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我们一直认为动物就是动物,植物就是植物,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类奇特的生物,虽然是动物,却可以像植物那样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得营养。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从单细胞藻类到参天大树,所有植物都是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获得生长繁衍所需养料和能量的。而人和动物则通过吃植物,或吃吃植物的动物(即吃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或吃吃吃植物的动物的动物(即吃以吃植物的动物为食的动物)……间接地享用叶绿素光合作用的成果。这段话看起来有点费力,简直就是一段绕口令,其实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阳光是地球生命的能量源泉,“万物生长靠太阳”。研究发现,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出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各种营养物质。于是,有人大胆设想,将叶绿素直接植入人和动物体内,就可创造…  相似文献   

3.
亢奋的鱼,笨拙的蛙,大胆的鼠,还有跌落的海鸥,听起来仿佛是怪诞的马戏团动物,但这绝不是畸形动物展。动物的行为越来越古怪,而原因则是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动物的生存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和人类何其相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些先天不足或者是弱小的动物,在残酷的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动物世界中,不断进化,改变生活习性,扬长避短,最终使得物种得以生存和延续。  相似文献   

5.
伪装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技能,成功的伪装使动物摆脱了许多麻烦。一些动物可以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寻找,你根本无法发现它们的存在;一些动物则给自己披上色彩斑斓的“外套”,并饰以特殊“徽章”,把自己伪装成危险的、有毒的种类,好让天敌敬而远之。动物的伪装本领有时候让人类也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6.
在动物世界中,争斗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争斗原则:尽量避免流血事件,防止出现“你死我活”的场面。这是为什么?据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动物也会考虑后果。因为动物争斗时,败者必定会受伤甚至丧失生命,而胜者也有可能负伤。因此,胜者会尽量避免受伤,以免影响自己今后的正常行动,或感染其他病症。为此,动物在争斗时往往会“手下留情”。  相似文献   

7.
亢奋的鱼.笨拙的蛙,大胆的鼠,还有跌落的海鸥,听超来仿佛是怪诞的马戏团动物,但这绝不是畸形动物展。动物的行为越来越古怪,而原因则是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动物机体器官的繁简程度,是其进化地位的显著标志,也是其适应能力强弱的指征。动物的生存环境复杂多样,各种动物的眼睛外形随之千姿百态,视觉功能也缤纷繁杂。有些动物视觉锐利,洞察秋毫;有些目光迟钝,视而不见:有些天生无眼,终身无目;有些先有后失,昏暗一生;有些眼大无用,形同摆设;有些眼力极佳,视夜如昼。  相似文献   

9.
在广袤的地球上,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比如,每年人们都会发现一些新品种动物。最近,英国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从2008年新发现的动物中评选出了十种最奇特的动物。在这些动物中,有的体型比较奇特.比如最小的蛇;有的身体构造比较奇特。比如没有肺的青蛙;有的行为比较奇特,比如利用电场求爱的鱼。了解这些奇特的动物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也让我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州动物研究所的世界珍奇动物考察队,是20世纪全美唯一的一个专业考察组织,并且是唯一的常设机构,由2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收集世界各国的珍奇动物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再交由动物研究所进行专业化处理。这个考察队在生物学家波亚瓦特·杰斐逊博士的领导下,从1967年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11.
人们喜欢欣赏一些特别体型的动物,对一些大型动物保持着好奇的态度,对小型动物则保持一种喜爱和珍惜的心情。小动物会让人们感到安全,也让人们感到神秘。在自然界,的确有许多动物小到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小动物充分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小动物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13,(12):7-7
在智利和秘鲁的海岸上,生活着一种与海岸石头天然融为一体的海洋动物。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了这种活着的“石头”,它就会爆开,显露出一团血红色的动物。这种被称作“皮乌拉”的怪异动物属于海鞘类。作为一种被囊类动物,皮乌拉体表覆盖着一层动物纤维素。它也是滤食动物:吸入海水,吃掉其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然后吐出海水。但皮乌拉最惊人之处在于它的繁殖。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的商业街、庙会或是旅游胜地,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显得特别壮观。在自然界,不少动物也有集群活动的习惯.尤其是在动物迁徙的时候.在遭遇灾害的时候,或是遇到大规模天敌的时候,这些动物的群体活动显得特别壮观,鸟儿的群飞可能遮天蔽日,鱼儿的群游可能让大海失色,哺乳动物的群奔可能让大地战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动物大规模群体活动的壮观景象。  相似文献   

14.
由于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植物的一生中经常会受到动物的伤害。面对动物的伤害,植物并不是坐以待毙,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早已发展出很多神奇的方法来反击、自卫。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一生中,经常会受到动物的伤害,因为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因此采取各种办法来进行自我保护。很多植物并不是干等着食草动物来吃它们的叶子,它们会反击,而且用的是致命武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素食的动物又“发明”出与之对抗的武器,而那些植物又会进一步采取防御措施……于是,人们在动物和植物之间发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16.
地球上的一切动物都要经过生长、发育、衰老、死亡4个阶段。一般地说,动物的个体死亡并不会引起种族的绝灭,因为动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都能产生基本上与自己相似的新个体,从而使种族得到延续,这就是动物的婚恋与生殖。  相似文献   

17.
晓阳 《科学之友》2007,(10A):52-53
在自然界,自主的运动能力是动物的专利,而且不少动物的运动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最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邀请动物学家对动物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价。从中评选出了7种运动能力特别惊人的动物。并授予它们“超级运动员”的称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了陆地上的肉食性动物是如何转变为草食性动物的。一种名叫Eocasea的卡色龙类动物,被认为是和现生哺乳类动物具有亲缘关系的最早祖先。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句成语,叫做“对牛弹琴”,意思是说对动物弹琴是白费劲,因为动物不懂音乐。今日看来,这话并不全对。有报道称,故意对奶牛播放音乐,结果奶牛产奶特别多。这说明牛还是“懂”音乐的。其实,不少动物并非“乐盲”。  相似文献   

20.
一项新研究发现,造成40000年前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巨型袋鼠和其他巨型有袋动物灭绝的罪魁祸首不是气候改变,而是人类。巨型袋鼠是一种长颈食树叶动物,最新考古测年技术检测发现,直到41000年前,这种动物仍然存活于塔斯马尼亚,这一时间比科学家先前的估计晚了许多,而且是在首批人类定居者抵达塔斯马尼亚两千年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