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跃霞 《科技信息》2011,(27):390-390
通过对黄河河口挖河固堤工程中船挖施工及其回淤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针对黄河下游水沙特性如何改进船挖施工方案、设备工艺以及解决船挖回淤问题的措施办法,以期提高挖泥船在黄河挖河疏浚固堤施工中的生产效率,同时,展示船挖施工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2.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其中后两次均采用了120m3/h型挖泥船施工。经过现场观测和分析研究,该型号船只比较适宜小流量下黄河挖河,其效率和施工质量可以保证,并且鉴于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和调水力度的加大,120m3/h型挖泥船更为河口挖河施工的首选设备。  相似文献   

3.
黄河1855年之后,以垦利宁海为顶点,黄河入海流路共发生了9次大的变迁,清水沟流路为第9次。自1976年改道以来,清水沟已稳定行河30年,咎其原因主要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和人工干预强烈的结果。但是,目前尾闾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恶化,工程欠帐较大以及对河口治理认识不一,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防洪压力愈来愈重。为此建议加大投入,完善工程体系,大规模地实施挖河疏浚,治理拦门沙,以稳定流路。  相似文献   

4.
楠溪江部分河段由于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下降,该文通过对滩地进行疏浚,疏整和增大河段行洪断面,可有效改善河段的行洪及过流条件。  相似文献   

5.
泥沙输移对长江中游水位抬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长江干流宜昌至汉口河段及与洞庭湖区泥沙输移变化的综合分析,得到了三口分流分沙逐年减少是造成洞庭湖区淤积速率减小和螺山至汉口河段淤积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长江干流监利至螺山河段水位逐年抬升、洞庭湖区的洪水调节能力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等结论.按照因势利导的治理原则,荆江及洞庭湖的近期治理策略应是淤积围垸减少河道淤积、疏浚河道、加固干堤.  相似文献   

6.
给三峡工程泥沙以出路--再论三峡工程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三峡工程水库泥沙淤积的2大隐患:重庆河段洪灾升级;河口三角洲蚀退。提出了2种新的技术对策:坝区垂直与水平管道高浓度排沙;重庆河段埋管压力渗透液化起动泥沙。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南支河段治理工程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1975年以来对该河段河槽演变以及治理工程方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来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提出近期南支河段治理工程方案设想。本方案包括:1.七丫口节点工程。拟对应于七丫口到浏河口位置,在扁担沙南缘布置长约11.8公里的导流顺坝一座,并在顺坝下段南沿布置三条挑流丁坝。该工程可以起到缩窄河宽,阻隔漫滩水流,并引导落潮主流循七丫口、浏河口主槽而下。2.分流工程,建筑在扁担沙上较为适宜,位置离石头沙钢标10至12公里为好。这对稳定分流口,进而稳定河势有利。3.疏浚措施·浏河口附近的南支主槽-10米等深线时有中断,必需及时疏浚以维持-10米深槽,这对维持宝钢前沿航道水深有明显作用。历史上南支河段主流大多是贴近南岸的,故工程实施后,逼使主流南移是符合南支河段主槽长期靠南的自然规律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EFDC模型,构建了广州珠江河网三维水动力与泥沙数学模型。通过1999年7月和2001年2月典型洪、枯季实例验证,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广州珠江河网水流及泥沙输运过程。输沙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平洲水道至后航道是悬浮泥沙输移的主要路径;冲淤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期广州珠江河网主要表现为“枯冲洪淤”特点,并且河网呈缓慢淤积趋势,年均速率约为2.0 cm/a。各河段中,南航道、沥滘水道是主要的淤积河段,而沙贝海、前航道上段及新造水道是主要冲刷河段。  相似文献   

9.
引航道出口形态对泥沙淤积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灌河南岸、沟通灌河与通榆河的航运通道的响水船闸下游引航道为例,通过数学模型手段,研究引航道出口形态对泥沙淤积的影响.针对本河段除具有一般潮汐河段船闸引航道的淤积特性外,还由于引航道口门处有由鸡心岛阻隔形成东西两汊,而独具特性的状况.对4种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引航道口门形态对引航道的泥沙淤积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长江航运开发的重要课题,长江中下游河段的航道治理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工程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主要是对北槽和南北槽分流口进行大规模地河口整治工作。三期工程自2006年开工之后,航道的维护疏浚量迅猛上升,沿航道的回淤分布不均匀。该文从实践角度提出了河口治理中高回淤量整治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高桩码头水下泥沙淤积和疏浚,发现水下泥沙的淤积和疏浚对桩和岸坡的受力和变形都要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蒙河段近期水沙问题,以水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为基础,研究河道水沙变化后河道冲淤临界指标.利用1952—2012年黄河宁蒙河段各水文站点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河段水沙变化特性,点绘出河段汛期单位水量冲淤量与来沙系数关系,计算了不同河段河道临界冲淤条件.结果表明:宁夏下河沿-青铜峡河段河道基本能维持冲淤平衡,青铜峡-石嘴山河段河道呈微淤趋势,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冲淤调整量不大,内蒙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冲淤效率呈现淤积少—淤积多—淤积少—冲刷的变化特点;当平均流量小于1 000 m3/s时,宁蒙河道发生淤积,随着流量的增大,宁蒙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当进口站含沙量小于7 kg/m3时,宁蒙河段基本表现为冲刷状态,当含沙量大于7 kg/m3时,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为0.003 4 kg·s/m~6,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汛期临界来沙系数为0.004 5 kg·s/m~6,内蒙河道河道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大于宁夏河道.  相似文献   

13.
安乡至茅草街航线位于洞庭湖区长江分洪道凇滋河与虎渡河会流后的尾闾段,该航线为季节性河流.此类河流浅滩来水来沙条件及演变规律均与一般平原河流浅滩明显不同.涨水期河段输沙顺畅时,浅滩主流以冲刷为主;周边河流涨水及洞庭湖水位普遍抬高的滞水期,浅滩发生淤积.以七星堆滩为典型,归纳了针对该类浅滩在挖横布置及整治建筑物方面的设计原理,总结了该类滩险航道整治的设计思路、整治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试论治理黄河下游的新途径——引海水冲刷河口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河自花园口至河口常称为下游,自古以来历经多次大改道。每次改道后,由于黄河流域来沙多,随着堤防的建成和泛滥受到限制,大量泥沙在堤间堆积,使河道比降增大,最终形成地上河或悬河。又由于河道尾闾注入的黄海或渤海都是弱潮海域,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落淤,使河口不断延伸,引起溯源淤积,导致河床淤高,从而形成今日不断抬升的悬河。如果河口不外延,则流域来沙大量在下游淤积,最终将形成平衡纵剖面而不再淤积抬升。据张仁和谢树楠的研究[1],从30年代到70年代,黄河下游的纵剖面即已接近平衡。因此,今天黄河不断抬升的主因应是口门的外延。…  相似文献   

15.
 黄河自花园口至河口常称为下游, 自古以来历经多次大改道。每次改道后, 由于黄河流域来沙多, 随着堤防的建成和泛滥受到限制, 大量泥沙在堤间堆积, 使河道比降增大, 最终形成地上河或悬河。又由于河道尾闾注入的黄海或渤海都是弱潮海域, 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落淤, 使河口不断延伸, 引起溯源淤积, 导致河床淤高, 从而形成今日不断抬升的悬河。如果河口不外延, 则流域来沙大量在下游淤积, 最终将形成平衡纵剖面而不再淤积抬升。据张仁和谢树楠的研究[1], 从30年代到70年代, 黄河下游的纵剖面即已接近平衡。因此, 今天黄河不断抬升的主因应是口门的外延。  相似文献   

16.
按河口疏浚的目的将其分类为防洪疏浚、通航疏浚和环保疏浚.论述了河口疏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疏浚有利于排涝泄洪和通航,在挖除含有污染物质的淤泥后,可消除污染危害;疏浚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局部水域浑浊、盐水楔上溯、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对如何采取措施减少疏浚引起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疏浚弃土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省某河段疏浚示范工程进行生态环境效应后评价,开展为期两年半的跟踪监测,主要分析底泥疏浚对河段水质、新生沉积物、底栖生物、微生物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可有效降低水中的CODCr、TP含量,但对TN及NH4+-N含量的影响很小.疏浚区新生沉积物中的C/N值逐渐降低,这有利于微生物及底栖生物群落的恢复.疏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表层沉积物中颤蚓科的平均生物量及密度,而摇蚊科密度受疏浚影响较小.疏浚并未对河段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带来显著改变,这可能与疏浚深度有关.外源污染物的输入、人为排水作业等均可影响疏浚河段的水质及沉积物污染物含量,但当微生物群落基本构建完成后,这种影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综上所述,疏浚总体工程效果在研究开展期间(即疏浚后2~4年)有持续体现,即改善水质和沉积物污染状况,有利于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恢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为干扰的影响,水质维持效果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甘肃洮河上游局部河段河道较窄,存在礁石,无法满足通航要求的实际情况,根据局部河段存在碍航礁石、库尾变动回水区通航水深不足、岸坡容易滑塌等特点,分析了采用疏浚、炸礁等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改善航运条件的工程措施。以拟建的某码头为例,综合分析拟建码头的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成果对发展甘肃洮河内河水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雅鲁藏布江的演变受到水流泥沙的影响外,地壳运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等对其作用显著,多重叠加作用下的演变较为复杂。根据收集研究河段的水文泥沙、实测地形及历史卫星影像等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槽与支汊的变化和河相关系,探索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道河谷的宏观边界基本由高山控制;雅鲁藏布江的游荡不仅与宽深比有关,河岸的约束性、河道比降及床沙粒径对游荡型河道影响也较大;根据河相关系分析,拉萨河口至泽当段稳定性稳定性较差,进一步游荡的趋势明显,米林至尼洋河口段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道演变规律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的演变受到水流泥沙的影响外,地壳运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等对其作用显著,多重叠加作用下的演变较为复杂。根据收集研究河段的水文泥沙、实测地形及历史卫星影像等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槽与支汊的变化和河相关系,探索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道河谷的宏观边界基本由高山控制;雅鲁藏布江的游荡不仅与宽深比有关,河岸的约束性、河道比降及床沙粒径对游荡型河道影响也较大;根据河相关系分析,拉萨河口至泽当段稳定性稳定性较差,进一步游荡的趋势明显;米林至尼洋河口段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