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特征及文化间的差异,翻译时"不可译"性是的确存在的,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可译"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2.
中医术语多抽象概括而缺少分析描述,抽象概括性、多义性和隐喻性三个重要特点是导致中医术语语言不可译性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术语的文学性、审美性、思辨性导致其文化的可译性很难掌握。语言的不可译性要比文化的不可译性更具有灵活性。中医术语的文化不可译和语言不可译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经常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余艳 《科技信息》2011,(36):184-184
"囧"字已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本文结合隐喻和转喻的观点,对"囧"字的流行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4.
不可译性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语言上的和文化上的,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的。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在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地域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克服这种翻译障碍的途径是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  相似文献   

5.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网络流行语“固”字进行分析,主要论述古今“囧”字存在的象似性。在形义上,“囧”字的重新释义采用了古人相同的象形造字法,可见象似性在“囧”字的演化中一直存在,具有历时性;音义上,“囧”字的古今音义之间都存在着象似性理据现象,以音同为先决条件来揭示词源,推索词的命名意义,这是基本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此外,通过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网络新词“囧”词义演变的内在认知机制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的杂化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根据语言的特性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分析不可译性形成及其其产生根源,从语言和文化的相同性入手探讨语言的杂化,并分析最终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负载词既有语言的属性,也具备文化的特征。鉴于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文化的普同性和特殊性,民族文化负载词是译学悖论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统一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不能为了凸显语言意义而忽视文化信息,也不能为了迎合译语读者而采取"归化"策略;而应该将文化负载词视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苏进德 《科技信息》2010,(24):I0126-I012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存在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来探讨不可译性,以让译者正视不可译性,同时把握文化内涵的差异,力求翻译的忠实,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举例论证了翻译中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说明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指其文字特点构成的形式美的不可译.同时又通过例证说明了语言的不可译也非绝对的不可译,在译者的努力下,可以以译文自身的语言形式美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运用语际释意相似理论,探讨口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得出结论:不可译现象在口译中是能够可译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释意相似与非释意相似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口译交际活动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4.
模因视角下对待不可译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产生“基因型模因”,基本上采用直译或异化策略再进行补偿的办法,保证信息不失真,实现“相同信息异型传播”;二是产生“表现型模因”,在原模因的基础上产生较大的变异,采用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实现“不同信息同型传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概要地描述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字、词汇、句法、修辞四个层次上的不同,并试图以此解释造成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不可译现象的原因.本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如语义对等翻译,语用翻译等理论去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现象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朱军 《科技信息》2009,(15):189-190
“可译性”问题历来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论者的观点,说明翻译要受历史性、相对性和译者的主体性等方面的制约。翻译是可以完成的,但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翻译的辩证本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翻译中的可译性极其限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可译性存在的根据以及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指出在学翻译中,译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从中外文化差异、英文俚语、词汇学、可译性和语用学等角度,分析文化衫英文的难易程度和可译性,找出其中规律,旨在提高社会对于文化衫翻译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