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民主政治不健全、文化教育落后、法制不完善以及传统法律思想与文化的消极影响是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是我国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国虽已如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整体法治建设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是不同步的,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新型的现代法律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出发,吸收与借鉴人类法律文化成果中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树立的有益因素,力求在中国法制改革道路的模式选择框架中,深入探究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土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这项工作制度化和长期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在清末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学教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法律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清末的法制现代化。同时也指出,就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来看,清末法学教育对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有着加速和阻滞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也在努力建设法制强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将社会发展成为法治社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和谐,让社会能处于良好健康的状态下平稳运行。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建设,高中生作为我国未来重要的建设力量,也是我国发展的希望,应该重视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律意识,从而培养高中生的权利义务意识和公民意识,加深他们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因此,该文主要论述的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识,提升高中生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5.
法律移植的实现程度与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紧密联系,同时法律移植也对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产生很大影响。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必须摒弃传统法律意识的阻滞因素,理性移植西方法律意识并加以本土化。正确对待法律移植与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将有助于使法律移植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法律传统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传统并非只是反映过去的法律文化精神,其中蕴含着许多可被现代法制吸收和借鉴的合理成分。法制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对待法律传统,如何协调好法制转型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进而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变革。本文试从法律传统的概念入手,对法制现代化承继法律传统的依据及承继进程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法律传统与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传统并非只是反映过去的法律文化精神,其中蕴含着许多可被现代法制吸收和借鉴的合理成分。法制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对待法律传统,如何协调好法制转型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进而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变革。本文试从法律传统的概念入手,对法制现代化承继法律传统的依据及承继进程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柳媛媛 《科技信息》2009,(9):389-390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尽管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离法制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肩负组织、管理、决策职能的领导者的法律意识十分的淡薄,“以言待法”、“以权待法”、“以情待法”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应一方面,我国学界对法律意识的研究和研讨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法律意识的主要内涵、法律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法律意识培培育的途径作为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既是公民的主观行为,也是一个客观行为,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就我国当前的现实而言,公民的法律信仰缺失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立法数量过多过快、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法律意识淡薄等。为此,文章从国外研究成果以及国外较为成熟的法律信仰培植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了培植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主体意识是体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精神的一种特殊法律意识,对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全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意识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目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走出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发展不平衡,农民的法律意识总体上比较淡薄,与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正确认识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探索多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仍面临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晰、治理体系法制不健全、治理手段落后等现实困境。提出健全社区体育治理制度、激发治理内在驱动力、优化治理能力架构、采取多元共治、健全法制体系、引入信息智能技术,提升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实现现代化是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而农业现代化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当前"三农"问题凸显,加入WTO,我国农业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断完善农业保护与支持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优化农业保护结构,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保护与支持,健全农业保护体系,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校就是按照法律的文字和精神管理学校事务。依法治校既是学校管理的一种理念和方略,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一种目标追求。依法治校是教育民主与教育法治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一是学校的政策、章程及管理行为必须遵循法制,依法办事;二是建立健全符合法治精神的章程及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依法治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和形成优质育人环境,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高校应当树立起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校,实施规范管理,不断推进高校管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只有使人们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真正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因此,为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培养新一代“四有”人才,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体系逐渐发育成熟。而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制,也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因为市场经济主要是以利益为取向的交换经济,它要求的不是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而是合义合法取利的法制观,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行为规则,也只能是以公平、中立、理性为特征的法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依赖于法律的保障,依赖于人们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大学生这个充满蓬勃生机活力的知识群体中,对社会的变化最敏感,对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最关心,对国家的法制建设也有着一种特殊的责任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对法...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五大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则得以实现,但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许多方面还很淡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法律的实施。因此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基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应基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整合与贯通,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主体——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8.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社会动乱和不稳定现象。运用亨廷顿关于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应对的措施,其关键就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目标。权力制约是法制国家的普遍规律,也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目的是希望公权的行使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之内,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佘民通过法律形式授予国家权力,从而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公民的意志和利益,监督制约权力。笔者试图从立法、执(司)法及法律监督三方面探索用法律机制对公共权力约束之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公、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与德育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的形势,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现代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教师与德育之间的关系着手,探讨我国高校教师如何适应德育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