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雨雪稀少,干旱面积逐步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大范围的干旱灾害。严重的干旱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北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在干旱特别严重的地区,人和大牲畜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干旱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2.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被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是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地震海啸灾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3.
刘婧  史培军 《科学》2006,58(2):37-40
地理学属于综合科学。综合性与区域性为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所以开展地理学的综合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的传统强项,具有很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同时。自然灾害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甚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安全破坏因素。伴随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活动的结束,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实施,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被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减灾实践的科学基础,灾害研究愈来愈受到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工程专家的关注,从全球、区域或地方不同空间尺度,开展对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并将灾害形成与资源开发,特别是自然资源开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本质上揭示灾害形成机理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气候灾害特征,成因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脆弱区之一。气候异常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气候灾害,尤其是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每年约造成200亿kg的粮食损失和1000亿~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气候灾害的成因及预测已成为我国大气科学的前沿研究问题。习惯上,人们把气候灾害与天气灾害...  相似文献   

5.
孔纪名  邱洪志  张引 《自然杂志》2014,36(5):346-351
成品油管道作为一种线性工程,具有孕灾环境复杂、人为干扰多、灾害点多且分散等特点,灾害发育易受到自然条件改变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受山地灾害治理费用的限制,大量的灾害点不可能都进行防治。管道建设用地为临时征地,这就要求管道治理工程对土地的占用最小,用尽可能小的工程措施达到管道保护的最佳效果。基于以上管道建设独特的工程特征与管道山地灾害的防治要求,建立一套与管道工程环境相适应的山地灾害早期判识、成灾类型确定、预防和治理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多年山地灾害防治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西南山区管道建设的实践,形成一整套山区管道山地灾害治理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并成功示范应用于中石化多条成品油管道的建设和运营中,保证了山区成品油管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洪水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包括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由此而引起的可能的后果.因此,开展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对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投资、洪灾预防与管理、洪灾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灾期的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探讨了将洪水灾害与风险区价值及抗灾性能作为整体进行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贵州等地,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持续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给工业、农业、交通、电力及生态、旅游等许多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这些气象灾害和影响将长期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也必然永久地保存于历史的档案中。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的结构形态变化时都会导致其功能的变化。某些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要素的存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就要引起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变,从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不同种类的灾害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环境和特征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一次强烈地震,会造成种种灾害,一般我们将其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直接灾害是指地震发生时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强烈地震产生的巨大地震波,造成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工厂停产,这种损失在大城市、大型矿山等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末日并不存在,但对人类来说灾害是实实在在的,其中城市灾害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城市是人口、财富集中地,城市是否安全关乎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城市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智慧的结晶。然而,城市历来也是灾害频发之地,作为人口、财富高密度聚集地,一旦发生灾害,往往会带来重大灾损。如今的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唐家山堰塞湖告急及其抢险过程的持续报道,作为此次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堰塞湖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震引发的地表次生灾害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危害?该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类次生灾害?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联系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  相似文献   

12.
强力飓风     
你知道地球上最强大的风暴是什么吗?是台风?是飓风?是旋风?对,全都对。地球上最强大的风暴就是这种强热带气旋。它生成于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就是飓风,而在印度洋则被叫作旋风。台风灾害祸患无穷台风(我们选一个最熟悉的名字)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现象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这种强热带气旋80-100个。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袭击次数最多,也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台风灾害由台风带来的狂风、风暴潮和特大暴雨引起,有的台风还携带了飓线和龙卷,这就更加重了灾害。台风灾害首…  相似文献   

13.
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遭到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这些灾害发生后,人类面临的迫切需求,一是有关灾害信息的及时传播,二是对灾害的有效救援。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信息传播和灾害救援往往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开始,因为送信的人要通过步行、骑马或驾车的方式传递信息。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相似文献   

14.
王江 《科学之友》2010,(7):59-60
防抗雨雪冰冻灾害是公路冬季养护工作的重点,为提高公路系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抗灾抢险工作,保障公路在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安全畅通,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结合本段公路实际情况,对应急组织与管理、做法和经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1 现代灾难中的人为因素令世人警醒1999年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后一年,而1998年的全球性灾害令世人震惊。初步估计,1998年在世界范围的暴风雨、水灾、旱灾和火灾对全球造成近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中国长江大水灾是损失最惨重的灾害,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据...  相似文献   

16.
洪水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水灾害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魏一鸣河海大学博士生金菊良广义地说,自从公元前3500~3000年人类对尼罗河洪水的首次记录开始,洪水灾害研究就随之开始。由于洪水灾害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复杂大系统,这一系统的组成涉及天文...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科学》2006,58(5):28-31
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中部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发生泥石流灾害,吞没了一个村庄和一所学校,大约2000人在此次泥石流灾害中失踪。灾难震惊了全世界。实际上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在全球山区都较为常见的山地灾害.每年都要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8.
陈宁生  丁海涛 《自然杂志》2014,36(5):352-355
中国是世界山地分布最广大的国家,山地区域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十分发育。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山地灾害监测预警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应用领域。从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实际出发,阐述了山地灾害对物联网技术需要的迫切性,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现状,同时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罗祖德 《世界科学》1990,(2):38-41,57
20世纪是科学昌盛的世纪,也是灾害频频的一个世纪.回顾80多年的历史可见,灾害危害性之大、影响之深远、波及面之广,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因此,开展对灾害的系统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已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一、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灾害一般是指那些可以造成人群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主要来源于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及人类本身的失误.其成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据统计,灾害的种类可达数百种。但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按其发  相似文献   

20.
浅谈公路防抗雨雪冰冻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抗雨雪冰冻灾害是公路冬季养护工作的重点,为提高公路系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抗灾抢险工作,保障公路在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安全畅通,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结合本段公路实际情况,对应急组织与管理、做法和经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