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时期游牧人群下肢功能状况和流动性,对其股骨干中部断面外轮廓几何形状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与定居、低流动性的清代君子村墓地出土股骨比较表明,军都山古代游牧人群的流动性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具有较高流动性和下肢功能活跃度,而女性下肢功能活跃度较弱与君子村相似.这说明军都山古代居民男、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与劳动分工有关的下肢运动模式的差异.古人生活所处地形会影响股骨载荷及粗壮度,生活于山地人群股骨要较平原地区更为粗壮.但生活于山地的军都山股骨粗壮度与平原地区君子村同性别大致相当,并未明显体现出二者所处地形环境上的差异.文化因素如马匹的使用等可能对此有所影响.股骨生物力学分析为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下肢功能状况及运动模式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安阳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该遗址出土的大量人骨标本对于研究晚商时期的殷都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人群结构及人群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往研究多从人种的角度探讨殷墟遗址的人群结构,并提出在中小墓和祭祀坑标本组中都混有与本地人群颅面部形态差异明显的个体.但这些研究较少关注标本组颅面部测量性状的内部变异以及基因交流对人群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数量遗传分析方法对殷墟遗址出土的212例颅骨,以及与其时代相近(或稍早)的9处遗址出土的411例颅骨标本的部分测量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大多数殷墟中小墓出土的标本与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具有更近的遗传关系,且该人群与商文化控制区域内的人群间存在非常频繁的基因交流;(2)西北岗祭祀坑组标本的颅面部形态变异程度较高,大多数祭祀坑组个体与夏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其中也包含了一批来自内蒙古长城地带、甘青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区域以外的个体,但并未显示出受到大量欧洲及大洋洲人群影响的情况;(3)在夏商之际的中国北方地区,人群间的基因交流很可能受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不同地理单元内的人群间基因交流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这些发现,作者认为由于人群内部的表型变异非常大,以往研究提出的"运用种系分组来探寻人群外来基因影响程度"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1980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采集的2件完全石化的人类股骨进行分析,并在常规形态观测和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的基础上对更新世人类化石及全新世现代人股骨形态的变异进行讨论.测年数据显示,"高资人"股骨可能属于全新世现代智人,但基于CT扫描数据计算出的骨干抗压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及其他形态特征都呈现某些较全新世现代人更显古老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人类股骨形态及测量值因其功能状况等原因具有相当大的变异,股骨形态特征不能作为判断化石系统发育地位的最关键证据.股骨生物力学参数是其功能状况的直接反映,在人类不同演化阶段因运动行为模式差异,其相对大小在不同人群存在更加明显分异,因而生物力学分析在长骨功能状况研究上具有很大应用价值.化石石化程度不是判断其年代的可靠标准.  相似文献   

4.
阿俊 《科学之友》2010,(1):30-31
男性和女性在体质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大脑结构、荷尔蒙水平,包括神经纤维构成方面,男女都有差异。男性比女性肌肉多,但脂肪少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有力量,女性的耐力更强;男性的血液较浓,红血球比女性多,能得到更多的氧气,产生更多的能量,但是女性有更有效的造血功能;男性比女性强壮,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在饮食方面,男女两性所需营养也大不相同,为了长寿和优育,男女在餐桌上应放置不同的食物。  相似文献   

5.
新的研究发现,有一个进化中的"漏洞"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物种的雄性都比雌性的寿命短. 这个漏洞就在线粒体中,也就是人体细胞中产生能量的部分.线粒体有自己的DNA,与细胞核中的DNA是分离开的.几乎在所有的物种中,线粒体DNA都仅仅来自于母亲.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这种直线遗传可能使一些有害的变异不断累积.一般来说,自然选择过程会使有害的变异尽量不会累积,以确保它们不会被遗传给后代.但是如果线粒体DNA中的变异只对男性有危害,而对女性没有危害,就没有什么机制会阻止母亲把这种变异遗传给子女.  相似文献   

6.
吕勇  刘亚平  罗跃嘉 《科学通报》2011,56(14):1112-1123
采用行为实验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通过学习-测验范式考察面孔再认中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ⅰ) 女性面孔更容易被记住, 且女性很可能比男性更擅长记忆面孔. (ⅱ) 旧面孔诱发的N170 波幅更大, 表明该脑电成分可受到面孔熟悉度的调制. (ⅲ) 女性面孔诱发的N170 波幅更大, 而男性面孔引发的P2 波幅更大; 前者可能与女性面孔可变化的特征较多、需要更大的心理负载有关; 后者可能与男性面孔可变化的特征较少、再认难度较大, 从而需要更深的加工有关. (ⅳ) 新旧面孔诱发女性被试的P1 波幅存在差异, 但男性被试身上不存在此现象, 提示女性的脑活动可能比男性更早地受面孔的熟悉度所调制. 此外, 女性被试对于新旧面孔还表现出P2, N250 波幅的差异, 且女性被试新旧效应涉及的头皮范围比男性更广, 这些都为女性较好的面孔再认能力提供了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7.
磨屑轮廓的雷达图分形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涛  葛世荣 《科学通报》2007,52(13):1585-1590
在磨屑轮廓分形表征中引入雷达图的概念作为表征磨屑轮廓特征方法. 研究表明, 由于雷达图是以磨屑轮廓尺寸最长轴的中点作为中心, 最长轴作为起始指标线, 雷达图指标线与磨屑轮廓交点距雷达图中心的距离作为测量参数, 消除了码尺法无固定起始点及无法辨别不同磨屑具有相似轮廓弧度等缺陷的影响; 随着磨屑外形轮廓从圆形向条形发展, 以雷达图表征的磨屑外形轮廓的分形维数由低向高变化, 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尺寸独立性, 并与磨屑产生的工况条件及磨损状态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通过与其他磨屑轮廓分形表征方法比较发现, 采用雷达图分形表征方法对不同形状磨屑的表征有足够的数值梯度来避免误差影响. 另外, 磨屑图像采集质量和分度序列可影响磨屑的雷达图表征结果, 随着分度序列数值的增加, 磨屑的分形维数趋于稳定并具有唯一性, 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磨屑轮廓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因组变异是个体间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等表型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国际人类单体型图(International HapMap)旨在为复杂疾病相关遗传变异的研究提供路线图.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是HapMap的基本要素. SNPs等位基因频率影响连锁不平衡结构、单体型的构建、标签SNPs的筛选, 是影响HapMap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的选择对图谱精度有深远影响. 迄今大多数研究者选用自定的阈值, 且鲜有针对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对HapMap精度影响的研究. 为探讨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对相应HapMap精度的影响, 本研究用中国汉、藏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基因的测序结果按不同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0.01, ≥0.05, ≥0.10)将以往的数据分成了3组, 即0.01组、0.05组以及0.10组, 分别构建了3组数据的HapMap, 并比较了各组HapMap精度、关联分析的研究效能及节约/总成本比值. 结果显示, 0.01组有最高的关联分析研究效能(相比0.05组: 汉族, P = 0.019; 藏族, P = 0.029), 并捕获了最多的人群特异性单体型(相比0.05组, P = 0.012). 在所检区域内, 与0.10阈值相比, 0.05阈值并没有显著提高关联分析的研究效能(汉族, P = 0.191; 藏族, P = 1.000)及人群特异性单体型的捕获(P = 0.592). 同时, 在藏族人群中, 0.05与0.10组产生了相同数据的标签SNPs效率、连锁不平衡结构域的数目和平均长度、关联分析研究效能及节约/总成本比值. 结果提示, 较低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更适合着重于人群特异性单体型的研究; 不同人群最佳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可能不尽相同. 由于本研究检测基因数目有限, 这一重要议题仍需更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邢松  周蜜  刘武 《科学通报》2009,54(19):2902-2911
采用形态观察和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周口店直立人, 以及南方古猿、非洲早期人属、亚洲其他地区直立人、欧洲更新世人类、现代中国人下颌前臼齿(P3, 72枚; P4, 69枚)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人类下前臼齿齿冠咬合面形态结构及轮廓形状具有明显的演化变化. 南方古猿下前臼齿齿冠轮廓不对称, 颊侧近、远中垂直沟明显; P3咬合面前凹开裂, 跟座较大; P4齿冠颊侧近、远中垂直沟明显; 出现 “H” 型齿沟. 这些特征在后期化石人类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但呈减弱趋势. 现代人P3和P4齿冠轮廓基本对称; 齿冠颊侧近、远中垂直沟已经消失或微弱; 跟座缩小. 本研究发现周口店直立人下前臼齿保留了许多早期人类的原始特征, 包括齿冠舌侧不对称、明显的颊侧近、远中垂直沟等. 此外, 周口店直立人P3和P4齿冠形态存在明显的内部变异, 主要包括程度不同的颊侧近、远中垂直沟、轮廓对称性、齿尖区相对于外轮廓的分布位置和跟座的大小比例. 与亚洲其他地区直立人相比, 周口店直立人下前臼齿齿冠形态及轮廓形状与淅川标本以及印度尼西亚的S-1相类似, 而与S-6差别较大. 分析显示周口店直立人下前臼齿与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有相似的特征, 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更大.  相似文献   

10.
吴秀杰  刘武  张全超  朱泓 《科学通报》2007,52(2):192-198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161例)、青铜铁器时代(423例)和现代(134例)成年男性头骨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对中国全新世人群颅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microevolution)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近万年来中国全新世人群的体质特征仍在进化. 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 在不同的演化时期里, 颅骨各个性状的表现特点和变化幅度亦不同. 脑颅缩小主要发生在从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面颅缩小、狭鼻化及高眶化现象持续地发生在整个全新世时期, 有可能还在继续演化. 世界各地人群体质特征相似的演化趋势表明, 全新世人群头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是受人类进化机制制约的. 头骨缩小的原因与气候、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54例)、青铜铁器时代(184例)和现代(92例)成年男性下颌骨的23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分析,对中国全新世人群下颌骨测量性状的微观演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近7000年来中国全新世人群的下颌骨仍在进化.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下颌骨趋向于缩小.在不同的时代阶段,下颌骨各个性状的表现特点和变化幅度亦不相同.下颌体厚、高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铁器时代;下颌骨大体尺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铜铁器时代至现代.下颌骨的演化主要是先变"瘦"(下颌体高度降低、厚度变薄)后变"小"(大体尺寸减小)的.与头骨演化特点的对比显示,头面部下部比上部随时代变窄的比例大.下颌骨缩小的原因可能与头骨演化、食物结构、气候、环境等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蓝田猿人头骨的特征及其在人类进化系统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65,10(6):488-488
蓝田猿人头骨化石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仅缺少后缘及后下角),右侧颞骨的大部分(仅缺乳突部),特别是锥体保存完整,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大部分并附连有第二、三臼齿和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1964年5月底在蓝田公王岭地点最先挖出的一个左上第二臼齿,从发现于同一地点以及其形态、尺寸、色泽和磨耗程度等完全与右上颌骨附连的第二臼齿相似,可以确定那个牙齿原是连于上述的左上颌骨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牙齿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猿人的。和猿人头骨一起,还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发现猿人头骨的地层层位和古  相似文献   

13.
吴秀杰  潘雷 《科学通报》2011,56(16):1282-1287
探讨早期人类脑不对称性的主要研究材料是古人类颅内模, 即从颅骨内表面得到的脑的外部形态. 由于受研究材料和方法的限制, 对脑不对称性的研究一般只局限在左右半球向前、向后突出的程度, 或者对脑的前部、后部宽度的对比上. 本文利用3D 激光扫描技术, 对距今40~80 万年前的周口店直立人脑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与现代人颅内模对比, 显示周口店直立人和现代人在左右半球的绝对脑量和表面积上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然而在脑量和表面积构成的相对脑量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周口店直立人左右半球的相对脑量没有显著差异, 个体间差异较大; 现代人左半球的相对脑量明显大于右半球, 个体间变异范围较小. 提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的不对称性不是发生在左右半球的绝对脑量上, 而是起源于相对脑量的变化, 这种解剖结构的变化可能与脑一侧优势的演化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4.
姚永刚  张亚平 《科学通报》2003,48(6):632-636
由于多种原因, 古老人类标本中的DNA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在分析时只能得到短片段的序列. 如何对这些序列片段的真实性进行甄别,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其中包含的信息, 是目前对古代人群遗传结构分析及其他古DNA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 本文对近期国内古老人群mtDNA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并从mtDNA世系的系统发育关系角度, 对新疆(包括邻近的中亚地区)古老人群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 结果显示, 这些古老DNA数据的可靠性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结合现代不同地理人群中的mtDNA变异情况, 能够对获得的距今数千年前的mtDNA的真实性进行判别和自检, 并能有效地对序列信息进行解码. 同时, 对中亚地区古老人群mtDNA数据重新分析的结果, 支持该地区欧亚人群基因交流融合由来已久的推测.  相似文献   

15.
雒建林 《科学通报》1995,40(23):2148-2148
纳米微晶是由纳米量级(1~100nm)晶粒构成的多晶物质.纳米微晶是由两种组元组成,其一为晶体组元,该组元中所有原子都位于晶格内的格点上;另一部分为界面组元,其原子都位于晶粒之间的界面上.由于纳米微晶物质的界面比大尺寸晶粒物质大得多,且晶体组元又远小于大尺寸晶粒物质,这样纳米微晶就表现出不同于普通晶体的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纳米铁的磁性和Mǒssbauer谱的测量表明,纳米Fe的饱和磁化强度远小于大块α-Fe和非晶铁的饱和磁化强度,并且纳米Fe界面组分的居里温度T_c比大块多晶Fe低,这意味着  相似文献   

16.
在激光光钳装置上, 利用会聚的740 nm激光束捕获住凝集素包被的1 μm小球, 靠近细胞质膜, 待形成稳定结合后, 通过微动样品台来牵拉细胞膜, 牵拉过程中形成细丝, 即“膜丝”. 膜丝上的张力用光钳装置上的力测定单元测得. 用该法测量了白细胞的膜表面张力, 外力作用下的膜变形呈多种形态. 在接触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膜丝较细, 直径小于1 μm, 张力大小为7.4 pN. 在接触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会形成大尺寸的膜突出, 张力大小约为14.0 pN, 推测后者与膜骨架的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平治 《自然杂志》1998,20(1):37-40
由于大多数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尚无切实有效的药物,以及女性输卵管阻塞等病因尚无法根本解决,为解决这些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应运而生且进展很快.本文对目前临床上较常用而且有一定效果的几种方法作些介绍.除了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以外,也介绍配子或合子输卵管或腹腔内移植,以及近年国外比较流行的显微操作技术,由卵子钻孔术、透明带下植入,进展到单精子直接注入卵细胞质内,在体外培养发育到胚胎后再移植到子宫腔内,都已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是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的关键时期,现有证据显示这一时期人类体质特征及行为复杂多样,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人类.由于多数人类化石缺乏可靠年代数据,加之相关研究薄弱,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人类体质特征及演化变异所知甚少.最近对广西隆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隆林人呈现更新世古人类和现代人镶嵌型体质特征,或许是当时残存的古老型人类或者未知的新种.这一观点已经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关注.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隆林人颞骨进行了扫描及骨性内耳迷路3D虚拟复原,通过与50例新石器时代现代人、10例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及22例尼安德人内耳迷路25项特征数据的修正T值检验、双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隆林人内耳迷路的形态与现代人关系最近,其次为早期现代人,而与尼安德特人相差较大.本研究提供了中国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数据,揭示了全新世初期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特点.研究结果虽然支持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东亚人群演化历史复杂多样的观点,但还需要更多的发现和研究来阐明这一时期人类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女性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乳房美。远在古埃及,妇女就以裸露丰满的乳房来炫耀自己的魅力;古希腊时代,妇女们用毛织的窄带束紧前胸乳房下部,使乳房更加突出;现代社会,人们设计出各种乳罩来美化乳房造型,甚至时装对于乳房的形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尽力予以表现。但是,不是所有的妇女都能通过佩戴乳罩或改变服装式样来达到乳房美的目的。乳房发育不良的女性就经常为自己平坦的前胸苦恼,甚至羞于去公共浴池或游泳池。 隆乳术则能通过在乳房深面充填内容物的方法达到增加体积、改善外形的目的。但是,隆乳术中最经常应用的填充材料——乳房硅凝胶假体,因其材料本身的理化特点,使得隆乳术后出现了一些不易矫正的并发症。如,硅凝胶假体外层的硅橡胶囊易于激发假体周围组织形成纤维结缔组织的包膜,包膜挛缩,乳房硬化,使乳房失去其漂亮的外形和柔软的弹性。  相似文献   

20.
令人瞠目的狒狒狒狒有好几种,它们都属于灵长目猴科,它们共同的外部形态特点是,四肢粗短,吻部突出似犬,雌雄体型差异较大。1988年两只阿拉伯狒狒远渡重洋由日本来到我们北京动物园喜结良缘,雄的生于1986年,雌的生于1987年,至今它们在动物园生活了18年,已是儿女成群。20岁的大雄狒狒是这个狒狒家族的首领,它的年龄已相当于人的中年,它上半身的背毛非常长,像披着一件蓑衣,很有首领的风度。狒狒的性情残忍,与山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人工饲养下,性格要比野生的好得多。雄性狒狒较一般的猴子要厉害,它与饲养员对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从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