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5年刚过5天,第一博客门户网站--博客中国宣布全面购并博客动力网站.这是国内首次博客网站并购案,业内人士认为,2005年博客应用进入主流,这将引发国内巨头网站对博客网站购并的浪潮.  相似文献   

2.
2005年刚过5天,第一博客门户网站--博客中国宣布全面购并博客动力网站.这是国内首次博客网站并购案,业内人士认为,2005年博客应用进入主流,这将引发国内巨头网站对博客网站购并的浪潮.……  相似文献   

3.
2005年刚过5天,第一博客门户网站——博客中国宣布全面购并博客动力网站。这是国内首次博客网站并购案,业内人士认为,2005年博客应用进入主流,这将引发国内巨头网站对博客网站购并的浪潮。1月5日,国内首届博客发展趋势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方兴东、王俊秀、姜奇平、胡泳、陈彤等国内信息产业界和媒体研究的精英,还有杨伟庆、张向宁、王峻涛等著名网络公司企业中坚力量代表,以及卢亮、车东、李安科、尚进、猛小蛇、王吉鹏、康国平国内外著名的博客新锐,会议还特邀了软银亚洲合伙人羊东、联想投资公司投资经理谭涌泉等资深投资界…  相似文献   

4.
2006!中国博客产业何去何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首2005年,象征着前卫与时尚的“博客”似乎在一夜之间,便成为了互联网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名词。在这场象征着“新经济”的大潮中,无数“博友”沉迷其中,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博客的天空。然而,细心的人们稍作盘点便不难发现:目前,在国内众多的博客网站中,还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在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无数内忧外患正在拷问着我们的博客产业!  相似文献   

5.
“博客”化图书馆网站的创建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在介绍“博客”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图书馆创建博客化网站的可行性以及创建博客化网站的原则、方式和内容,并通过应用实例,进一步阐明了博客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博客”是英文Blog的译音,中文的意思是网络日志,而Blog则是英文Web Log的缩写。博客是2003年兴起的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目期倒序排列。“博客”既可用作名词指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博客”也可以作动词用,指博客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们的行为价值。博客存在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托管博客:二是自建独立网站的博客;三是附属博客。总之,博客是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快速演变中的互联网最新应用,具有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摘要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MS),是一种简便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MS)。基于bolg的各项网络优势,我们尝试让blog走进我们的话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王文莉 《科技信息》2010,(7):185-185,151
本文在对博客概念进行界说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创建博客的可行性,并对图书馆博客网站构建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日前,全国第一家以政府门户网站为平台的领导干部博客网站——“政务之声”在江苏省宿迁市开通。市委书记张新实带领宿迁市54位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在该网站上开博客写工作日记,与民交流。媒体称此举为首开中国政府官员写实名博客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9.
博客是从2005年才开始在网络界流行的新事物,这里介绍一些方法可以让你的博客受到关注,也算是一种促销手段吧。 1.要更活跃一些,保证每天都上传日志。如果你想让人们反复访问你的博客,有时候一天上传多篇日志也是必要的。 2.采访有趣的人。在博客上有  相似文献   

10.
“一亿网民三成博客”的现状,正在让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泛话语权”时代。然而近来,博客世界频频出现不和谐声音,各色人等轮番上阵,把博客变成了一个争吵不休的是非之地,于是,各大网站也开始大张旗鼓地发起文明办网倡议。对于日渐升温的“博客热”,我们的确需要进行一些“冷”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科技信息》2005,(12):35
专业网站:边烧钱边摸索目前,全球博客总数已超过1.4亿,博客数量正以每秒10个的惊人速度增加。近两年,博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行。日前,百度依托其超过10亿的庞大中文网页数据库,对中国Blog 站点进行深入调查,截至今年11月底,在中文互联网领域,博客站点达到3682万,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伴随着中国博客井喷,国内在博客市场上先行的三大BSP(博客运营商)边烧钱边摸索,到今年年底,其各自的运营方向和赢利模式开始变得清晰。业内人士预测,估计三到五年后,博客用户会达到一定规模,其特有的赢利模式也会浮出  相似文献   

12.
朱琳 《科技信息》2009,(22):I0162-I0162
一、博客概述 博客全称是WebBlog,音译为“博客”,中文就是网上日志的意思,主要用于个人发布网上日志。通常将发布网上日志的人称为Blogger,或者也称为“博客”,因此“博客”就有了两层意思,一个是发布网上日志的Blogger,另一个就是博客本身。博客于1997年在美国出现。最初,它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在新闻出版业采用较多。此后,它在全球迅速发展。目前,博客开始在国内迅速流行,有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博客,教育领域也开始大量应用。博客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它具有E—mail、BBS和ICQ等交流方式所不能具备的特点,所以被人们称为继上述三种网络交流方式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3.
2005年被誉为“中国博客年”,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博客”吗?其实,“博客”是从英文Blog(原为Webblog)音译而来的,它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即网民以写日记的方式来展现自我的网络平台,自由、便捷,而且不需要花钱。“博客”的中文名称则是两位中国互联网专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在2002年8月8日推出的《博客中国》网上传播开始的。人们通常把撰写Blog的人称为博客。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注册博客很简单,程序类似于注册电子邮件。打开博客网页进入“新用户注册”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资料即可…  相似文献   

14.
2004年、2005年博客与出版业频频触电,出现了一批畅销的博客图书;2006年博客图书却遭遇了争议和寒流.本文试着分析了博客图书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向,希望在博客图书经历一番起落之后,给出版人带来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网站上公布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有关博客实名制的条款最为吸引眼球。实际上,在这个征求意见稿中,对于博客  相似文献   

16.
博客作为第四媒体中最强有力的传播方式,发展势头强劲,其对于文化的传播、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众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产生了极具震荡性的深层冲击。博客在拓宽言论渠道、方便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因缺乏社会责任担当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用错误言论误导公众,弱化主流价值观;虚假信息泛滥,引发社会不稳定;传播偏激言论,易使青年一代丧失理性;对政治传播内容和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弱化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容易使自己成为新的文化霸权的工具。对此,应加强对博客的管理,扩大其正面效应,消除其负面影响;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博客网站和博客行为;提高网民素质,增强其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完善博客门户网站整体架构,构建主流权威性网站的博客平台,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降低博客的自由度。我们应认真研究博客文化,弘扬真正的博客精神,努力消除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博客的写作与传统纸质文章以及其它形式的网络文章的写作相比,有着不同层面的特点。从个人博客网站上自由发表的文章这一博客概念出发,分析博客写作在网络交流层面呈现的特点:网络交流的链接性、网络交流的个性化、网络交流的即时性、网络交流的开放性、网络交流的拿来主义和网络交流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江苏省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撰写的一篇题为“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的文章出现在宿迁市政府网站“网上宿迁”公众论坛中。此后,这篇文章不仅吸引了全市许多市民和干部跟帖讨论,也被全国各大网站和许多报刊转载,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次月,“网上宿迁”对网站的交流互动栏目进行了重新改版,推出了宿迁市官员集体性博客栏目——“政务之声”,这在我国的政府网站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在“政务之声”创办的当月,开博的干部领导就达到了32人,吸引了13万多人次的点击率。  相似文献   

19.
李杨 《上海信息化》2006,(10):55-57
盈利无望,恶炒为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博客产业面临着来自内容、资金等众多方面的压力。“名人”的效应逐渐散尽、“断粮”的网站纷纷裁员甚至倒闭……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博客产业所走的,是否是一条不归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信息产业部已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宄组”开展“博客实名制”的研宄,研究成果将提交信产部供决策参考。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个人抒情的自由地-博客,有可能需要进行后台的实名登记。如同手机实名制的政策出台一样,即将实行博客实名制的消息一出,立即就遭到了网民的反对,认为博客实名会限制言论自由、侵犯网民隐私者。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些网民对于博客实名制的误读而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