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宇  刘珊 《广东科技》2007,(10):112-113
本文简述了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办公建筑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室内设计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办公建筑室内设计发展新趋势,并针对这些新趋势提出了室内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式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全球化,使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室内设计的核心是体现文化特色,作为文化载体,室内设计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创建当代中国风格的室内设计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就中式装饰的发展历程、应用思想、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浅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使设计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力求在其内部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分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隐性知识共享、积累、转化,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激发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促进室内设计教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隐性知识视域下分析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特征,深入探讨了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浅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使设计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力求在其内部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分析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室内设计越来越重视,因而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室内设计人员显得十分重要,但当前我国在室内设计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国室内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室内设计教育的创新和改革路径。该文对室内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对当前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基本现状特别是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找出存在不足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就如何加强室内设计教育提出一些思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推动我国设计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健康化、持续化的轨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室内设计创新的历史周期与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澄清建筑理论界一直存在的对于室内设计创新的理解流于表面化、非理性化等现象,应用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和创新周期理论来分析室内设计创新规律.试图运用经济学、创新学和室内设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以全新的视角来界定室内设计创新的含义,并且提出室内设计创新的历史周期、室内设计创新的动态模型等概念.最终理清室内设计的创新规律,建立室内设计的创新模型,指导今后室内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8.
室内设计类图书在建筑图书市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室内设计行业以及学科正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室内设计图书的需求也一定会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室内设计类图书的整体市场情况、现有图书的出版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数字艺术融合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之长,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同时也给现代室内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数字艺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室内设计行业的应用前景入手,分析了数字艺术对室内设计教学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对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阐述室内设计风格流派的产生、形成及发展。分析主要风格流派的设计理念,设计特征,追求目标,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比较它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探讨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法规)《条例》实施30年来,在实验动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立法工作的深入,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条例》在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已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修订《条例》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支撑科技创新,以及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变迁与社会变革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由来、课程内涵与教育体系展开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艺术设计的商业属性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厚基础、淡化专业的适应性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新世纪对艺术设计专业前瞻性的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黄缘闭壳龟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中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20世纪70年代前野生黄缘闭壳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台湾等省和琉球群岛,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仅河南信阳大别山区的分布面积多达39万hm~2,野生种群数量约40万只.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盗猎强度的加剧,黄缘闭壳龟的分布区和栖息地遭到地毯式的搜索,猎捕手段的多样化及其过度猎捕致使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只在河南大别山区、安徽皖南山区、安徽皖西山区等地还有少量野生个体生存,稳定的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仅分布于台湾和琉球群岛.导致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濒危的原因主要是其性成熟周期长、种群繁殖力低、栖息地遭受干扰破坏等因素,另外,人类贪婪无尽地对其野生资源的索取是导致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濒危灭绝的重要原因.加强黄缘闭壳龟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打击盗猎行为,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自然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是拯救黄缘闭壳龟濒危灭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菊科花粉的研究简史;菊科花粉的显微和超显微形态和结构;菊科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类型及分类群所属花粉类型的归类;菊科花粉外壁纹饰和超微结构特征的功能与进化;菊科花粉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等5个方面对菊科现代花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为古植物和现代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态研究,以及花粉的应用研究包括被子植物的系统分类与演化学、地质学、古气候、古植被和古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3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原由,制约因素的多元的,而近地表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与探索表明:(1)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两陆—陆板块的碰撞—挤压驱使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是根本原因。(2)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阻隔了印度洋南来温湿气候的北进,并形成了西风带造成了我国西北地域的干旱和荒漠化。(3)在力系作用下,壳、幔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地壳短缩增厚、高原整体台升不仅导致东、西两部降水量、气温、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且地球物理场发生了强烈变异与分布不均。(4)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水,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文化进则科技进,科技进则发展快,西部人民生活与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则更安宁。(5)东部不断强化开辟地下空间与利用,西部期盼“红旗河”工程实施,维护生态环境,兴建亿亩现代化耕地、牧场与绿洲。我国东部与西部共同发展与建设十分重要,饭碗要永远端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制约因素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研成果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也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 .能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 ,不仅会影响科研管理的效应、科研评奖的公正性权威性及激励效应 ,而且还会影响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从主评方面、受评方面等制约因素的分析入手 ,探讨延时评价、同类相比、同行评议、专家经验与查新、排除偏见、重视异议等几个控制对策 ,以期寻找一种能够保证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客观公正性的机制与方法 .  相似文献   

17.
页岩的脆性控制着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对页岩气层的体积改造和页岩气的增产极为关键。以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岩石力学等实验对龙一1亚段的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孔隙-裂缝结构以及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分析不同脆性矿物、有机质以及埋深的页岩脆性特征及其与裂缝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龙一1亚段脆性最高者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石英、长石和黄铁矿等脆性矿物的总含量大于50%,它们能够调节岩石断块的剪切滑移,所积累的能量大于完成岩石整体剪切破坏过程所需的能量;有机质及其在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孔隙与微裂缝可促进裂缝的拓展、贯通以及连接,有机碳含量越高,裂缝系统越发育;随着埋深增加,页岩的脆性下降,岩石破裂模式由复杂的劈裂型向单一的剪切型转变;龙一11、龙一12小层脆性矿物和有机碳含量最高,脆性指数分别达到了61.31%和60.70%,为压裂甜点层段。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网(后简称菌根网)和碳酸钙互作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氮磷养分的影响,模拟构建了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隔室装置,采用尼龙网隔离实现根际与非根际隔室菌根网互联,在根际隔室中种植香樟幼苗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在非根际隔室施加或未施加外源碳酸钙,培养期结束后测定植物生物量和氮、磷含量。结果显示:菌根网对香樟幼苗植株生物量,氮、磷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影响;施加碳酸钙明对幼苗植株氮含量、氮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的影响;在施加碳酸钙后菌根网明显提升了幼苗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及氮、磷摄取量,叶片氮、磷摄取量和根的氮磷比;在菌根网存在时施加碳酸钙可明显提高植株氮含量、根和叶的氮摄取量以及根的氮磷比;菌根网与碳酸钙的交互作用明显影响了幼苗植株氮含量,氮、磷摄取量和氮磷比,但对幼苗植株生物量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提示非根际喀斯特土壤中互联菌根网和碳酸钙相互作用能够促进植物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林下经济学学科理论与技术是随着国际社会对森林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关键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特别是林下经济在森林多功能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和土地资源、提供多种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对发展森林生态经济、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多功能森林建设不断得到深化等有着重要意义。林下经济学顺应了全球涉林交叉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是着眼于完整的、现代的森林资源概念,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非木质林产品和森林生态产品产出为目标,以多学科融合理论技术为手段,系统研究林下经济资源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对它开展生态保护培育、经营开发和科学合理利用所形成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科学技术体系。林下经济研究来源于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农(林)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其主体由林下经济资源学、林下生态学、农林复合经营学、林下经济产业管理学等构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自然受益型经济增长,未来林下经济学将关注林下经济生物资源保护、培育和精深加工利用,关注结构优化、功能协调、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关注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化调整和效益提升,着力建立高效、高产、优质和持续的产业体系。笔者分析了林下经济学产生发展的背景,概述了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林下经济学的学科内涵、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展望了林下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设计的金属中,铜、铁、锌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的必需元素,它们受到严格的代谢调节,因此这三种元素不大可能产生严重的污染效应。硒是一种稀有元素,也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时本文还阐述了它们的生态效益、化学状态,及它们和其他种金属相互关系联及拮抗作用。还有环境工业污染对这些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