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耀东 《河南科技》2007,(10):68-69
<正>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加铺后设计年限内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不出现各类病害,包括结构性破坏和路表使用功能病害。加铺层  相似文献   

2.
实践经验表明,将沥青层加铺在混凝土路面上可以对原有路面的剩余结构强度进行充分利用,而加铺的沥青路面层则能够使道路的行驶质量得到极大提升,甚至还能够使道路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因此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技术属于一项理想的处置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的方式。基于此,本文对于在城市道路改造中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国公路工程主要采用的路面结构形式有两种: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随着路面使用年限的增加,大多数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或者超过了其设计年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进行维修改造。【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需要,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碎再生工艺进行研究,施工技术利用单锤头夯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微裂破碎,并采用地聚物注浆材料黏结、填补、加固各路面结构层,对于常见的路面病害类型包括断板、错台、裂缝、剥落、坑洞等统一进行处理,使得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由刚变柔,达到直接加铺沥青面层的技术要求。【结果】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微裂均质化处治,使得原有路面结构剩余强度得以充分利用,延长了老路的使用年限。【结论】本研究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非粘结混凝土路面加铺层是先在现有的混凝土路面上设置中间隔离层,然后在隔离层上再铺筑加铺层。设置隔离层主要是为了防止现有路面的裂缝及接缝反射到混凝土加铺层上。非粘结混凝土加铺层可避免因路面重建而带来的费用大、工期长、对正常交通秩序干扰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有三种大修措施,即翻修、加铺新水泥面层和加铺沥青面层。由于翻修中旧板的破碎、运输和废弃均需要大量成本,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总成本费用很高,所以仅用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相当严重的情况。加铺新水泥面层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发展情况,路面处治技术可分为局部修复和铺设加铺层。本文通过不同等级公路路面状况评定,分别采用不同处治方式。并通过工程实践,分析各种处治方式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采用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合料罩面层的方法,但该方法易产生反射裂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S316线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中,我们结合河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黑色罩面成套技术研究”,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合料罩面层之间加铺应力吸收层,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了跟踪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合料罩面层之间加铺应力吸收层效果很好,能有效地减少和延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  相似文献   

8.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改造工程中,合理的面层结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某国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大修改建工程,对比分析了微裂破碎压稳后加铺水泥稳定碎石层再铺设沥青面层和直接加铺沥青面层两种不同加铺层结构设计。根据交通流量调查并结合路面破碎后现场弯沉值,计算了两种加铺结构弯沉设计值和下面层的最优设计厚度。反演了路面结构的回弹模量,对比了两种设计年限的面层铺设结构形式,提出了合适的面层铺设结构,为实际工程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防水混凝土桥面铺装层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面铺装层由于被破坏而出现坑槽、裂缝、松散等病害是目前公路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桥面病害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发现病害较严重的部位防水混凝土铺装层已破损,桥面病害的产生不仅与沥青混凝土铺装质量、桥面排水有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防水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由于裂缝是引起材料破坏、断裂的根源,只有在弄清裂缝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进行科学设计、科学施工,预防裂缝的产生,从而提高铺装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平顶山市滨河路为例,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易产生反射裂缝的问题从作用机理、旧混凝土病害处治、裂缝的特殊处理、沥青混凝土加铺的技术控制等方面对反射裂缝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为旧路面的改造利用做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沥青路面桥面铺装的早期破坏是指一些新建的沥青混凝土桥面发生了严重的过早破坏现象,正常缝修大大提前。有的使用不到一年就开始大面积破坏,有的使用两、三年就开始明显破坏。通过对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调查发现,使用一年以上的高速公路其路面大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早期破坏现象,桥面的破坏情况尤为严重,其早期破坏百分率成倍大于路面破坏的百分率。桥面铺装既是桥面保护层又是桥面结构的共同受力层,所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整体性,并具有足够的抗裂、抗冲击、耐磨性能。但是我们在进行桥梁结构设计时,对桥面铺装层一般不作专门的计算分析,只是简单套用规范。可是现行规范对沥青铺装结构的设计主要从所用材料、做法及厚度等方面作了指导性的说明,关于具体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还是空白,铺装层的设计无章可循,这就造成在实际设计中桥面铺装层只作为桥梁工程的附属结构,设计者对其花费很少精力,从而为桥面铺装的早期损坏埋下了隐患。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交通量迅速增长,载重车辆比例增加,车辆超载现象严重,致使一些路面使用质量和寿命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路面的早期破坏,尤其是桥面的过早破坏,既影响了公路的交通运输,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沥青混凝土桥面的早...  相似文献   

12.
王翔  孙建民 《河南科技》2004,(12):33-34
研究旧沥青混凝土路面上半刚性基层底面加铺土工格栅在车辆荷载下接缝处的应力情况,此类问题属于连续介质中存在裂缝缺陷的问题,相对而言有限元法是简单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此采用有限元法对有裂缝路面及旧路加宽路面进行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为了有效地改造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采用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合料罩面层的方法,但该方法易产生反射裂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S316线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中,我们结合河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黑色罩面成套技术研究",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合料罩面层之间加铺应力吸收层,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了跟踪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合料罩面层之间加铺应力吸收层效果很好,能有效地减少和延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有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这些病害对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笔者就以上几种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部分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下会有病害的发生,考虑到城市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重要性,在对水泥混凝土板修复的过程一般时间不宜过长,一般针对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的修复,采取沥青混凝土加铺的方法,在确保快速施工修复的前提下,也提升了道路的行车舒适性及整体景观。  相似文献   

16.
杨洁 《河南科技》2010,(1):93-94
<正>在热拌沥青混凝土的设计、生产和铺筑中,会产生很多潜在的引起沥青路面破坏的因素。在诸多因素中,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易导致沥青混凝土面层发生各种早期破坏的现象。所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均匀性,可以有效防止路面早期破坏现象,提高路面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桥面铺装层由于被破坏而出现坑槽、裂缝、松散等病害是目前公路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桥面病害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发现病害较严重的部位防水混凝土铺装层已破损,桥面病害的产生不仅与沥青混凝土铺装质量、桥面排水有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防水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由于裂缝是引起材料破坏、断裂的根源,只有在弄清裂缝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进行科学设计、科学施工,预防裂缝的产生,从而提高铺装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吴军 《河南科技》2005,(4):36-36
公路路面施工中或通车运行一段时间后,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的质量缺陷和病害表现得相对突出,从S339线陈淋子史河桥和部分路网项目施工中及通车运行情况来看,其质量缺陷和病害主要有:桥面平整度差;沥青混凝土纵向和横向推移;沥青混凝土铺装层脱落;水泥混凝土桥面空鼓。现将病害症状与防治措施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马辉  宋平原 《河南科技》2006,(11):44-45
一、前言 沥青路面水破坏产生的外因主要是降水、交通量、交通组成以及不尽完善的路面排水系统。产生水破坏的内因:Ⅱ型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和Ⅰ型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偏小,现场实际空隙率大,以及沥青混凝土局部不均匀造成的局部空隙率更大;沥青与石料的粘结力不足;对路面结构层的排水和防水层设置设计不当。  相似文献   

20.
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有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这些病害对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笔者就以上几种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