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娟  张晓鸿 《科技信息》2009,(29):338-338
本文对滨水景观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总结了滨水景观的概念和滨水区建设的类型,以国内外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发展研究为切入点,概括其发展阶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指出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结合山东黄河两岸景观规划研究状况,对滨水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何倩  崔丹  刘占胜 《科技信息》2011,(12):318-318
本文以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为对象,从宏观城市构架、区域景观特色、微观节点营造三个层次来探析滨水景观的多样性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对形成滨水区景观各种要素的影响,期望在分析中找到城市中滨水景观带与其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长泰县滨江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了在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注重中小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主题,注重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历史脉络的延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和亲水性两条主线,同时注重景观功能的观赏性和可行性的统一,强调滨水区特定区域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5.
滨水带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它有助于体现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绿地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形成城市的滨水绿带。滨水区绿化应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规划成带状临水绿地,成为附近居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密切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河岸高度、用地宽窄和交通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以城市滨水区为对象,探索城市化对滨水自然过程的影响,并提出遵从自然的系统化设计途径。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6.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对其特点总结及实例分析,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策略: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营造亲水空间,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王鲁华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243-243
当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空间的文化重构被日渐提上议程。其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在城市景观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理念出发,阐述了在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及方法,以期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郭易潍 《科技资讯》2014,(8):229-229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与构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与关注,然而滨水景观设计除了满足景观视觉需求之外,更应该维持河流廊道的生态平衡,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本文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在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的两个案例,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开辟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蕊 《科技资讯》2011,(32):125-126
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的概述,澄清了城市滨水绿地的现状和特点,重点对于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进行阐述,从生态规划的由来、模式入手,继而重点阐述了其原则。并在第三部分突出了生态规划的绿色设计理念,最后描绘了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愿景。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城市增添了许多和谐、自然、美观。本文通过对从道路景观设计的思想、设计的原则性、思路三方面对中部中小城市道路景观进行构想。  相似文献   

11.
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地与水体相连接的纽带,是一个城市特殊的区域,也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段。以合肥市为例,在对城市滨水景区旅游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游憩功能分区及滨水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并提出滨水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为合肥市城市滨水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剑 《工程与建设》2012,26(4):461-463,47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滨水区进行了新的开发和重新规划。在更新其原有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过程中,遵从自然过程的设计原则,对协调好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及市民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的分析及实践总结,从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城市中滨水驳岸景观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赵恒  王文婷 《科技资讯》2011,(35):249-249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尤显其独特和重要之处。季梁公园位于随州市迎宾大道两侧,城东新区的中心位置,对整个新区起到了主要的环境景观协调作用,是随州市对外良好形象构建的门户位置。故本文将季梁公园为载体,分别以滨水轮廓线、建筑退让线及建筑高度的把握为设计要点,制作出随州市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设计方案,为随州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尚颖 《天津科技》2014,(12):60-62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城市道路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道路不仅要宽阔、通行顺畅,道路景观也要设计美观。这既是城市建设的要求,也是城市环境提升的需要。阐述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分析了景观与道路景观的区别及道路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并概括介绍了天津市道路景观规划现状。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绿地是建立在城市和城市交通有了交通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地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小城市道路化设计和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发展对策,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入手,来进行滨水绿地生态区域的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7.
立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大理白族湿地公园现有滨水带的设计从景观基地特征、使用主体与用途、景观文化、景观色调、滨水界面几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特质分析。针对现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以当下滨水景观设计思想趋势为导向,对该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从动静空间、观景角度、行为策划、设计风格几方面探索具有地缘性特质的滨水景观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肖铁桥 《工程与建设》2011,25(1):38-40,49
基于我国当前许多城市热衷于建设滨水城市和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时代背景,如何进行合理有序的滨水开发,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规划方案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该文通过对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滨步道开发建设背景、建设阶段、土地的综合利用、交通组织和投资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提出供国内城市滨水区开发参考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营造个性化的滨水空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形象集中表现的亮点,这里是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风貌的结合点.城市滨水区的设计必须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注重可持续性和人性化,注重空间的整合,让富有特色的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