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可以是理论上或逻辑上的“辨别”。非定域性仍表明物质是可分的。微观粒子之间的转化是否揭示粒子的可分性质取决于是否满足相应的物理条件。M理论的零维的研究至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可能存在比普朗克长度更小的具有物理意义的存在。整体论和复杂系统理论表明物质仍然是可分的。“超越还原论”不是取代还原论,而是在还原论的基础之上,寻求其他方法论作为补充。我们应当从物质的结构、功能或性质等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相似文献   

2.
整体论的群落超级有机体范式认为,群落类似于一个生物有机体,是本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而还原论的群落个体主义假说认为群落不过是个体生物的随机组合,只有个体生物才具有这种本体论的地位。试图调和的中间路线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整体的,但方法论却是还原的或解释力很弱的。也许只有提出更多具备因果有效性的辅助性假说和桥接原理,中间路线者才能找到还原论与整体论共同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由来已久。通过分析二者之争的演变,反思争论的实质及现有的解决方案,发现:历史上的还原论或整体论之争主要是后来人将其标签化的结果;现实中的二者之争是由于其各自的支持者将己方优势扩大化的结果;在某些时期、具体问题上或者具体研究中,可能存在着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的主辅差异,但并不存在二者的绝对对立和孰优孰劣的结论;在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寻找一条有效的纲领性原则的目标导向下,起源研究可以成为还原论和整体论之争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4.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目前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所谓整体论思想的"架空"。本文拟从因果性的内涵及其复杂表现出发,分析整体论陷入尴尬境地的深层原因,并试图厘清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理论纠葛,以期为整体论的发展方向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以奎因的理论为代表的意义整体论和以卡尔纳普的理论为代表的认识论的还原论之间存在着论争。从表面上看,双方的分歧在于应当从内涵性还是外延性的角度对语言系统进行分析,然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两者所采取的"约定"策略不同。研究约定视域下的意义整体论与认识论的还原论之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语言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最终分歧体现在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应该落在哪个层次的问题。"子整体"理论基础上引申出既是整体又是部分、具有本体论因果关系的"生态子"概念和多元的方法论体系,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可以有效协调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网络思维:基于点线符号的认知图式和复杂性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思维将事物结构视为由点(事物的组成要素)和线(要素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事物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这种以网络为认知图式的思维方式已经在自然、经济和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网络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象征,而网络思维及其技术将为正在崛起的复杂性科学范式提供有助于弥合整体论和还原论之间鸿沟的认识工具和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8.
系统科学哲学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一般系统理论范式、自组织理论范式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范式。一种力图运用系统概念、以复杂系统整体论理念为核心、以超越还原论的系统方法论认识和处理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正在逐步成熟。中国系统科学哲学理论范式的构建,需要在科学哲学的层面,对各个理论范式进行新的分析和概括。特别是,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整体论思想,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吸收融入系统科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论之中;以认识和处理复杂性为核心,提炼出复杂系统整体论、复杂系统原理和复杂系统方法论;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发挥和发展其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整体与部分之和--一种整体论的心理学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整体与部分之和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在理解人性方面的两种取向,即融洽化与机械论、还原论的取向。严格说来,个体身上只存在整体的心理两面是不存在部分的心理。西方正弦的心理学割裂整体人的做法不仅背离了心理学的初衷,而且与学科的目标-理解并把握人性背道而驰,因为作为分子的人与作为整体的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与机械论和还原论相比,整体论的模式更有可能揭示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库恩理论体系的整体论向度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从问题转换、范式、专业基体、自然语言的掌握、发展模式等核心概念来看,库思理论体系所展现出的更多的是它的整体论向度。而非历史主义的特征。整体论提供了我们认识库思范式理论的另外一种思路,但库思理论的整体论向度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奥德姆生态哲学思想有三个基本方面,贯穿其中的是能量概念。一是从物质范式到能量范式的转化。二是以能量概念为前提,主张整体论的研究,同时有限承认还原论的地位。三是以能量范式和整体论为前提,主张人与自然相贯通的审视视野,并由此展开其应用生态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还原论与反还原论在当今生态学研究中的争鸣尚无定论。生态学研究中的还原论争鸣涉及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尤其是在某些理论中存在三个层面的还原论立场相悖的情况;生态学研究中的还原论思想存在强还原与弱还原、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争鸣;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主要针对其中一个层面或某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且无论在生态学的具体研究还是在生态学哲学的具体研究中,经常表现出对于具体问题认识上的差异与错误诠释,存在"秘密的还原论"。  相似文献   

13.
还原论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但是对于还原概念本身的综述分析却相对较少。本文试图梳理了语言还原、理论还原、学科还原、微观还原、本体论还原、方法论还原、知识论还原、说明还原等诸多还原概念,从而对相应的还原论给出了简评。根据概念分析,并结合当今生物学哲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语言还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会遇到整体论问题;理论还原、学科还原、微观还原以及说明还原和知识论还原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恐怕难以实现;本体论还原目前是比较能够接受的观点;方法论还原在现阶段也很有实践意义,但是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  相似文献   

14.
系统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解析生命的复杂性。它是21世纪初科学革命的产物,出现于代谢通路理论、生物控制论和各种"组学"的多学科交叉点上,是非线性的"学科整合"的结果。从科学哲学观点看,单纯的还原论与整体论各有局限性,而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融合则构成系统生物学的哲学基础。"硅细胞"模型表明,计算机模拟和数值实验是系统生物学的有力的方法论工具,提供了揭开生命复杂性之谜的钥匙。生命的涌现性质,是按线性叠加方式是不可计算、不可预测的,却是按非线性叠加方式却是有条件地可计算、可预测的。系统生物学的出现,有力地确证了"系统科学=生物学理论背后的元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生物学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三次方法论的革命,并因此带来了生物学范式的三次转变。第一次整体论方法论革命是把生物作为整体进行科学研究,其主要代表学说为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二次还原论的方法论革命更多地深入到生物的微观结构来研究生物的机制和功能,其标志理论为分子生物学。第三次新的整体论的方法论革命则体现了多种方法论、研究进路以及最新科技手段的多重融合,其代表学说为系统生物学。三次革命所呈现出不断递进的过程揭示只有对认识论的原理层面产生作用的方法论才是更为先进的方法论,也才可能对生命本质问题的探索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奎因重构科学哲学的策略体现着对语言与经验的双重关注。“经验论批判”确立起了整体论论题,并把批判指向了传统的意义论和还原论;“语义上溯”把我们对科学的接受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这两个策略打破了先验主义,否定了超科学因素对认识论的介入,从而使奎因在科学哲学上超越了规范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7.
还原论的两种形相及其思维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性理论把"超越还原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纲领。然而,对还原论的相关讨论却常常带来混淆。本文从更为广阔而深入的思考角度,把还原论区分为本体论层面的"还原论信念"和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方法",认为还原论信念的超越与还原论方法的超越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非同构问题。对还原论的认识论考量则表明,还原论的思维实质根源于人类思维的割离本性,弱意义上的还原论对于科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09-112
从传统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中,生态学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论不断演化。这一争论的产生既受学科多元发展趋势的影响,也受自身概念语义含糊等方面的影响。从不同层面考察该争论:本体论层面,生态学整体论者和还原论者均认同物质构成的一致性,但对属性的可还原性持不同立场;认识论层面,二者的争论在于生态学研究应侧重下向解释路径还是上向解释路径,但这两种立场并非处于对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是可能世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个体能否跨越不同可能世界以及跨界个体如何识别历来争论激烈。克里普克提出严格指示词理论和本质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个问题,成为广泛接受的理论。我们认为,从认识的角度分析,依赖于实指和必然本质来分析跨界同一是不尽满意的,而以认识的整体论和发生论来弥合指称的历史因果理论和名称的摹状词理论,可以得到更好的认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突现是系统哲学、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首先表达的是一种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的整体主义思想。通过突现概念诠释的整体主义经历了强、弱、中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典突现主义通过不可还原强调突现的强整体性;心灵哲学中还原论的两次挑战力图消解突现而形成可分解的较弱的整体性;复杂系统突现则在强整体论与强还原论之间寻求张力,侧重研究突现历时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形成了兼容与超越还原的突现观。这种具有中间道路特征的"兼容与超越还原"恰恰表达了突现整体主义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