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友高速公路二标段(吴圩至渠旧段)景观绿化设计,围绕创造“生态”环境、协调公路其它标段景观绿化的目标,坚持环境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突出“精品、样板、生态”的主题.在结合自然、文化、建筑.推行生态景观营造与现代景观绿化理念等指导思想下,运用绿色公路景观长廊,健全、人性的公路服务网以及绿色景观元素相结合的布局手法.造就一个具有浓厚壮乡文化内涵并有机融入周围环境的生态公路绿色长廊.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是实现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基本思路、设计要点、景观绿化栽植的分析,对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景观绿化时注意的问题及景观绿化中植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绿”为主题,以总体规划和住宅设计为两个切入点,以诸如绿化景观建设、住宅居住效率、建筑物采光通风等问题为具体目标入手,寻求一种适宜本区开发建设的聚居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4.
旅游公路绿化可以改善公路景观,提高旅游公路的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对万佛湖环湖旅游公路区域特点的分析,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景点景观、提高旅游公路交通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原则,采用露、透、封、诱的设计手法对万佛湖环湖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自然、景观协调的旅游公路,实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以期对今后其他环湖旅游公路的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为了沟通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大了对修筑各级公路的投入,伴随着我市国道、省道、县道的相继建成使用,通道绿化工程列入了保护环境、展示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成为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的形象窗口。因此,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组织完善的管理机制.地区特色的林业景观将成为乌兰察布市今后通道绿化工程建设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绿化是公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公路绿化承担着美化公路、发挥公路景观效益、防护路基、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诱导车辆行驶、保护公路生态环境、抑制汽车噪声及增加行车视觉舒适性等功能。阐述我国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方面存在的问题;阐明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原则;提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及措施;给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管护。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友高速公路二标段(吴圩至渠旧段)景观绿化设计,围绕创造"生态"环境、协调公路其它标段景观绿化的目标,坚持环境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突出"精品、样板、生态"的主题.在结合自然、文化、建筑,推行生态景观营造与现代景观绿化理念等指导思想下,运用绿色公路景观长廊,健全、人性的公路服务网以及绿色景观元素相结合的布局手法,造就一个具有浓厚壮乡文化内涵并有机融入周围环境的生态公路绿色长廊.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生态公路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公路绿化日益得到重视,并成为了生态公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北京市市域范围内部分郊区道路绿化现状的调查,针对目前京郊公路绿化标准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绿化设计与规划深度不够、绿化景观艺术性不突出、后期养护难度大、管理滞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思小公路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思小公路绿化的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适应性四个原则。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对该公路附属绿地景观进行功能规划,划分为路内行车环境隔离景观带,路侧附属绿地景观带,道路节点、景点、景观块三个功能区,并对各功能区的景观绿化植物进行了选择和配置,推荐适合其沿线绿化植物101种。  相似文献   

10.
浅析公路建设新阶段景观设计新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公路建设以进入新的阶段,由“温饱”转向“小康”,随即是一系列设计观念的革新。公路景观设计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以灵活、宽容的设计思想加上创作的理念打造出公路景观特色带、边坡绿化防护、动物通道等新型景观形式。最终实现“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分析研究不同LUCC景观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及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的生态学指数,探讨了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的统计学特征、多样性特征、异构性特征、复杂性特征.在LUCC理论方法指导下,对神农架地区植被景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神农架地区植被景观特征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总体上稳定性非常强;林地类植被景观、草地类植被景观处于稳定向好状态;耕地类植被景观处于缩减紧凑状态,是退耕还林的结果;湿地类植被景观变化表明神农架地区湿地保护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风景园林师如何从更深层面认识自然、正确理解场地特征,并通过对山体、水系、植被以及农田等不同景观元素的保护与利用,在保留场地原有景观典型性的基础上,营造出最适宜这片土地的地域性景观.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选取户外景观生态保护中的植被,分析了研究区用地现状与总体规划背景和研究区植被群落现状,给出数据来源,通过几何畸变与辐射畸变改良处理可获取较高质量的遥感图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求出植被类型出现的几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对植被空间状况影响较大的因素,按照分析结果构造植物选取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户外景观生态保护中的植被进行选取,选取综合评分高的植被,间种部分观赏价值高的植被。采用所提方法对研究地区户外景观生态保护中的植被进行选取,按照选取结果对户外景观格局进行规划,发现采用所提方法选取植被后,各评价指标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户外景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地下水补给区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认为在大尺度上景观格局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3个区域景观类型、地形梯度等方面的相关指标分别计算,结果发现,近郊地区受城市扩张的影响,人为干扰最强,工矿企业多,总体景观格局的防蚀效果最差;南北沙河地区,山间谷地宽阔,农业活动频繁,景观格局的防蚀效果较近郊地区稍好;三川地区地形起伏变化最大,山高坡陡,人为干扰少,生态状况良好,景观格局防蚀效果最好.为维护景观整体生态的良性发展,并将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协调起来,针对不同的区域特征,在极有限地调整或增加自然植被面积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合理调整景观格局和增加自然景观间的生态联通程度,使景观格局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建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扩大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范围,提高区内乡村文化景观的管理效率,并扩充乡村景观信息的共享性,提出一种结合数据库和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方法】利用ArcGIS、WebGIS以及相关数据库技术,整合乡村文化景观的空间信息和各类景观专题信息资源,对乡村文化景观不同时空的图形信息、图文影音信息等多种信息源进行抽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的功能和框架。【结果】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为例,建立基于GIS的乡村文化景观图像子数据库和乡村文化景观图文影音数据库,并提出了数据库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构策略。【结论】此数据库平台可对乡村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方便后续的监测评估、保护规划等工作,并能面向公众起到宣传、推介和咨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从2000年至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并针对其景观生态发展突显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惠州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绿色城市定位提供规划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19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其中林草地占景观总面积达64.21%,占据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主导地位;(2)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面积:未利用地>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急剧减少,转化后三类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总体变化不明显;(3)惠州市2000—2018年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分布,存在多种优势种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城镇用地边缘离散化,地类之间连接紧密性下降等问题出现。建议通过构建城市三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及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方式对惠州市景观格局进行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17.
以植被地图为数据源,在样带划分的基础上,采用种毗连法与种小区法对山西省植被中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原、草丛、草甸、栽培植被7种主要的景观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研究,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地显示:7种景观要素中以栽培植被格局规模最大,且连接趋势呈现为针叶林与灌丛、栽培植被与草原和草丛显著正相关连接,针叶林与栽培植被、草丛与阔叶林和草原显著负相关连接,而其他景观要素之间连接关系不显著.分析结果与山西植被的实际分布格局也较为吻合,同时也反映了种毗连法、种小区法可作为基于植被地图研究景观连接的两种有效方法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滇池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8,1997和2002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Fragstats 3.3下,对滇池流域各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在类型水平上,流域的景观主成分由旱地变为灌木林,各个景观类型中,水田和旱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菜地,大棚和居民地的面积则明显增加.各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在增加,最大斑块指数表明菜地、林地、居民和工矿用的优势度在增加.在景观水平上,虽然流域内单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减弱,多样性指数也表明各种景观有趋向均匀分布的趋势,景观中斑块的形状日趋复杂;但是这都是滇池流域的景观格局向破碎化加速发展原因,这说明滇池流域治理方案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设生态脆弱区旅游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安全建设格局。方法运用景观结构、系统论等理论方法。结果研究区旅游景观被详细分为基质、斑块和廊道。其自然景观有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有遗址景观、建筑与设施等。结论研究区的旅游景观应划分为"一心十区"的基本旅游格局,景观生态安全建设格局的构建要从水生态系统恢复、严格管理开山采石、景区容量控制与预警等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进行区域景观变化预测,对宜兴市近年来景观格局分布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城市化水平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联系,为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用1996—2016年宜兴市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利用景观指数、转移矩阵分析在此期间景观分布的演变过程,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估算其未来主要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景观的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林草地持续扩张,面积分别增加了168.13、375.76 km2,且分布逐渐复杂,耕地、未利用地不断缩减,耕地与林草地在前期变动较大,动态度分别为-4.72%、10.18%,但耕地在后期面积几乎不再减少,分布也趋于规整;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耕地、林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关性均高于0.8;在未来景观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将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用地与林草地不断扩张,预测2016—2024年的涨幅分别为15.1%、35.4%。【结论】宜兴市1996—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且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用地、林草地、耕地的范围和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