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六朝时期的妇女,继承并发扬了前代妇女勤劳刻苦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为创造我国古代的文明立下了功勋。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歧视妇女的政策,致使她们的事迹大多湮没无闻;她们在劳动中的勤奋和艰辛则更鲜为人知。为此,研究和探讨她们的劳动生活,对于促进妇女史的研究,充分认识古代妇女的社会贡献和精神风貌,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下列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妇女的劳动生活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尤其是近两百年来,广大妇女在积极投入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情感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保卫世界和平,主持人类正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半边天作用。 然而,在旧中国,作为人类半边天的女子,在传统家庭中地位的沦落,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男权制家庭的专制性质。这种制度下,男女根本就没有平等而言。只有男人才有资格  相似文献   

3.
中西古代妇女长期地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她们专事生育、操持家务,成为男人们的附属物。因而,妇女们在婚姻、家庭中遭受着共同的命运,同时也显示着她们各具特色的历史轨迹。在妇女地位问题上文中把罗马共和时期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状况与中国西周春秋时期妇女婚姻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在妇女地位同题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者对历史的研究趋势有一个现象,即从政治史转向经济史,由男性为主的历史转向妇女史。但在近年来,有关妇女的论著中,对古代妇女观念的理解,以及妇女在历史进化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等,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如“古代妇女早被宗法排挤到社会以外了……,三千年来,妇女简直没什么重要。”[1]“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2]等等。类似的论述都认为古代的中国在儒学礼教的影响下,妇女无社会地位而言,这些说法值得商榷。(一)“礼”之分析礼教,…  相似文献   

5.
古代交通系统曾经被看作"国脉"。以道路为基本条件的交通体制既是统一王朝的"血脉",也是社会文化的"血脉"。而这"血脉"的畅通与否,也决定着帝国的强弱盛衰。回顾世界交通史,中国古代帝国的交通系统较早形成并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应当说,古代交通道路也是中国文明创造的杰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划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四个划清"并不是排斥国际经验,也不是忽视国际责任,更不是否定其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切关注世界的共同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这些都体现了它宏阔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7.
许美德教授为出席2018年在柬埔寨召开的亚洲比较教育会议,用时一年查阅文献,研究在柬埔寨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吴哥文明。她发现,印度僧侣对佛教的传播是吴哥文明兴起的直接原因,古印度的塔克西拉大学和那烂陀大学扮演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的角色,吸引了不少中国高僧前来游学,佛教传播对中国书院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有趣的是,系统记载佛教传播经历的资料出自中国古代高僧,印度大乘佛教为妇女研究学术开创了机会。中国古代书院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应当秉承中国文化的特色,着力在促进人类和平和消除贫困上发挥更大作用。西方研究型大学模式不是"一流"大学的唯一模式,中国"双一流"建设不应盲目地跟着西方大学的排行榜走。  相似文献   

8.
文明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时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而可以具体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耸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人类精神文明这棵大树,它的顶端的花朵就是哲学。自从人类脱离原始社会的蒙昧、野蛮两个时代,步入以古代奴隶制开始的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哲学思想的长足发展才获得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9.
蒋生元 《世界博览》2014,(11):20-21
正99.3%女性遭受性骚扰埃及社会对性骚扰的"容忍度太大",其核心是男尊女卑思想在作祟,认为男性摸几下女性、说几句挑逗话,根本不算事。性骚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顽疾,处于政治和社会大变革之中的中东国家埃及尤其如此。在埃及,很多妇女都害怕在公共场合单独出行,即便有女性朋友陪伴也不行。为了对付性骚扰者的那只"咸猪手",埃及"抓住性骚扰者"等一些志愿组织近来开始了严打行动。  相似文献   

10.
从女权主义观点来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狐形象是男权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妇女被压迫被歧视的事实在文本中的体现,也是男性梦想与恐惧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正知识既非物质、亦非精神,而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正是知识引导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既经历了有极端冲突形式的战争,又有相互合作数千年的历史,即创造了包含战争文明的"前文明"史;也正是知识必将引导人类建立起科学的、合人意的高级知识主义社会,开创祛除战争文明的"后文明"时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享用着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学为我们创造的成果,这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切似乎都可以用金钱购买,财富英雄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但是,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回望"我们所享用的每一项人类发明和科学成果,从人猿揖别的石器开始,火的使用、陶器的制作,到文字的发明,再到金属时代,从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的发现,从蒸汽机、电气、电子、核能,一直到人类飞翔太空,在这回望的过程中思索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对于今天的读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正如《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一书的作者张开逊先生所说:"发明是思想世界的新物种,它们缔造了人类拥有的文明世界。"  相似文献   

13.
"瞒天过海"、"金蝉脱壳"、"趁火打劫"……没错,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中的计谋。不过,可不要认为它只是我们人类的专利哦,动物们用起计来,也不比咱人类差呢。不信,瞧:  相似文献   

14.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特有的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分水岭。中国古代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亲”政策推行后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农业社会夫权的高度膨胀与扩张。中国古代妇女在“和亲”政策前后社会地位发展轨迹说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动因。她们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当人类对客观世界以自身能力有一次新的认识,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得以共享的时候,那么整个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就会产生一次新的飞跃。人类已经经历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如此,现在正在进入或经历的信息社会也同样是如此;不仅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如此,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同样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划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四个划清"并不是排斥国际经验,也不是忽视国际责任,更不是否定其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切关注世界的共同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这些都体现了它宏阔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7.
张象 《世界知识》2013,(13):62-63
距今四、五千年前,在西亚、北非、南亚和东亚形成了许多古代民族,创造了人类的早期文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明多数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令人惊叹的是唯有犹太文明和中国的汉儒文明仍由原创民族传承着,并一直在发扬光大。历史奇迹不能不让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中国妇女的解放进程,是一个由“双重角色集于一体”到“角色单一”,再到“双重角色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进而告诫人们:1.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双重角色”的统一,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2.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要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对妇女坚持双重角色统一的信念,争取妇女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童擅长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关注具有性别意义的女性世界,小说界戏称其为"红粉杀手"。在他笔下的妇女生活世界里,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女性,而对男性的描写却是寥寥的几笔,更或者说,男人在"女人的世界"里的形象是模糊的,女人在这里看似是主角,其实不然,她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男人这个中心而转动的,本文希冀通过对苏童女性世界中女性性格特征的归纳,追寻其"恶"习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探究妇女世界中的真正主角。  相似文献   

20.
<正>从宇宙和地球的历史来看,人类的历史只是一瞬间,在这短暂又不平凡的时光中,人类进出海洋、天空和太空,逐渐深入理解生命、宇宙和地球。如今"诺贝尔奖"已经走过116年了,我们有幸目睹了量子力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惊天动地的发展,诺贝尔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也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起了重大作用。而在诺贝尔科学奖这百余年的历史中,一直有着中国人的梦想和渴望。尽管已经有多位流淌着华夏民族血液的杰出人士获得了这个荣誉,可他们都有一个限定词——"华人"。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获奖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