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季大气南北涛动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春季气候的联系.研究发现春季IHO表现为明显的两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质量间的“跷跷板”分布,且有相一致的垂直环流结构.对去除AO(北极涛动)、AAO(南极涛动)信号后的纬向平均地表气压作EOF分析,发现其第一特征向量IHO特征明显,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与IIHO相关系数高达0.93.春季IHO与我国同期气候变动联系密切.我国站点地面气压、地面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均与IIHO有较好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尤其与青海、甘肃、陕西及内蒙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发生与IHO联系密切.正位相IHO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此时60°E至150°W的纬向风存在着由北极延伸至南极的经向遥相关结构,导致亚洲地区出现正的西风异常,对我国春季气候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秋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609-7612
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6~8月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与前期冬季12~2月全球50 hPa纬向风的关系;并研制了基于KLM滤波的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存在3个显著的相关区:北极附近,北太平洋中纬度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用这些前期12~2月全球平流层关键区的纬向风建立KLM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试验,发现它对近10年6~8月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频数的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多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其中与北极附近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平流层纬向风相关稳定,而与北太平洋中纬度纬向风的相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基于平流层环流变化的夏季长江下游强降水频数KLM模型可以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板块运动的纬向重力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按照“纬向正常密度假说”的观点提出了“纬向密度异常”和“纬向重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了板块运动的“纬向重力模式”,按照这一模式,纬向重力总是把地球物质从“纬向密度异常高”的地区推向、纬向密度异常低!”的地区,一方面,,纬向重力驱动岩石圈沿水平方向运动,另一方面,因纬向重力驱动软流圈物质沿水平方向运动而使得岩石圈沿垂直方向发生,同密度异常高地区的岩石圈会因软流圈物质的流失而下沉,纬向密度异常低地区的岩石圈会因为软流圈物质的补充而上升。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的气候,是在众多的相关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文从纬度位置、季风环流和地形因素3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而且,在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时,涉及的气候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条件上.季风环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影响黑龙江省气候.地形因素干扰、破坏着上述两种因素所形成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气候要素经向和纬向的空间地带性分布,从而使气候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遥感地形资料具有空间离散分布特点,因此根据离散谱空间变换中谱能不变性约束下的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遥感地形谱空间域分布基本特征和地形强迫对大气受迫运动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定义地形扰动和地形扰动特征尺度的概念,发现位于青藏高原背风侧的我国中东部地区纬向(东西向)剖面地形扰动特征尺度在454.5km,即该地区地形扰动可以定义为中α尺度扰动(比照大气尺度分类);地形扰动尺度与该地区主要致灾天气系统MαCS(Meso-α Convective System,中α尺度对流系统)尺度上的一致性揭示了地形对于MαCS的触发作用.进一步通过对卫星遥感离散地形场测度进行分形学分析,计算出该区域纬向剖面分数维为1.26,说明该地区地形的基本分形元是Koch三角生成元,即青藏高原背风侧地区剖面地形强迫作用机制本质上是基本西风气流与三角形元组合型山脉剖面障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的物理图象表现为:在我国青藏高原背风侧地区,冬季和夏季700hPa纬向平均风速扰动谱最强峰与地形扰动谱最强峰存在着明显的地形-纬向风速偶合关系,地形-纬向风速共振模态是该地区冬季纬向环流扰动的典型触发机制;而夏季,地形一纬向风速偶合模态转变为向小尺度漂移的高阻尼模态.同时,地形和纬向风速的分形分析表明,关于地形强迫下的受迫扰动的偶合模态和强迫机制的结论,具有尺度的串级和自相似性,可外推到未观测到的更精细的尺度上.  相似文献   

7.
对全球网格点大气臭氧总量的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臭氧总量有明显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且准两年周期振荡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播;大气臭氧的QBO存在一定的纬圈结构,局部地区的QBO有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准定常行星波对于热带外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往对于准定常行星波的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纬度或多纬度平均的纬向波动进行分析,因此准定常行星波的经向结构及特征尺度尚不清楚.利用经典的Rossby波的频散关系,对传统定常波的水平全波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将纬向和经向波数进行分离,得到了描述准定常行星波运动学特征的纬向和经向特征波数,从理论上给出了准定常行星波空间尺度的动力约束条件,进而对北半球行星波动的经向结构及特征空间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北半球热带外地区,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经向尺度以1波为主,表明准定常行星波的经向结构多为偶极子型;而纬向波数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表明大尺度的准定常波可以在高纬度传播,而较小尺度的准定常波只能在较低纬度传播.进一步利用大气环流观测资料分析冬季不同纬度间准定常行星波(纬向1~3波)的位相关系,发现不同纬度间的准定常行星波以反位相关系为主,且行星波的经向活动区域随着纬向波数的减小而向极地延伸.观测得到的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纬向和经向结构特征,与理论推导的纬向和经向特征波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9.
选取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类型区的滨海旅游区——亚龙湾、巽寮湾和北戴河作为案例地,基于3地30 a气象数据进行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在统计近5 a网络关注度各月指数的背景下,建立回归方程分析气候舒适度与网络关注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空间差异下的滨海旅游区旅游气候舒适期季节分布、舒适期长短、舒适度变化幅度具有纬向地带性的分布特点;其网络关注度随气候舒适度升高而增大;网络关注度变化幅度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这与气候舒适度变化规律一致;游客网络关注度与旅游气候舒适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气候舒适度可能是造成游客网络关注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春季气候的联系.研究发现春季IHO表现为明显的两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质量间的"跷跷板"分布,且有相一致的垂直环流结构.对去除AO(北极涛动)、AAO(南极涛动)信号后的纬向平均地表气压作EOF分析,发现其第一特征向量IHO特征明显,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与IIHO相关系数高达0.93.春季IHO与我国同期气候变动联系密切.我国站点地面气压、地面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均与IIHO有较好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尤其与青海、甘肃、陕西及内蒙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发生与IHO联系密切.正位相IHO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此时60°E至150°W的纬向风存在着由北极延伸至南极的经向遥相关结构,导致亚洲地区出现正的西风异常,对我国春季气候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