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 ,他不仅是台湾白话散文的开拓者 ,同时也是台湾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而且他还捷足先登地正式揭开了台湾白话小说创作的序幕。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反对奴役、反对压迫、反对榨取的反抗精神 ,为台湾新文学树立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 ,并启示了台湾新文学社会写实的方向 ,奠定了台湾新文学的基石。作为中国新文学一部分的台湾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赖和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鲁迅的影响。在写实方法、创作主题、文体形式、讽刺笔调诸方面 ,都可窥见鲁迅作品对赖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台湾现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其形成方式以台湾作家自觉积极谋求为主,也有鲁迅对彼岸文学的热情关注和有力支持.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人格和文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彼岸文学的前行方向与品格风貌有重要作用.台湾作家的“鲁迅情结”是对大陆新文学向心力的具象表现,是两岸新文学强韧的内在纽带,也是推动彼岸文学在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河床里向前奔流的强大内驱力量.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而五四文学革命,则开创了中国文学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以鲁迅为伟大旗手和主将的五四新文学,鲜明地体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五四时代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坚决批判封建礼教伦常道德,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外国作家艺术经验的新文学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后起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们。戏剧艺术大师曹禺,就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曹禺说:“我十三岁就读了鲁迅的《呐喊》。……就给我以深深的感染。”他说,鲁迅的“作品对我说了一辈  相似文献   

5.
鲁迅领导的几个文学刊物黄志雄鲁迅不仅以他的光辉著作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字的基石,而且为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争得了地位。鲁迅的文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坛上,除“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个独具特色、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的文学刊物,登载...  相似文献   

6.
张清祥 《凉山大学学报》2001,3(2):126-128,132
“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由“非人”的价值取向转向人的价值取向。从“五四”新文学“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两个“中心理论”全面考察和剖析,从文言话语模式向白话话语模式转向,实际上在文学本体的表层呈现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从“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向实质上是在文学本体的深层透射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宏观地考察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学作家之间的关系,依次论证了各时期治新文学者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的具体微妙处、传统文化在文学观念层面所给予新文坛上种种理论主张的潜在影响、它对五四以来作家实际创作的思想及艺术追求的制约等,从而勾勒出了中国新文学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在继承性,并附带阐述了对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作抽象之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我国“五四”以来,蜚声中外文坛的文学巨将,在中国新文学上的贡献卓著。他不只是以一个伟大作家的辛勤劳作,“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水平,而且以一个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的独到精深的文艺评论,指导作家的创作,提高读者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文学事业的长足进步。我们认为:茅盾的文艺评论的确代表了  相似文献   

10.
路遥是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的小说从现实出发,本着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描写交叉地带的农村人物,并在作品中倾注浓厚的时代意识、富有强烈的现实感,呈现出自己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