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POM诊断模型,用GDEM气候态温盐资料,对南海环流进行诊断计算.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普遍存在跨陆坡运动且具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从水平和垂直断面分布可知,较强的跨陆坡运动发生于浅水陆坡和海底地形急剧变化的海区.跨陆坡运动引起近岸陆架与外洋之间的水交换,其输运量估算为:沿200,500和1000 m等深线断面的跨陆坡体积输运年平均值分别为9.4,15.8,-2.1 Sv,热含量输运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78,0.84,-0.22 PW,盐含量输运的年平均值分别为342.5,575.0,-76.0 Gg s~(-1).这3处断面之间水体产生辐聚或辐散,造成显著的跨陆坡输运.跨陆坡运动同时伴随着热盐输运,即有大量的热量和盐分向陆架海区输送,而少量向外洋输送,且沿200和500 m等深线断面的跨陆坡输运存在冬强夏弱的季节差异.200~500 m等深线之间的海区主要为向陆架方向的跨陆坡输运,而500~2000 m等深线之间的海区主要为向外洋方向的输运.陆坡流中跨陆坡运动成分不可忽视,占15%~20%.正压涡度平衡方程逐项分析发现,地形与斜压联合效应项、位势涡度平流项、对流和扩散项对跨陆坡运动起主要贡献.地形与斜压的相互作用是跨陆坡运动产生的主要因素,且在118°E以东区域对跨陆坡运动起显著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磁阻磁力仪     
美国海军地面作战中心已发明了一种价廉、小型、适于大量生产的磁阻磁力仪。这种磁阻磁力仪由一小型芯片组成,芯片上有4个接头。在芯片上沉积一薄层坡莫合金,然后将芯片刻蚀,形成一“惠斯顿电桥”,每一桥臂都由一磁阻组成。另外,需要一块小型永久磁铁,使坡莫合金薄层沿一个方向磁化。由于被测磁场垂直于永久磁铁磁场,因此,当磁化强度改变时,会使磁阻发生变化。这样,  相似文献   

3.
刘章  杨明义  张加琼 《科学通报》2016,(Z1):511-517
受水蚀和风蚀的交错作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土壤风蚀速率难以从总侵蚀中提取出,更难以描绘其坡面分布特征.本研究运用~7Be示踪技术,在神木县六道沟流域选择方向偏北的砂壤土和黏壤土坡耕地,沿与坡面走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布设采样线,采集0~30 mm土壤样品,估算土壤风蚀速率,探究风蚀速率的坡面分布特征及其所指示的风况和微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风季后,表层土壤颗粒变粗,比表面积变小,有机质含量降低,这些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表明两坡面均发生风蚀.砂壤土坡面A的平均风蚀速率为1560.81 t/(km~2 a),黏壤土坡面B的平均风蚀速率为694.26 t/(km~2 a),风蚀速率在两坡面均呈现从坡顶到坡脚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两坡面风蚀速率等值线分布不仅指示了土壤风蚀的坡面分布特征,还揭示了造成该分布的有效合成风向为北风.风蚀速率等值线的局部形状变异显示了坡面微地貌形态,等值线的变异程度显现了微地貌对风蚀速率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4.
张扬军 《科学通报》1994,39(23):2207-2207
Wennerstrom和Puterbaugh于1984年推出了三维激波损失模型.跨音压气机转子叶片排中的实测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在设计工况下,从S_1流面看,通道激波几乎垂直于来流方向.沿展向方向,由于转子叶片的后掠,激波面是倾斜的.但在叶尖区域,激波和机匣附面层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Wennerstrom和Puterbaugh的按无粘流动考虑所形成的三维激波曲面沿展向方向倾斜进入机匣表面的假设不成立.  相似文献   

5.
进水口左岸山体防护工程坡面混凝土施工,笔者经过两种施工方案的比较,根据护坡坡面的具体地形条件,考虑到其坡面陡、扭面多、工程量大、工期紧及安全施工,最后决定采用拉模施工.  相似文献   

6.
进水口左岸山体防护工程坡面混凝土施工,笔者经过两种施工方案的比较,根据护坡坡面的具体地形条件,考虑到其坡面陡、扭面多、工程量大、工期紧及安全施工,最后决定采用拉模施工。  相似文献   

7.
采用WRF模式多时间层三维变分同化技术(3DVAR),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AWS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多要素资料同化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对发生于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及长江中下游特大雪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由于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陡峭的大地形坡面,且高耸于对流层中部,故分布于高原大地形"坡面"不同高度的自动站网观测要素,将与无线电探空探测获取的大气"廓线"信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其不仅在观测点高度、梯度特征,而且在观测时间频数、"定点"、"定高"及其同步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同于平原自动站、常规探空的特殊功能优势.高原大地形坡面自动站网信息同化场亦可提供高原东部下游天气系统高敏感区前兆性"强信号",并实现模式高原及周边区域初始场大气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客观化调整,从而提升下游区域灾害天气系统模拟与预报能力.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自动站的水汽、温度、气压等资料同化信息对于预报下游区域的降水预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采用WRF模式多时间层三维变分同化技术(3DVAR), 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AWS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多要素资料同化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 对发生于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及长江中下游特大雪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由于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陡峭的大地形坡面, 且高耸于对流层中部, 故分布于高原大地形“坡面”不同高度的自动站网观测要素, 将与无线电探空探测获取的大气“廓线”信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性, 其不仅在观测点高度、梯度特征, 而且在观测时间频数、“定点”、“定高”及其同步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同于平原自动站、常规探空的特殊功能优势. 高原大地形坡面自动站网信息同化场亦可提供高原东部下游天气系统高敏感区前兆性“强信号”, 并实现模式高原及周边区域初始场大气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客观化调整, 从而提升下游区域灾害天气系统模拟与预报能力. 研究表明,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自动站的水汽、温度、气压等资料同化信息对于预报下游区域的降水预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抛物线形沙丘与油蒿灌丛之间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布齐沙漠南缘广泛分布的油蒿灌丛与风沙相互作用后形成抛物线形沙丘,同时沙丘上的油蒿经历侵入、萌发、发育及衰亡的生命过程.2009年的地面测量及2005,2007,2010年的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05~2010年间,抛物线形沙丘顺风向东移的同时南北向扩展;油蒿灌丛分布于沙丘外侧坡面、两翼脊线和两翼间的平坦区,其生长及衰亡与沙丘弧顶段的东移和两翼外扩呈动态相关.抛物线形沙丘弧顶段内侧坡脚逐年东移为两翼间平坦区的油蒿提供了生长空间,导致油蒿群落以年龄、大小和盖度等差异为表征的分带性分布.两翼脊线上的油蒿灌丛捕获来沙后形成灌丛沙堆,其确保了沙丘两翼始终保持一定的高度,是维持抛物线形沙丘的关键因子之一,但随两翼缓慢外移,其相对位移至沙丘内侧坡面继而遭受风蚀直至消亡.沙丘外侧的油蒿灌丛使外侧坡面形态趋于稳定,同时沙埋作用又使弧顶段脊线处的油蒿灌丛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0.
岩坡优势面分析及其专家系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罗国煜 《科学通报》1993,38(21):1979-1979
岩坡失稳是一种影响大多发性强的地质灾害,它的研究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般认为岩体中的结构面是影响岩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作者研究认为在诸结构面中,优势面是对岩体稳定性和对气液介质起控制作用的最重要的结构面。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岩土工程优势面分析原理和方法。为了深化研究和推广应用,又研制了岩坡稳定性优势面分析专家系统(ROPP系统),二者于1992年底先后通过正式鉴定。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认为岩坡优势面理论是先进的,ROPP系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任意地形条件下太阳辐射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李新  程国栋  陈贤章  卢玲 《科学通报》1999,44(9):993-998
修正了日照时段计算公式;提出了2个太阳辐射计算的几何因子;环日可见因子和全天各向同性可见因子;同时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光线追踪算法模拟地形对太阳辐射的遮蔽,利用形状因子计算周围地形对坡面的反射辐射。  相似文献   

12.
蟑螂浓核病毒三维结构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莉  谌东华  周正洪  张珈敏  胡远扬 《科学通报》2002,47(23):1807-1810
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像重构方法测定了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fDNV)的三维结构,分辨率2.3nm。PfDNV含有5种结构蛋白,60个蛋白亚基按病毒衣壳三角剖分数T=1的对称二十面体结构排列。PfDNV的三维图像显示:它的表面比较光滑,最突出的特点是沿三重轴方向没有钉状凸起,但有两个小的尖刺状凸起。沿五重轴方向没有发现圆柱形通道,但也有这种小的尖刺状结构。这是在其他细小病毒中没有发现的一种特有的结构。在五重轴周围没有峡谷区,但图像显示在二重轴方向有酒窝样的凹陷。同时发现PfDNV内部其核酸是按5-3-2对称的二十面体结构方式排列。  相似文献   

13.
定向爆破筑坝是根据炸药在岩石或士中爆破时必沿最小抵抗綫方向冲出这一基本原理,将炸药預先埋置在河谷二岸山体中的适当地点,用輔助药包来改造天然地形,造成定向坑,并用炸药爆炸时释出的巨大能量和大量高溫高压气体,将爆落岩块按指定方向拋擲到指定地点堆积起来,在短短几秒钟内,完成大量土石方的开挖和回填工作,以代替人工或机輪操作。  相似文献   

14.
牛顿流体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与热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水  钟时杰 《科学通报》2004,49(22):2354-2361
海底地形与热流观测值和岩石圈年龄的关系在小年龄段可用半无限空间冷却模型精确描述, 但在大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 Parsons和McKenzie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中首次将该差异归因于岩石圈下小尺度地幔对流. 随后科学家们对小尺度地幔对流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结果并不一致. 本文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与热流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 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 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的复杂效应. 数据结果显示: 对黏性与温度相关的牛顿流体, 小尺度地幔对流可造成海底表面热流的增加, 但对海底地形影响很小. 这主要是由于小尺度对流会造成两种效应: 将地幔内部热量传到岩石圈底部并加热岩石圈从而使表面热流增加; 这一效应的必然结果就是第二效应——加速地幔冷却. 由于两种效应对海底地形的影响相反, 且效果相当, 所以小尺度地幔对流对地形几乎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瑛  高健  葛蔚  李静海  胡国华 《科学通报》2008,53(8):893-899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两亲水性壁面间的聚乙烯分子水溶液. 壁面间距(1.26~ 3.15 nm)与聚乙烯分子的特征尺寸相当, 随间距减小可以观察到聚乙烯分子构象从三维结构向二维结构的转变. 同非受限状态相比, 强受限情况下, 化学键取向呈规则变化, 亚甲基分层排布且沿垂直于壁面方向上的扩散运动显著降低. 从热力学角度看, 水分子运动空间增大对聚乙烯分子的构象熵减小做出补偿, 以使体系自由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古元新 《科学通报》1978,23(11):651-651
一、实验方法 试样是沿<111>方向提拉生长的YAG单晶体,直径约12mm。晶体Nd含量的原子百分比约0.6%。被观察的表面垂直于<111>方向,用机械方法磨准并抛光。经X射线检验,表面法线同<111>的夹角小于2′。  相似文献   

17.
斜顽辉石加温产物中1.35nm周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婉康 《科学通报》1992,37(22):2076-2076
辉石结构的a-b截面是呈“I”字形束(beam)排列。沿其a方向是由Si—O链层和八面体层相间排列而成,每两层八面体层或每两层Si—O层之间的距离接近0.45nm。辉石类矿物沿(100)面堆垛的八面体层倾转一般每隔两层或四层就产生重复,如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原顽火辉石等沿a~*方向的堆垛就是偶数倍0.45nm重复周期。自1985年来,国内外陆续在陨石和斜长岩杂岩体辉石中观察到1.35nm的周期,它们是奇数倍0.45nm沿(100)面的  相似文献   

18.
浅谈公路黄土边坡坡面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进行边坡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坡面的不稳定因素,对边坡的坡角和坡高等进行设计,并总结了黄土地区边坡坡面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1]中A. B. Mikhailovskii指出,冷束流不可能导致k_■=0的电磁不稳定性的出现,其中k_■为波矢量k沿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分量。本文的结果表明,冷束流可以比较容易地导致圆偏振电磁扰动不稳定性的出现,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线偏振电磁扰动成为  相似文献   

20.
贾韵洁 《科学之友》2007,(16):38-39
在前人进行边坡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坡面的不稳定因素,对边坡的坡角和坡高等进行设计,并总结了黄土地区边坡坡面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