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稠油油田开发稳产或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外陆上油田已取得了广泛应用。为了探索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渤海油田在3个油田实施聚合物驱开发模式,历经12年,共有44口注聚井,179口受益井,取得了明显的聚合物驱增油降水效果。但是,在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部分受益井产液量下降,大大影响了聚驱油田的开发效果。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聚合物在油井近井地带产生堵塞,造成泵效降低,经过相应治理措施后效果明显,为后期聚驱油井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梁庚白 《河南科学》2003,21(6):822-824
随着井楼油田稠油热采进入开发后期,吞吐效果逐渐变差,主要表现在周期油汽比低,存水率上升,地层亏空,依据增效注汽原理和室内实验,在井楼油田六口油井上先后进行了增效注汽现场试验,试验表明:增效注汽可降低原油粘度,提高驱油效率,改善吸汽剖面的作用,为稠油热采的后期高效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许多老油田都经过了长期的注水开发,从储层动用情况及投产年限来看,多数油田的储层动用情况为合层开采,加之投产时间较长,注采关系复杂,基本都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或者特高含水期。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使得储层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注入水低效或者无效循环的现象。为了使油田后期的开发调整更加具有针对性,亟需进行注入水低效循环井的识别工作。该文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研究区块的注入水低效循环井进行了识别。结合Z油田X区块实际数据选取的指标区间及指标权重,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确定出研究区块注入水低效循环油水井共17口,其中包括8口油井,9口水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识别注入水低效循环井的技术具有结果准确、速度快和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延长油田递减规律和采收率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利用单井产量数据和双曲二元回归法分析延长油田的递减规律和采收率.结果 延长油田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投产的油井递减期产量变化为双曲线递减;20世纪80年代投产油井递减期产量变化为幂指数递减;20世纪90年代投产油井递减期产量变化为类双曲递减.综合确定延长油田的最终采收率为10%.结论 递减规律和采收率等主要开发指标的研究为油田进一步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整体调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层段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时对应油井聚合物产出浓度高的问题,开发出一套相应的调剖治理技术。综合考虑注聚合物井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井口压降曲线及对应油井的聚合物产出浓度等因素,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优选出最佳的调剖井,并根据注入动态优化了堵剂类型和堵剂用量。在矿场实施后,处理井的视吸水指数下降,剖面得到改善,对应的油井聚合物浓度降低,日产油量增加。11口调剖井对应的49口油井中,见效35口,受效率达71.4%。说明这套调剖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层段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时对应油井聚合物产出浓度高的问题 ,开发出一套相应的调剖治理技术。综合考虑注聚合物井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井口压降曲线及对应油井的聚合物产出浓度等因素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优选出最佳的调剖井 ,并根据注入动态优化了堵剂类型和堵剂用量。在矿场实施后 ,处理井的视吸水指数下降 ,剖面得到改善 ,对应的油井聚合物浓度降低 ,日产油量增加。 11口调剖井对应的 49口油井中 ,见效 35口 ,受效率达 71 4%。说明这套调剖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火山岩油藏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其数量与规模都既少又小。我国的火山岩油藏主要分布在新疆,这些油藏注水开发已有数年,其动态特征表现为:油井产能高低悬殊;油井及油田产量递减均快、油藏无稳产期;注水井吸水差别大;注水开发时少数油井水窜水淹严重、而多数油井长期不见注水效果;油藏采收率多在8%~13%之间。上述注采特征与油藏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的地质特点是相一致的。根据上述特点,建议火山岩油藏的开发应慎重注水,重点做好高产井管理,水窜严重的井组采取停注或间注等方式进行开采。  相似文献   

8.
储层微粒运移预测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在油田注采过程中,经常由于忽略注采速度的影响而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从而堵塞地层孔隙,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尤其对于低渗油层,地层伤害程度更大。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将室内临界流速与油田开发相结合,建立了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大庆龙虎泡油田几口油井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金191、金393井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粒运移损害,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证实该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油田注采过程中 ,经常由于忽略注采速度的影响而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 ,从而堵塞地层孔隙 ,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 .尤其对于低渗油层 ,地层伤害程度更大 .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 ,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 ,将室内临界流速与油田开发相结合 ,建立了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数学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大庆龙虎泡油田几口油井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 :金 1 91、金393井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粒运移损害 ,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从而证实该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裂缝水窜在注水开发的火山岩、变质岩类块状裂缝型油藏中相当普遍,位于裂缝发育带附近的高产井,常常就是裂缝水窜最严重的井。裂缝性油田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少数几口高产井控制着全油田多数的储量和产量,开发效果好坏决定全油田的开发成败。以克拉玛依及内蒙古注水开发的火山岩油田为例,研究发现,国内多个火山岩油田,存在相当数量快速水淹的高产井,当这些高产井水窜水淹以后,只要采取及时的停注强排措施,油井产能大部分就可顺利恢复。分析出现这种生产动态的原因,在于裂缝水窜水流形成连续相以后,运动粘度较低的水流形成“水锁”封闭流道中的可动油。据此提出了裂缝与大孔洞水窜机理以及水窜后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千12块兴隆台油层1992年3月投入开发,区块自投入开发以后油井水淹严重,2002年底全块53口油井相继高含水报废关井,62口油井开井仅2口,区块处于濒临停产状态。自2004年8月开始通过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采取井间侧钻、深调浅堵、注汽参数优化等综合配套技术,区块开发效果明显好转,截止到2006年8月采油速度提高了0.31%,实现了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12.
某油田的主力油层为明化镇组下段NmⅣ、Ⅴ,该油田Ⅰ井组有1口水平注水井,3口生产井,单采同一砂体。由于采用水平井开发、地层非均质性较强等原因,导致井组注入水水流推进不均衡,沿优势水流通道突进,注入水低效或无效循环,生产井含水上升速度快,采出程度低。结合开采现状、砂体油藏物性、孔隙体积、产出潜能等因素,选择纳米微球调驱措施后,有效调整了该井组注水井吸水剖面,扩大了注入水波及体积,减缓了对应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注水效果直接影响到油井的产量,注水井在管理中时常会出现问题致使注水不达标,采油工作为注水井的直接管理者,要掌握分析处理现场故障的操作技能。本文主要针对注水井在生产过程中不同故障,进行分析并处理,在孔店油田注水并达到了41口,通过现场快速诊断解决问题,可以提高注水时率和注水合格率,从而稳定或提高油井产量。  相似文献   

14.
在石油开采中,提高中后期油井的产量及油田采收率。一直是采油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油井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因各种原因在油井中形成一些堵塞物,阻碍原油流入井筒中,降低原油的渗透率,提高原油的渗透率,可采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方法。其中物理方法有声波技术、磁学技术、电磁场技术等。超声波采油技术则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三次采油技术之一,通过声波处理生产油井、注水井及近  相似文献   

15.
通讯控制器,又名集线器、通讯处理器或通讯控制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在一个小型的油田自动化集中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考虑到终端站多达三十五个,联网时专门设计了一个通讯控制器,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提高主机的使用效率. 在一个方圆约五十平方公里的石油构造内,随机地分布了二百来口油井和注水井.十几口油井和注水井汇集在一个计量站,由站内统一控制.几个计量站的输出均接到中转站,最后是油库、注水站和水源泵站.每天,主机都要打印出前一日的各项数据.终端则代替人做各种数据的采集、井位的测量、控制和报警.并通过无线电话机,每隔一个半小时,送回前一个半小时的各项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具有勘探开发价值的油田,大多地处水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而污水回注工艺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促进油井开发、减少外排,另一方面又可减轻环境、资源压力,缓解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了保证处理后污水合格地回注油层,保证污水回注的水质,近年来不断引进并开发先进的污水回注技术,本文对目前常用的油田污水回注工艺进行探讨,力求提升污水回注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水驱开发评价方法主要是评价油田整体开发效果,很难对具体注水井的注水效率进行评价,以及强边底水油藏中油井产水的主要来源等问题。基于井间油水动态的连通性计算模型,结合油田地质参数和实际生产数据进行自动历史拟合。示踪剂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计算注水井注水劈分系数,确定注采优势通道以及注水井驱油效率。该模型同时也可以计算注水井和边底水对油井产油产水贡献百分比。实例油田应用表明,该模型可靠性很好,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吻合,计算结果能很好地评价注水井的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8.
头台油田储层天然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降低油井中的含水量,提高油井产油量,通过岩心测试及动静态资料分析,研究了头台油田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结果表明:头台油田储层中构造裂缝较发育,且构造轴部的裂缝比两翼发育,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057条/m,裂缝主要发育在粉砂岩中,规模不大,以垂直缝为主,充填较严重;裂缝方位以近EW方向为主;在注水开发中,水沿EW向裂缝推进,使EW向的油井严重遭受水淹,SN方向油井供液不足,导致整个油田地层压力下降且不均衡。认为沿裂缝布置注水井,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葡北地区已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综合调整挖潜是保证油田稳油控水的关键,井网加密调整,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合理的注水结构调整,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延长高产稳产期,配套的产液结构调整,使薄差油层开发状况得到改善。注水井采用多种增注措施压裂、酸化、调剖、纳米、表面活性剂解堵,同时油井实施压裂、补孔、换泵、堵水、拔堵、微生物吞吐技术,从而提高油层动用程度,达到储采结构进一步调整,逐步探索提高油井采油速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最大配注量是油田地面注水站点改造中的一个关键评估指标,该指标不仅要满足油田中后期的注水开发需求,同时还要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为计算油田注水区块最大配注量,分析认为油藏形成有效驱替后,注水井需满足最大注水压差,油井要满足最大生产压差。按照油藏后期有效驱替时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估算油井后期的产液能力,结合水油比法推导注采比公式,从而得出最大单井配注量公式,以东西仁沟区块为例,计算该区块开发后期日注水量将达到5 832 m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