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总结出猪八戒为世人所熟知的三大特性,剖析其性格特性中所蕴含的显性性格与隐性性格的两面,并与鲁迅笔下的“阿Q”进行比较,试图探讨作者吴承恩与鲁迅对世人的两种不同的劝诫方式。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先驱者和一个具有大心者,内心深处体会出了被世人所抛弃的种种悲苦与孤独。与尼采相比,鲁迅的这种"孤独的抗战"虽然充满了苦难,但正是这种心灵的苦难使鲁迅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的大道。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悲剧,给鲁迅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鲁迅为了母亲和朱安,被迫与朱安完婚,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性欲极度压抑,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畸变。他所具有的偏至、猜疑、敏感、躁动、郁闷、孤独、攻击……这一系列偏颇的性格和心理倾向,无不与此有关。文章从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关系中,对鲁迅的个性心理、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民俗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鲁迅的创作文本出发,阐述了鲁迅思想的片面性和深刻性。通过对作者生活经历和时代的考察,分析了形成这一思想特征的原因在于鲁迅特立独行、怀疑一切的心理性格所导致的直觉单纯的思维方式和孤独自省的心理品性。  相似文献   

7.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论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文艺整风中,与丁玲等人放弃知识者的主体性、主动完成各自的思想转变不同,萧军则在调整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前提下,秉持鲁迅的文学精神,保持着思想上的独立,文艺整风并未真正实现对萧军的改造。应当说,鲁迅的深度影响和萧军的游侠性格成就了他在延安文艺整风中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笔下一个经典的人物,借助这个小人物,鲁迅先生完成了对中国国民性中固有的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而阿Q这个人物因其性格的普遍性,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常读常新的典型,不同的时代,总会赋予他小同的释读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王玲 《科技信息》2007,(17):165
作者通过本文对阿Q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剖析,分析了阿Q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创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根本目的,指明了精神胜利法是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性格的高度概括,通过具体分析说明的阿Q的性格要素主要包括:懦弱卑怯、畏强凌弱、自欺屈从以及麻木健忘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0,(36):247-247
鲁迅不仅对"国民性"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采用了文学的手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国民性"形象具体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并给予有力地批判,鲁迅从各个方面暴露了"国民之陋劣",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改革国民性,只有勇于改革积极"改打这病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性格     
意大利人的性格和生活充满矛盾。他们中有享誉世界的歌剧演员,也有声如蛙鸣的市井百姓;他们向世人展示了力与美的和谐,也带来过战争的血腥;他们崇尚个人主义,又酷爱扎堆聚会;他们有全欧洲最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大街却肮脏不堪;他们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生育率却低得惊人……意大利人身上矛盾重重的特点让人费解,给他们的性格罩上了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是对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进行重新阅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部小说存在着有意无意的误读.笔者认为,<孔乙己>的主旨并非是揭露和控诉封建科举制度乃至封建教育制度,而是通过孔乙己对自己可怜自尊的极力维护和世人对其自尊的肆意践踏构成的冲突,揭露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上海社会的西崽人格是租界文化的产物。鲁迅在奴性人格的层面上展开了对西崽相的透视,他在剖析西崽的崇洋和势利性格之外,又挖掘西崽买办的“无特操”的善变性和源自中国传统的“事大”心理,以及在表面“崇华抑夷”的态度和言谈下面隐藏着的西崽相。鲁迅对西崽相的分析,是他对上海租界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有力针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试图结合惊心动魄的气氛渲染和性格各异的人物塑造两大方面,再次感受一下《史记》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鸿门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性格和思想品德有着特殊的关系。性格的又与环境有关。而传统德育存在忽视性格培养的倾向,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德育教学中,应从性格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的特性及对现实的态度等方面来加强对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黄翀 《海峡科学》2005,(3):46-47
<呼啸山庄>以其强烈的爱恨情仇震撼着世人,引起世界文坛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历和性格分析小说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塑造,寻找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9.
王世银  李曦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28-30,53
鲁迅的小说《祝福》与方方的小说《奔跑的火光》同属于农村题材,都关注中国农村女性的生存境遇,塑造了不同时期下两个农村女性悲剧典型形象。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女性群体命运悲剧的话,那么英芝的悲剧则是女性个体在当下自我迷失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20.
王显峰 《科技资讯》2011,(26):211-211
教学鲁迅《祝福》一文时,可从启发学生分析典型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性格、带领学生分析写作方法等几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来阅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写作方法的领会、作品主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