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由锚杆与围岩共同变形假定出发,推导出了锚杆中性点位置的判据及相应的锚杆轴力和剪力分布计算公式。并指出,在软岩巷道的支护中,通过改变可伸长锚杆各部分的几何尺寸,同时考虑各部分的刚度,就可达到使锚杆的刚度和变形量与围岩变形相协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用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了锚杆加固二级土质边坡的锚固机理。通过对对数螺旋曲线破坏模式中各项能量耗散功率的计算,获得了锚杆抗力的上限解,并通过优化计算和参数响应的分析,获得了锚杆加固边坡的作用机理及各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孔隙水压力和边坡坡角均对边坡稳定性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边坡锚杆所需要的最小锚固强度随着孔隙水压力和边坡坡角的增大而增大;锚杆的使用可显著地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软岩巷道支护弹塑性圈状模型理论,分析锚注工艺对巷道松动圈应力状态的改变,锚注支护结构体共同作用机理及参数作用.提出了软岩巷道的最佳支护时间、注浆压力、锚杆布置等参数,并通过对潘三矿西一采区石门修复工程的实践,探讨了软岩巷道的加固(修复)方案,提出的巷道加固(修复)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锚杆加固机理的试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锚杆形状和灌浆体特性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锚杆的倾斜角、节理面的粗糙度、锚杆长度及直径等加锚设计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锚杆加固对岩体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内摩擦角、凝聚力和渗透系数等岩体参数的影响3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试验研究成果,讨论了岩体锚固的试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锚网支护技术作为软岩巷道的主要支护手段,已经被广大工程技术届所公认,因此探讨锚杆支护机理就更显重要,其中锚杆支护形成的组合拱原理更是锚杆支护的核心。本文希望通过对锚杆组合拱支护原理的介绍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实际指导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岩石工程的锚固过程中,影响锚杆加固效果有许多因素:锚杆材料、锚杆结构、锚固方式、岩体性质和锚固参数等。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岩石工程围岩的有效防护和具体的施工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研究表明加锚前后围岩稳定性的改变将是锚固效果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7.
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岩土工程数值模拟软件2D-σ,对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锚注支护利用锚杆与注浆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软岩巷道的支护效果,扩大了锚杆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马占元 《太原科技》2008,169(2):84-85
从改变围岩受力状态、形成挤压加固顶板、加固岩梁及降低岩梁所受的弯应力等方面,阐述了锚杆的支护原理.分析了锚杆的安装方向和锚杆支护参数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河煤矿-760 m软岩巷道变形大且持久的特点,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软岩巷道的流变特性对“围岩-锚杆”系统的影响,研究了流变软岩巷道围岩位移以及锚杆受力的发展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锚杆轴应力与剪应力符合中性点理论,并且岩体弹性模量越小,锚杆剪应力越小,分布范围越大、越均匀,岩体弹性模量越大,剪应力越大,其作用范围越小、越集中,并且围岩位移会随着岩体弹性模量的减小而增大,即岩体越软,围岩位移越大.但通过锚注加固作用,该类软岩巷道围岩位移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锚杆剪应力的分布特征研究为锚杆锚固形式在不同强度岩体中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红层软岩的崩解特性对锚杆力学性质影响的规律,设计了红层软岩中锚杆抗拔试验和红层软岩的耐崩解试验.首先通过红层锚杆抗拔试验,得到了红层锚杆在循环荷载下的荷载-位移曲线(P-S)和荷载-弹/塑性位移曲线(P-Se,P-Sp)的演化规律,然后通过耐崩解试验得到红层软岩的耐崩解指数Id2,最后将锚杆的力学性质与红层软岩的耐崩解指数Id2联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随着耐崩解指数的降低,红层锚杆抗拔力学性质变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井下现场实验得出了快硬水泥竹锚杆的工作特性曲线及其工程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竹锚杆用于软煤巷道支护的锚喷支护方案,井用500多m试验巷道验证了其可靠性。图2,表4,参3。  相似文献   

12.
通过TZL预应力锚杆支护和普通砂浆锚杆支护的对比试验观测,获得了锚杆轴力、垫板反力、预应力损失、锚杆孔内位移和围岩收敛位移等重要参数 ,由此对TZL预应力锚杆扩大1.5倍锚杆间距与普通砂浆锚杆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作出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运用FLAC3D软件建立顺倾向层状岩质边坡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稳定性与岩层倾角的关系。对自身稳定性不足的边坡用预应力锚杆加固,探讨边坡稳定性与锚杆倾角、锚固长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锚杆加固边坡时,存在一界限锚固长度Ldff:当锚固长度小于Ldff时,锚杆倾角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当锚固长度大于Ldff时,锚杆倾角的影响明显增大;传统由极限平衡原理推导出的最优锚杆倾角公式未考虑锚固长度,但最优锚杆倾角受锚固长度的影响,在界限锚固长度以下,传统方法和数值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但当锚固长度大于Ldff时,数值计算得出的最优锚杆倾角比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提高10°左右;布设锚杆时,若锚杆倾角过大,则锚杆将以受剪切为主,因而达不到加固效果,在工程加固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对软泥岩巷道的锚喷支护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在软泥岩巷道中打锚杆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钢绞线-锚杆捆绑式新型支护结构,采用FLAC3D软件建立模型进行加固效果影响因素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1锚杆张拉阶段,纵横梁对岩土体的主动挤压产生的被动压力为地基反作用力;锚杆工作阶段,边坡体产生滑移变形,纵横梁下的滑坡土体挤压框架梁产生的主动压力为地基反力;2钢绞线-锚杆支护结构加固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锚杆预应力大小、锚杆锚固角大小和锚杆布设间距;3增大锚杆预应力是抑制边坡变形十分有效的手段,但是盲目增大锚杆预应力会引起边坡的主动破坏;锚杆预应力一定时,锚杆越趋近于垂直于边坡坡面的角度,锚固时锚固支护效果更佳;在其他参数一定时,适当减小锚杆布设间距有利于边坡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根据工程实际,将锚杆静压桩与其它技术联合使用,以达到安全、经济的效果.结合中山大学某独立学院宿舍楼群基础加固实例,分析探讨了锚杆静压桩工作、沉桩机理和设计参数的取值方法,介绍了锚杆静压桩承台与夹墙梁三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及主要的施工工序.加固过程中对埋设点累计沉降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加固初期至完成前,测点累计沉降继续发展,沉降速率呈递减趋势;加固完成后,测点累计沉降趋于稳定,倾斜率满足规范要求.加固方案对基础沉降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段瑞才 《科技资讯》2007,(17):55-56
通过对锚杆技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表明,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锚杆支护方式对支护效果和施工进度有很大的影响,如大倾角煤层、窄煤柱护巷、复合顶板、"三软"煤层等困难条件下的煤巷锚杆支护,文中就此提出了锚杆控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蔡强  李宝幸  宋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5):10819-10828
笔者从扩大头锚杆类型、适用性、承载特性、破坏模式、参数研究五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扩大头锚杆的主要研究成果,得到如下认识:(1)新型扩大头锚杆的类型较多,大部分不依赖扩孔技术,施工便捷,但新型扩大头锚杆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一般仅适用于软土地层。(2)常规扩大头锚杆的适用性相较于普通锚杆要广泛,在软弱土地层中也能发挥较好的支护效果,但在黄土、膨胀土和冻土等特殊土地层中的适用性还有待研究。(3)极限承载力是扩大头锚杆承载特性方面的核心内容,但已有理论存在经验值过多、经验系数取值范围大、计算公式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缺陷,同时关于扩大头锚杆轴力、剪应力的研究仍属于扩大头锚杆承载特性的研究空白区。(4)对于扩大头锚的破坏模式,已有研究多是对试验现象的阐述说明,缺乏对现象背后力学机理的解释。(5)扩大头锚杆本身具备较多的可研究参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扩大头长度和直径,缺乏如扩孔段数、锚固角等各参数以及参数之间的组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型可回收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新型可回收锚杆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剖析了现有锚固段应力计算公式的局限性,引用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位移的解推导出新型可回收锚杆的锚固段应力分布计算公式,与现有锚固段应力计算公式进行准确性对比,并分析了相关岩土体参数对锚固段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推导得出的锚固段应力计算公式更符合实际;弹模比和内摩擦角对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影响较大,弹模比越小,内摩擦角越大,应力分布曲线变化越平缓,但当内摩擦角大于35°之后,其对应力分布曲线影响非常小;泊松比对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20.
锚杆支护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边坡支护、危岩加固等岩土施工领域。如何经济有效地提高锚杆的抗拔力,始终是这一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石质性文物保护工程中,特别是在极软岩、软岩中施工的小口径锚杆,采用锚杆扩孔钻具扩大孔径从而提高高强钢筋锚杆的抗拔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