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风火山群为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的一套红层,因沉积环境及岩性等因素,其化石发现非常稀少,关于其时代有各种不同看法,影响了青藏高原地质过程的正确重建.本文从青海省南部风火山北坡该群上部层位的2块样品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其时代可以明确地限定为晚白垩世晚期即?晚Campanian至Maastrichtian.结合前人的化石记录,推测整个风火山群的沉积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Albian)至Maastrichtian.当前风火山群孢粉植物群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苔藓类孢子次之,且麻黄类及与杉科、柏科有关的花粉在组合中含量突出,指示当时的气候温暖、干旱,是一种亚热带森林-灌丛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我国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煤田植物化石及其生物地层的初步研究,概要的介绍了目前确定的34属62种大植物化石及部分孢粉。淡水瓣鳃类等化石.根据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及同相关植物化石群的对比,认为霍林河植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植物群组合性质研究,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霍林河地层可能曾地处北半球或暖温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植物学野外实习,对武功山森林植物资源进行初步的调查,特别是对武功山森林植被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其森林植被的分布特性,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武功山丘陵森林植物资源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浙江金衢盆地白垩系红层,共发现二个化石孢粉组合。下部以内环粉(Classopsllis)——希指蕨孢(Schizaeoisporites)——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为主的孢粉组合,为早白垩世晚期沉积。当时是以短叶杉、尖叶杉、苏铁杉为主并参杂有少量苏铁、银杏和海金砂等蕨类的森林植被,反映了热带、亚热带热而干的气候. 上部以希指蕨孢(Schizaeoisporites)为主的孢粉组合.是晚白垩世早期的沉积,当时是以希指蕨为主的植被景观,反映热而干的气候。  相似文献   

5.
猫儿山,因其形似猫而名,位于广西的东北部,跨兴安和资源两县,面积451平方千米,其主峰海拔2141.5米,是广西乃至华南的最高峰,堪称“华南之巅”。那里不仅自然条件优越,天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众多,而且植被繁茂、垂直分布带明显,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区内仅维管植物就有202科691属1700多种,包括蕨类130多种,裸子植物14种,被子植物157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20种。森林面积达308平方千米,覆盖率68.3%,森林蓄储量达220.44万立方米。这一次在广西长达两个月的野外考察使我对广西的植物区系、植被类型以及风土人情等都…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南端森林变迁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太行山南端2200年(公元前206年前-1985年)森林变迁、森林生态效益和旱、涝自然灾害频数后,划分为七个时期。秦(公元前206年)前,森林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基本上没有旱涝灾害。至东、西汉426年间,森林植被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至70%时,已出现了一般性旱涝灾害,均为142年一遇。三国至唐,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0%,出现了特大干旱和特大水灾。此后,随着森林植被的继续减少,自然生态循环向着恶化方向日趋发展。至民国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时,旱,涝灾害频数分别为2.1年和1.4年一遇,灾害频繁,交替发生,生态循环极度恶化。建国以来,太行山南端境内的森林总的是发展趋势。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采取重大措施,森林植被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三间房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晚第三纪 ;西山窑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也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鄯善油田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32 .8~ 71.8Ma和 2 6 .4~ 45 .7Ma ,其对应的地史时期分别为早第三纪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中期 ,反映了三间房组成藏时间晚于西山窑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油气生排烃史和运聚期次 ,鄯善油田油气大规模运聚时间是在晚白垩纪末—早第三纪及其以后 ,具有双侧近源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1.塔山是山东鲁中南山地的植被发育最良好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現象已經基本停止。2.塔山位於费县境内,由蒙山山脈延伸而成;系暖温带南部地区;土壤为棕色森林土。3.种子植物共有449种,多为华北普遍分佈种类,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常見植物也不少。植物分佈与环境关系密切,水分条件对它的影响最大。4.植被以人工营造的黑松林为主,此外有草甸、灌丛、灌木草原、落叶闊叶林等植被型。5.保土植物种类甚多,主要有二色胡枝子、荆条、黄背草、野古草、白羊草等。6.人为活动是引起植被演替的主要因素,破坏原有森林成为荒山,又經过造林而恢复为森林。7.植被的利用改造上,应重視黑松的更替、林木的撫育、造林树种的选择与引种、发展多种經济、进行水土保持的試验等,並宜作为实习研究的基地。  相似文献   

11.
该文详细阐述了宁夏海原县南华山地区白垩系乃家河组的孢粉组合特征,进而对地层时代及古植被,古气候进行分析,得出这是一套早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表明当时六盘山一南华山地区的植被是以克拉梭粉的母体植物掌鳞杉为主的针叶林,林下覆盖着苏铁、麻黄和海金砂植物,气候干旱炎热。  相似文献   

12.
丽水、椒江凹陷是晚白垩世以来发展起来的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利用剖面平衡技术,计算了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研究了丽水、椒江凹陷的伸展演化特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伸展量有所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也有所不同。空间上,盆地伸展率由南向北依次减小;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最大伸展时期,南部早北部晚,南部在晚白垩世,北部在早古新世。盆地的伸展是在拉张应力场或右旋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及幕式正断层的水平离距和断块的掀斜伸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峨眉地幔热柱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少数几个地幔热柱之一.但是,它的活动时间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观点一认为:它是指发生于早晚二叠世之间大量喷发的峨眉山玄武岩浆时期;观点二认为:它起源于晚泥盆世,包含石炭纪、二叠纪以及整个中生代,一直延续到新生代早期.作者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及相关岩浆活动的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植被是地球上最为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为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已发表记载有广西植被类型以及作者近60年来对广西植被的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中国植被》一书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单位和系统,编制成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和广西人工植被类型分类系统。【结果】广西天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纲,26个植被型组,722个群系;广西人工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298个群系(组合)。在722个天然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类型占63%,竹林4%,灌丛10%,草丛6%,水生植被17%;在298个人工植被类型中,用材林占28%,经济果木林20%,城市园林植被29%,农作物植被17%,人工沼泽和水生植被6%。【结论】广西植被共有1020个类型(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丰富的省区,在全国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The record of dinosaur egg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Wangshi Group in eastem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shows that the dinosaur species represented by elongatoolithids were present from the middle to the late Late Cretaceous, whereas those repre- sented by the dictyoolithids and spheroolithids became extinct in the middle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new species represented by ovaloolithids appeared in the late Late Cretaceous. Estimated eggshell conductance of water vapor is over 4 to over 115 times higher in spheroolithids and the dictyoolithids than in elongatoolithids and ovaloolithids, indicating that eggs of the first two oofamilies required higher humidity during incubation. Based on the δ^18O record as preserved in eggshell, a change from relatively humid to relatively dry climatic conditions can be assumed to have taken place dur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middle and late part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It is reasonable to suggest that the change in climate was the cause of the dinosaur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6.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云南景谷盆地及陇川盆地新生代生物群特征的对比,探讨了新生代两大盆地环境演变:早中新世到上新世为湖盆发展期→湖盆扩大→萎缩期,气候为早期的干燥→中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中新世中晚期的寒冷阴湿→上新世的干燥,而中新世中晚期湖盆的扩大形成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两大盆地在沉积环境的演化上大体一致,但气候和沉积环境的演变和差异决定了两大断陷盆地生物面貌上的差异,从而直接控制了化石燃料形成的类型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辽西冀北晚中生代的化石蜥蜴类(爬行纲:有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蜥矢部部龙趾大具有辽西冀北晚中生代已记录的蜥蜴类化石共4属5种,及2个未命名属种。这些化石自下而上可划分4蜴类化石带:中侏罗世杨氏矢部龙带(Yabeinosaurus youngi Zone)、早白垩世早期长趾大凌河蜥-细小龙组合带(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Yabeinosaurus tenuis Assemblage Zone)、早白垩世早期细小矢带(Yabeinosaurus tenuis Zone)及早白垩世晚期炭德氏蜥带(Teilhardosaurus canbonarius Zone)凌河蜥-细小矢部龙组合带中的蜥蜴类属种最为丰富且分布较广,为研究早期蜥蜴类的地理地史分重要价值。布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