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哥儿》与《围城》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产生,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哥儿和方鸿渐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性格和事业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使其两个人物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可比性;通过这种同中有异的比较,从而更进一步体会这两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 《夜如年》是中国作协会员温燕霞的长篇,描写封建男权压抑与摧残下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境遇与悲剧命运。在创作中,作者始终以人物为中心,致力于塑造人物独特的个性。在作者笔下,豆苗、五娘、铁板嫂、阿芸婆等一群客家女性形象无不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她们那  相似文献   

3.
《西夏的苍狼》是有着二十余年苦修经历的雪漠用生命孕育出来的,是一部书中人物、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的关于灵魂的清凉之旅的最新力作。小说描写了紫晓、奶格玛、黑歌手等诸多人物在历史与现实中展开的对信仰世界的探寻,以"笔者"与书中人物建构的叙事框架促使读者冷静地思索作家笔下的信仰世界,小说的成功还得益于作家宁静的写作心态。  相似文献   

4.
汪静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4):109-111
美国南方小说集大成者威廉.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充满了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气息。福克纳通过把其笔下的人物与基督教原型进行类比以获取独树一帜的艺术效果并给人以深刻的哲学思考。本文以其代表作《八月之光》中的人物分析为切入点,通过乔.克里斯默斯类比倒置的耶稣,盖尔.海托华类比流放的耶稣来领会福克纳作品中的反讽。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描绘和反映了中国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期间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作品的主旨是"浮生若梦"。这个思想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姚思安及其女儿姚木兰这两个人物身上。姚氏父女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道家思想,以期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但理想最终屈服于现实,笔下人物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无法消除的冲突。这些冲突,说到底都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6.
大家知道,我国优秀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这部小说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和鼎立之后直至三国归晋的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其中,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以彼此联系和照应的笔法,写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小说里,几乎每个场面都写得激动人心,细腻生动;每个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乃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除了运用其它艺术手法外,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村上春树都擅长刻画人物。《狂人日记》和《挪威的森林》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鲁迅笔下的“狂人”和村上春树笔下的“病人”却有着某些天然的相似和相同之处:同样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样茫然孤独无助的年轻主人公,同样残酷的青春和病态人生,同样孤独无奈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英雄性格的摹绘显示了作家心灵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三位作家笔下"英雄"性格内涵的分析,在指出其平民化和世俗化等性格构成的同时,着重探讨其不足之处.主要从"罪恶感"有无的角度来探讨其道德深度,揭示人物传奇性格背后的价值遗缺,最后从普世性价值的角度来重新定位英雄性格的美学蕴含.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众多的士的形象都是司马迁文化人格的折射。司马迁通过对各类士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士人文化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同时也将自己兼济苍生的济世情怀和理想追求折射于笔下的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中,司马迁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他笔下的大量的士形象中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自有小说的创作,便有人物语言性格化的艺术追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如其事向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所谓“适如其人之言”,就是要求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著名评点家金圣叹强调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阶级特征和性格特征,符合人物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开创了以人传史的先例,并藉艺术妙笔描绘出一个个声貌毕呈、破卷欲出的人物形象。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一些身世、地位、特点相类似的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也各具个性。司马迁既尊重史料,也相信自己的考察和识别;既不回避人物的共同点,也注意挖掘他们的差异之处。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选材、布局着手,勾描点染,刻划出许多有共性也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是多重矛盾的复合体,文本中的多重矛盾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保守落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可谓举步维艰;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文本通过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富有立体感和圆润感;叙事方式上的矛盾性,文本砸碎了传统现实主义直线式的叙事时间和作者万能的手段,使时间走向循环和作者退出叙事,文本还采用了民间理想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西游记》文本中关于唐代地理人物、习俗、纪元等内容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进行了较详明的考述,对于更好地了解《西游记》和准确探求《西游记》作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东周》所涉及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如电视剧创作中的史料筛选权,结构问题;历史剧创作既要传历史之神,又要传人物之神,还要传作者之神等。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作者为表达自身独特的存在困境而构建的“个人神话”.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和情节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我及其处境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在自己创设的虚幻世界中“虚幻”下去,而是实现了对自身悲剧性存在的伟大超越.  相似文献   

16.
陈佳子 《科技信息》2011,(17):I0145-I0145
奥尼尔笔下的人物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设置:人物因为无法预见或者无法抗拒的情感而主动去改变命,这种神秘的情感力量是剧作者强烈想要表迭的主题——反对理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西游记》文本中关于唐代地理人物、习俗、纪元等内容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进行了较详明的考述,对于更好地了解《西游记》和准确探求《西游记》作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1947)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双性同体观的概念早有提出,但是鲜有人注意到其变化,而分析麦卡勒斯的作品就不能不关注她独特的双性同体观中杂合、流动的特点。而运用巴赫金的相关理论,从怪诞视角切入文本,解构传统双性同体理论,并用新的怪诞视角透视小说中"双性同体"形象所承载的作家的双性同体性别观念将有助于探寻作者双性同体观的流动性和杂合性,以期了解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白日梦包含小说中人物之梦、作者创作之梦以及评改者之梦三种类型,其产生与作者和评改者密切相关。白日梦的描写不仅大大丰富了文本内容,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评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必须以其描写的内容为依据。从《三国志通俗演义》看,曹操在作者笔下,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大胆地肯定了他,不单描写了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豪侠见人,而且描出了多疑狡狠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过程。一句话:作者较尊重历史,以严肃的态度,成功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及其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