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2011年7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182m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将向7000m海底冲刺。蛟龙号作为高科技的载人潜水器可以挑战大洋深处。人们不禁会问:人体潜水会被海水压瘪吗?潜水员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6月,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见证了属于中国人的深蓝梦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之最。2013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式开始了"应用之旅":三个月后,圆满完成了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任务。作为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坚持走中国式自主创新道路.它是我国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一次有益探索。走向深海技术领域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不属于任何国家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 182 m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将向7 000 m海底冲刺. “蛟龙”号作为高科技的载人潜水器可以挑战大洋深处.人们不禁会问:人体潜水会被海水压瘪吗?潜水员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28日上午,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5000米级海试中第三次潜入深海,再次将中国载人深潜的记录刷新为5188米。"蛟龙"号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圆满完成了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各项试验任务。"蛟龙"号不断创造着新的纪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2010,(9):4-4
<正>8月26日,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2012,(7):F0002-F0002
6月30日,随着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六次下潜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以及我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7000米级海试的六次下潜试验中,"蛟龙"号三次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最大  相似文献   

7.
"蛟龙"号——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经过不断海试,证实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今夏,"蛟龙"号即将挑战潜海7000米的更高目标。这一目标一旦达成,就标志着中国的载人深潜器将可到达全球99.8%的大洋深底。根据初步计划,今年3月份"蛟龙"号将到南海做一些科考,7-8月将挑战7000米潜海能力。目前正在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升保存样品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当日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存在。人们在惊叹中国大洋深潜成就的同时,也把"中国首席潜航员"的桂冠送给了叶聪。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9.
3759米、4027米、5188米……这是一组开创中国载人潜海历史的数字。短短一年里,中国"蛟龙号"潜水器,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下潜纪录一破再破,使得我国逐渐迈进深潜技术强国行列……初试锋芒2010年5月31日,"向阳红9号"海试船一声长长的鸣笛,在一曲情深意长的《热血颂》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江阴启航,徐徐驶向我国南海,进行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载人深潜试验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  相似文献   

10.
蛙人探测声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立军  杨娟  许枫 《科学通报》2009,54(3):269-272
蛙人探测声纳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水下小目标探测设备, 可以针对蛙人、蛙人运载器及机器人等小目标进行探测. 由于探测对象与以往的舰船、鱼/水雷有所不同, 系统设计和跟踪识别技术有很大差异. 本文针对蛙人探测声纳研制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介绍了该项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13,(8):65
7月8日,完成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预定8次深潜任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返回至南海1号冷泉区:6月17日~7月7日,"蛟龙"号前后共下潜8次,在进行深海科学勘探的同时,采集到了丰富的包括贻贝、毛瓷蟹、多毛类蠕虫等深海生物以及碳酸盐岩、沉积物海底样品。以下展示的是这次在南海捕捉到的部分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12.
裘祯 《自然与人》2012,(6):33-36
当深潜器“蛟龙号”下潜到7000米以下的深海底时,科学家透过舷窗看到了鱼儿、小虾和其他深海动物。它们对于黑暗和高压的耐受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3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  相似文献   

14.
探秘大蓝洞     
正科学家首次正式探索世界最大海洋落水洞。位于中美洲国家伯利兹、直径和深度分别为300米和125米的大蓝洞,是全球最大的海洋落水洞和世界上最大的落水洞之一。科学家2019年2月底宣布,他们对大蓝洞进行了载人潜水器探测(也是对大蓝洞的首次正式科学探索),并且产生了迄今为止第一幅大蓝洞内部地图。  相似文献   

15.
面向海表和海底立体观测与探测的需求,构建了一种新概念的浮标基海洋观测系统,获取时间、空间同步的水文/气象/水质观测数据、海表/海底摄录数据,并实时回传到岸基数据中心.将浮标、海底接驳盒采用光电复合缆连接起来,通过浮标、光电缆为海底观测系统供电;同时,将海底观测信息通过光电缆传输到海表浮标,然后通过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将水面、海底的观测数据传输到岸基,实现了海底、海表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系统在通信、系留、能源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并构建了"海底观测(接驳盒)-以太网-光交换机-光电复合缆-光交换机-以太网-卫星(浮标)"的通信链路.为实现浮标系留,采用纤维材料设计了中性的光电复合缆,降低了对浮标储备浮力的要求,并适用于大深度的布放.针对光电缆能源传输方式及海底供电要求,采用风能/太阳光能互补方式供电,采用直流升压/降压等方式解决系留缆直流输电问题.为实现系统在深海的布放,设计了专用绞车.通过绞车依次布放海底节点、缆,避免使用遥控水下机器人安装操作和海底湿插拔技术,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试验的风险.通过近海试验,验证了整套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以及系统长期、稳定供电的能力,掌握了系统的布放回收技术.该系统满足了海表、海底实时观测与数据传输的需求,实现了海表、海底的同步观测;并实现了海表/海底摄录数据的实时回传,在深远海声学、地质、地震等方面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发明了声纳和雷达等先进探测装置,进入20世纪后,人类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电子武器,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可是,近来科学家发现,远在人类出现之前,许多鱼类早已开始利用天然声纳和雷达来发现、跟踪以及定位猎物了。鱼类在使用“电武器”方面堪称人类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秀英 《科学之友》2013,(6):10-11
随着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和深海潜水器"蛟龙"号7000m海试成功,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一一实现,但是谁来扣开了入地之门呢?中国地质学界给出了答案。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2012年度成果汇报交流会于2013年5月在北京举行。这个由来自118个科研机构的1500多名专家参与、历经5年的项目,是目前实施的规模最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11,56(1):94-94
由于海面、海底界面的随机起伏特性,声波照射到该界面上将发生散射而形成界面混响.在浅海环境中,海底混响通常起到支配性的作用.浅海低频远程海底混响也一直是浅海声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科研小组以声传播的视角建立了  相似文献   

19.
据悉,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m载人潜水器”目前已进入总装阶段,2007年即可下水深潜。这个潜水器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HOV便可以开始工作;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7000mHOV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可长达7h。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可用的载人深潜器总共有5台,分别是日本“的深海6500”号、美国“的阿尔文”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  相似文献   

20.
张燕妮  陈克安  郝夏影  程营 《科学通报》2020,65(15):1395-1410
水声材料的应用是潜艇等水下航行器实现声隐身及提升声探测性能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声学超材料的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水声超材料也被提出.相比空气声,水中声波波长更长,传播损耗却小得多,故水声比同频率空气声更难以控制;此外,水介质的密度和声阻抗比空气介质大得多,常规金属不能再被视为刚性而变成弹性体,且水对结构的流体负载不能忽略,故水声超材料的设计和性能预测更为复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声超材料的发展历程,主要针对吸收型、去耦型、聚焦型三类与潜艇声隐身和声探测密切相关的水声超材料,对其分类、基本特性、物理机理、研究动态等进行了详尽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和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相比传统材料,水声超材料展现出众多超常声学特性,但仍存在低频宽带声波调控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兼顾大静压等环境要素、加工制造工艺不足等问题.未来研究中应着力克服上述不足,朝着低频宽带、全向、大平面尺度、亚波长厚度、轻量化、大耐压及多功能复合、环境适应性等方向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工程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