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开漳圣王文化是生活世界总体文化,更是工作世界本质文化。其德育思想资源丰富且具有现代性,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道德信仰、开拓创新、工作创造等文化精神。开漳圣王文化"创新德育"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主要是指闽南文化风土中的教育主体运用开漳圣王文化的德育思想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精神是开漳圣王文化最根本的道德精神,开漳圣王文化德育资源的核心是创新德育资源。认知与研究转化、文化交流转化、学校教育转化、载体建设转化构成了开漳圣王文化德育资源转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教育的德育主模式面临挑战。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非课程教育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的课题。将高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整合成有效的德育资源是拓展德育非课程教育途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闽南体育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史前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历程。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兼容并包、尚义贵利”,使闽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体育活动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传统的庆典民俗活动融入竞技元素、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凸显文化兼容性、尚义贵利的品质使闽南体育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内涵特征。同时,通过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两岸民俗体育的发展,闽南体育文化具有促进闽南经济的发展、展示互惠共赢的开放观念、演绎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唤起闽台文化认同感等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南文化是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蕴藏着深厚的思想内涵。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机制,我们可以从闽南文化中挖掘出重要的当代价值,发挥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时代意义,并进而将其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闽南文化是海丝文化的杰出代表,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闽南文化的富集区和核心区,泉州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分别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闽南海丝文化嵌入式学科服务平台两方面提出了建设闽南海丝文化信息资源中心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闽南节庆活动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升闽南传统文化节庆水平的具体策略和创新之道。闽南主要的传统节庆活动闽南人除了继承和发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特色的节庆活动,传统民俗节日大大小小数十个。  相似文献   

8.
吴珊榕 《科技信息》2012,(18):253-253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更方便地了解闽南文化,作为一个闽南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我馆建立了一个便于读者查询的闽南文化专题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弘扬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发展于闽南、台湾以及潮汕、海南、温州部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并体现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神韵和精髓。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同安以"海滨邹鲁"著称于世,作为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仍保留着完整的闽南文化。目前在同安  相似文献   

10.
不同闽方言区对闽南文化存在认同差异,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播的概念混淆,政策壁垒和人才欠缺等因素,致使各级媒体闽南语腔调标准差异明显,各类型媒体闽南语节目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对台湾地区及海外闽南语媒体发展受限。降低闽南语视听传播准入门槛,构建新语境下新型节目样态,建立闽南语传媒人才行业标准,整合媒体、学界、政府等多方力量,可有效推动闽南语文化视听传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月16日,"‘一带一路’视域下首届闽南文化海外传播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由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和我校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论坛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空间、跨文化语境下的闽南形象、闽台文学与文化交流、海外闽南籍作家艺术家作品、闽南语海外圈变异研究、闽南文化文献整理研究等主  相似文献   

12.
闽南文化区域概念的习惯性使用,招致异地同质文化族群的质疑.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本质一致,但河洛文化超越地域局限,能够为异地同质文化族群普遍接受和认同.河洛文化内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底,外连闽南区域海洋文化之特色,尤在起始根脉上显现文化的本质性,有利于两岸同胞原始文化之认同.故以河洛文化兼容闽南文化的主导研究方向,将具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文化背景下的德育资源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德育内容同少数民族实际相对脱离;民族地区德育内源性发展动力的减损;不同道德体系下道德的冲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有三大原则,即民族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互动原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传承与创新原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特殊性与主流文化德育资源互补原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开发包括课程开发与应用和课外开发与应用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郭玮璇 《海峡科学》2011,(12):18-20
以台湾本土贺岁电影《鸡排英雄》为解读文本,以传统闽南文化为观照视角,论述影片所呈现的出风土人情、台湾美食、歌仔戏等极具闽南特色的视听元素,并通过对影片中大量使用闽南方言和闽南语歌曲的分析,阐明该影片所具有的传统闽南文化特色和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5.
余玲玲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3):82-82,86
高校德育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一直是理论界和高校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加强对校风、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学校制度文化等文化层面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整合社会和家庭德育力量,发掘新的隐性德育课程等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浅显建议,希望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6.
汪潜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7):185-186
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德育的动力问题。着眼于提升德育功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闽南文化作为特色传统地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该文通过对闽南文化产业中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展开调研,梳理这部分文化及其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闽南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开漳之地云霄县的历史民俗为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和史籍文献资料,对照实物遗迹和文化资源,探讨了闽南文化的构成特性。认为闽南文化是由土著的阈、阈越及其传人的文化,早于闽南人前来的“南溪蛮”及其后裔畲瑶文化以及闽南先民的中原文化3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融合而成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多元复合性;文化变迁是不同国家、民族、族群之间文化碰撞调整的结果;文化认同,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在探讨一种文化时,必须先探究其起源、传播和影响,即秉承“文化元素归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形式,具有教育目标的职业化、功能的社会化、教育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教育面向的地方性区域性、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学生个体文化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其德育具有教育目标的职业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教育任务的艰巨性、组织形式和教育阵地的广泛性等特点.增强构其德育实效性要构建具有鲜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德育运作模式、具有鲜明实践导向性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闽南人向台湾和东南亚移民并建立起覆盖闽南、台湾和东南亚的移民网络。歌仔戏基于闽南人移民活动诞生、成长并流传分布于闽南族群聚居的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塑造了歌仔戏悲情的剧种个性,为歌仔戏提供“过台湾”“下南洋”剧目题材。歌仔戏在闽南移民社会的传播中,不断丰富着艺术载体;其观演活动也影响着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建构着闽南移民对祖籍文化的认同,帮助整合、凝聚闽南族群,巩固和发展闽南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