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语境中的构式认知事件与其言语过程存在特定关系是Langacker提出的入场理论的主要观点。文章以爱丽丝·门罗《逃离》(Runaway)汉译本为语料,以Langacker提出的入场理论为依据探讨历经逻辑投射后的英语多重小句复合体——扩展性小句进入认知场景后所表达的原文意义,与《逃离》汉译文本进行对等尺度分析。研究发现,入场理论不仅能作为认知语法中的一个核心语言学理论,更能作为认知翻译策略评价出译文与原文间的有效通达度,深化了原文赏析视域,为进一步传播原文提供了强大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2.
首先探讨了英汉语名词复数意义的语法实现手段差异,然后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英语原文中出现了93处复数标记,通过对相应的汉语译文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后,总结出了4种名词复数汉译策略。希望能够对散文翻译中的名词复数汉译提供更多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文章的题眼和精髓,其汉译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何使标题译文译得更醒目、准确、妥贴,以达一语中的的目的实属不易。文章拟从篇章、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等角度,对《综合英语教程》课文标题的汉译问题进行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4.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由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全部选自英语原文,内容宽泛及题材多样,学生掌握难度较大。为了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此教材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级英语课程要求,对其教学手段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庞德名诗In a Station of the M etro译文版本颇多,结合意象派创作原则,庞德的美学追求及汉字汉诗对他的影响,这些译文似乎有待重新思考。对比原作与译文,发现原诗现代感强,汉译比较传统;原文简洁,汉译稍显冗长;原文参差,汉译整齐,原文为典型的自由诗,汉译均强调押韵等等差异。作者尝试运用文体学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提供新的译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极为丰富。《大学英语》(董亚芬总主编)1—4册精读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修辞格。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英译汉时若能按原文的修辞手法对应地表现出来,符合汉语习惯,最臻上乘。然而,译文在修辞运用上能否忠于原文,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对《大学英语》1—4册课文中部分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及其翻译举例加以浅析,通过英汉常用修辞互译的比较,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在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和语境观分析了满文谚语汉译文错误理解或偏差理解的原因,发现原文明示信息在译文中失去明示功能及译文明示信息激活不了译语读者的百科知识,是导致翻译中的关联缺失的根本因素,影响了译语读者的理解。为此翻译时要关注关联的重构,为译语读者搭建源语与译文的关联桥梁。  相似文献   

8.
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极为丰富。《大学英语》(董亚芬总主编)1-4册精读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修辞格。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英泽汉时若能按原文的修辞手法对应地表现出来,符合汉语习惯,最臻上乘。然而,译文在修辞运用上能否忠于原文,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对《大学英语》1-4册课文中部分常用和的运用及其翻译举例加以浅析,通过英汉常用修辞互译的比较,探讨不同民族文化在语言表面和修辞运用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在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将它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恰当说法,这直接关系到译文质量的好坏。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2、3辑中的几处译文为例,阐述了现代散文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如何把握译文的恰当性,及其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亢江瑶 《科技信息》2010,(34):I0135-I0136
弗朗西斯.培根于1597年写的《论读书》用词古雅,简洁明快,堪称现代英语论说文的典范之一。王佐良先生《论读书》的中译本堪与培根的原文媲美,既能体现原文之风格,同时也是白话文的典范。由于《论读书》的这两种文本具备典型性,因此可以尝试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予以分析。本论文就从词法、句法以及语篇修辞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比《论读书》的原文与译文,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等方面的用法,希望能加深对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对原著和译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外国语学院杨立民、徐克容编著的《大学英语教程》(College English)第三、四册自85年正式出版后,便因其内容选材新颖、时代感强而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专家学者的首肯并为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所采用,从而迅速取代了已在我国使用多年的许国璋《英语》,成为国内使用最普遍、最具权威性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该教材三、四册起点较高,语言难度较大,因而在随后的几年里各种与其配套的教师用书、自学辅导、练习答案、词汇手册等参考书籍便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仅课文译文就有四、五种不同版本。这些参考书籍对于方便教师备课,帮助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最早接触的译文参考书是由大连出版社88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程译文》。该书译者“考虑到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了《大学英语教程自学辅导》课文部分数句误译或译文欠准之处,并分析了原因,对英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I Have a Dream的节选文及其名家汉译、学习者译文为语料,以系统语法的概念功能体系为研究框架,在探讨节选原文和名家译文如何实现概念功能最大程度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者译文与名家译文,分析学习者译文在再现原文概念功能上的得失,检验了功能语言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周琴 《科技信息》2007,(12):158-159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英国著名小说《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来说明,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不管是在理解原文或是在构建译文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篇翻译的过程中,对词汇衔接进行识别与重构,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而且能够产生与原文在意义上、功能上对等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常州·2011:汉英对照》宣传画册英译为例,列举其中英译的部分典型问题,对译例在理解原文不准确、信息传递失真、忽视中西方文化、语言风格和思维逻辑差异等方面造成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参考译文;最后,对加强外宣工作和保证译文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朱生豪的Hamlet汉译本为个案,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审美标准及创造性叛逆策略,分析如何介入译本,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艺术,同时指出,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介入决定了其对原文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文延伸了原文的生命,译者借翻译实现了其艺术价值观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程锋萍 《科技信息》2009,(28):173-174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用书》为广大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本文作者在研读了课文译文的基础上,仅从翻译的角度,指出了译文中诸多可供商榷之处,以期与读者探讨。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学习日语以来,便时不时地感觉到: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转换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汉译日"比起"日译汉"来说要难得多.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笔者意识到"汉译日"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两点.其一:词汇的选择问题--因受汉字词汇①的牵绊,难以选择恰当自然的日语词汇.其二:语序的变换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要保持原文的语序而使得译文不自然."汉译日"时,经常会受汉字词的干扰、将原文中的汉字词汇直接挪用至译文;或者是拘泥于原文的词性(也就是说名词译成名词、形容词译成形容词等等)、使得译文汉文训读②腔调严重不自然.前者,有必要把汉字词汇适当替换掉.特别是和语词汇以及惯用句的使用可以让"汉译日"译文更加自然.后者,与其译成名词、形容词中心句,倒不如译成动词、副词中心句,更加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