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让科学像艺术一样普及"、"科学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情"……类似的话语,对一个从事科学传播的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振奋,虽然这些鼓舞人心的话多数出自国外的专家学者,虽然这种理想的局面至今尚是理想,但毕竟有无数的人在无怨无悔地实现着这种理想。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科学与每一个人如影随形,所有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用  相似文献   

2.
<正>大过年的,亲戚朋友聚会频频,难免酒桌上见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量和感情不知不觉就被划上联系。虽然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已经认识到过度饮酒的危害,但是大过年的难免还是会经不起诱惑。酒后是不是真的爽,天生就知道其实,在对酒的喜爱方面,亚洲人整体不如欧美人。大家周围都有一喝酒就脸红的人,这种现象,在英语里的别称是"Asian flush"或"Asian glow",意为"亚洲红脸",因为这种现象在亚洲人里才特别多见。  相似文献   

3.
生命不息,血流不止。血液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在我们体内不停地流淌。在过去人们没能真正科学地认识血液时,对它的认知更多的是凭着想象和传说,甚至是宗教。早期人类认为血液是神秘而万能的,对血液充满了崇拜:古罗马的角斗士们常常吸吮战败者的鲜血,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勇敢;古埃及的人们以血液来沐浴,希望能返老还童或恢复健康;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美杜莎女妖的血液可以解除人的病痛等等关于血液的描绘。但是,想象和传说不能够真正解释血液现象,只  相似文献   

4.
 虽然说"知识就是力量",并且这种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科学并不是天然地受到普通公众的喜欢,同时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有余而信任不足,特别是体制性信任欠缺,这便会导致科学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阻碍,因为公众科学知识的多寡和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之间并非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相反,信任在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倾向于从信任的渠道和信任的专家那里获取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唱歌是呼吸肌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运动,好处不亚于跑步、游泳、划船等。唱歌还能使人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在卡拉OK盛行的年代,我们身边到处都是"麦霸",这是因为唱歌是释放压力、缓解心情的有效方法,一阵歇斯底里的"鬼嚎"之后,你会感到遍体舒畅。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一词是我们长期普遍使用的"科学"术语之一,但同时也是颇有争议的术语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质疑。本文作者追本溯源,从"生态学"一词的希腊文起源谈起,抽茧剥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针砭时弊,发人深省,闻者足戒。本刊发表这篇文章也是欢迎言之有据的讨论,所谓"是非越辩越明",我们所倡导的也正是这种科学探讨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献血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近来,网上不少文章称"献血有害健康",还罗列了不少"论据"。一些本来半信半疑的人更加无所适从。那么,献血真的对身体有害吗?无偿献血本是救死扶伤的高尚之举,历来为人称道。但近来,网上不少文章称,献血会损害健康,有的还摆出了一堆"论据"。由于这种观点过于危言耸听,与大众的主流认识不符,有些文章就煞有介事地说,对此"媒体不会公开报道,因为,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谁还去献血?",看后让人禁不住疑窦丛生:献血,真的对身体有害吗?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血液从哪里来、献血又是怎么回事。弄明白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献血是否对身体有害,也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8.
<正>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尺蠖收缩身体,是为了求得伸展;龙和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生命。尺蠖:昆虫。我国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说文》云:"尺蠖,屈申虫也。"为什么给这种虫子取名为"尺蠖"?是因为古人要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一般就张开姆指和食指,这么一卡、两卡、三卡……用手量。尺蠖行走,就像我们用手指测量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中国大陆无缘?虽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零的突破,但这种困扰依然没能减轻。三是"钱学森之问",2005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14,(7):67-67
<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株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在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大慨取象于《大壮》卦。逐字解析,"上古",是指黄帝以前的时代,或者是"三皇五帝"的"三皇"时代,而《易·系辞》中称伏羲时代为上古;"穴居",就是居住在洞穴里,大自然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这群自闭症患者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而且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在全球拥有3500 万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正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于翔特别关切的科学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人真的有"阴阳眼"吗?在灵学术语里,看到"鬼车、鬼影"是因为"阴阳眼"的缘故。阴阳眼说的是通过第三只"天眼"能看到灵魂,是一种通灵的特异功能,代表能看见其他人看不见的超自然现象存在。虽然阴阳眼这种能力从未通过科学检验,然而,仍有不少人相信阴阳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侗族作家、学者,张泽忠(笔名卜蓬)秉承了侗族人的纯粹与善良。侗族人对大自然万物有一种"认亲情怀",比如,称山为"山兄弟",称树木为"树爷爷""杉姑娘",在一些民间故事传说中把牛、鱼、蛇等动物描述为邻居好友等等,表现了侗民族对待自然"万物为亲"的情结。而这种民族情结,转化到张泽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科技产业化中,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不论称是称之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还是冠以"产学研合作"的名号,究其根本,并不是以惯常思维一方拿着技术,居高临下,"授予"另一方;而更准确的,是一种"合作",这种合作意味着双方之间的交换;一段好的关系的持续,正是在于这种互相给予、与  相似文献   

15.
正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这句话的原意是:其卦爻之取名看似杂乱不一,但并不逾越。稽考事类,大概是衰世时人的意识吧。逐字解析:"称",称谓;"名",六十四卦的卦名,又或说卦辞;"越",超越;稽,考察、推考之意;"衰世",指文王与纣王的时代;意,意思,意义。这段话,言简而义深,蕴藏着时代背景,蕴含着治世方略。首先,是"衰世"之意。"衰世"何来?孔子《春秋》言二世,即太平世、升平世、衰世。所谓"三世轮回",我们的历史,各朝各代的历史、乃至个人家族的历史,无不在"太平"、"鼎盛"、"衰  相似文献   

16.
江淮 《世界知识》2010,(15):67-67
<正>近日,韩国媒体纷纷报道,韩国与美国将在"西海"和"东海"同时举行联合军演!读罢此信息,不明就里的人或许会一头雾水,"西海"在哪里?"东海"又在哪里?其实,这是韩国人玩的花招。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那片海域被称为黄海,早已约定俗成,中外通用。但近年来,韩国人却偏偏不愿称其为黄海,而  相似文献   

17.
珍奇之鹿     
言午 《科技潮》2008,(4):52
对于这种鹿,有不少人只知道它的绰号——"四不像",却叫不出它的学名——麋鹿,对于它的珍奇之处和艰难经历,更是不甚了解了。"四不像"的由来  相似文献   

18.
健康睡眠     
孙洪强 《科学世界》2014,(10):84-85
<正>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没有正常的睡眠,就无法维持其他生命活动。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睡觉,但是我们对于"睡觉"这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比如,究竟什么是睡眠?睡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睡不够",有的人却"睡不着"?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目前却还无法得到完全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说:"昨天做了一个不好的梦,今天一定不顺。"或者高兴地说:"昨天我做了一个好梦。"那么,什么是梦?为什么梦与人的情绪紧密相连呢?从生理上讲,当大脑进入睡眠状态之后,此时大脑还会有少部分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会引起睡眠中的人出现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活动,这就是梦。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2月4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了解,本次普降存款准备金为2012年5月18日后时隔32个月后首次,最近一年内为引导信贷资源支持"三农",已经有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虽然市场普遍预期今年上半年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春节前突然降准还是有点突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