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在我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迄今在辽宁境内发现了代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初步建立了辽宁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序列。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10余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存和生活状况、人类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古人类的迁移、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根据这些材料探讨与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包括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其时代距今分别为1.5~1.9万年和2.2~2.6万年左右。该遗址位于当时平原河流的天然堤上,是古人类在河边进行短期活动留下的遗迹。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北京平原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里?是非洲,还是亚洲?经过考证,大部分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可能性较大。而迄今较为公认的最早的非洲以外的古人类证据来自格鲁吉亚的德马尼斯,人们在该区域发现了185万年前的直立人的化石及其使用的工具。最近,我国科学家在陕西省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上陈遗址。该遗址拥有连续性较好的人工制品文化层序列,时间可追溯到126万年至212万年前。这表明,古人类可能很早就出现在非洲以外的地方——比人们以前认为的更早。  相似文献   

4.
中堡岛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一处占地面积大、资料丰富、文化堆积层厚的古人类居住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明地代,各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都有发现,尤其是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堆积最厚,遗物也最多。在屈家岭文化层位之下叠压着大溪文化遗存的这一重要“地层学”资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屈家岭文化和大文化应是同时并存的错误认识。另外,在堆积层中往往还夹有一层纯将的为洪水过后的游沙层,这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水文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旧石器文化遗址地层和古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包括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其时代距今分别为1.5-1.9万年和2.2-2.6万年左右。该遗址位于当时平原河流的天然堤上,是古人类在河边进行短期活动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凌源市沟门子镇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埋藏地层为棕黄色亚粘土含角砾层,化石残碎,经初步判断该地点地质时代为新生代晚更新世晚期,这是迄今在凌源境内发现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在辽西新生代地层划分和时代对比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洞内发现的灰烬层为在大凌河流域寻找古人类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巫溪是中国巫文化发源地之一,因为巫溪有古人类必需的两种重要物质,即食盐和丹砂,这是为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巫盐周边有众多的古人类遗址,距今200多万年的大庙猿人也近在咫尺。这些古人类均仰食于巫盐,仰用巫溪盛产的丹砂。  相似文献   

8.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的古环境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是在北京平原的首次发现。依据对遗址区剖面中段(包含了上下两个文化层)沉积样品的沉积相特征以及粘土矿物、化学元素和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了2.6万年前后至1.4万年前后古环境的演变过程。古人类活动遗址所处地貌部位为古永定河冲积扇的河间冲积平原。古环境分析表明,文化层出现前后的这一段时期,一直以干冷气候为主,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中后期温湿度有所增加,尤其上下文化层之间曾有一个短暂而明显的较为温湿的时期,出现了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在下文化层形成之后,由于气候转湿,河流水量增加,洪泛加剧,古人类活动范围有可能限于其他地势较高的地区,后期气候又有所变干,古人类活动才又涉足本区,因而形成上下两个文化层。晚更新世晚期干冷气候背景下,古人类活动遗址在北京、内蒙和黑龙江等地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古人类已具有能抵御干冷气候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蓝田辋川锡水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辋川锡水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南侧的秦岭山区。经过初步试掘,从锡水洞内的堆积层中发现了许多石器、骨器、木炭屑和灰烬层,以及哺乳动物化石。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锡水洞是古人类曾经居住生息过的地方,而且这些古人类具有使用火的能力。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和时代,可以确定锡水洞遗址属中更新世早期,即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似乎与蓝田猿人有一定联系。这一发现,对蓝田人的文化、住所、用火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和2014年,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本文回顾了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历史、复原和研究过程,介绍了许昌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骨质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灵井遗址未来工作前景。许昌人化石及伴生的文化遗物为探讨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行为方式及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的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都反映了古人类的狩猎生活.山西峙峪遗址发现野马、野驴的牙齿数千枚,其古人类被称为"猎马人";内蒙萨拉乌苏遗址则因发现几百只羚羊角而使古猎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柳州市西南十二公里处的白莲洞遗址,正在兴建一座洞穴博物馆.这处遗址是1953年发现的,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多次发掘出丰富的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该洞穴堆积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文化性质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晚一些.筹建中的洞穴博物馆将分  相似文献   

13.
<正>高海拔地区寒冷、缺氧,对古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挑战。考古学家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发现了4万~3万年前的尼阿底遗址。这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纪录,也是最早纪录。让我们跟随考古学家的足迹,去看看西藏的古人类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3,(12):45-45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内,它是北京地区继周口店之后远古人类遗存的又一重大发现。在最现代化、最繁华的中心商业街发现如此久远的人类活动痕迹,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为了妥善保存这一弥足珍贵的古人类遗址,东城区人民政府与李嘉诚先生共同投资在原址兴建了这座专题博物馆。作为独具特色的遗址博物馆,30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演绎着2.5万年前的古人类生存画卷,真实记录了北京地区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看点一:原土层遗址块。作为整个博物馆最核心的内容,陈列原址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用火痕迹,运用照片、壁画、…  相似文献   

15.
我校学报和“庐陵人文研究室”准备出一期《庐陵文化研究专号》,要我写篇短文,谈点看法,作为学校的行政负责人,自然义不容辞。庐陵是吉安地区的古称,它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有古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活动。从在永丰发现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中,有栽培的水稻稻谷壳和稻杯残留在草拌泥中的痕迹这一事实,表明当时庐陵一带不仅有古人类在活动,而且他们已经懂得了水稻的栽培技术①。1989年春,在吉安河东乡庄塘村案山地段发现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文物,也有力地证明了“商汤周文武,庐陵有先人”②。同年冬,在新干大洋洲,…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无论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期 ,由我校文博学院赵丛苍副教授率领的考古发掘小组在陕南城固县宝山镇宝山村 ,发掘出一处商代遗址。这证明汉水上游地区早在夏商时期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活动区域 ,是近年来我国夏商考古的重大发现。宝山遗址位于汉水以北的城固县宝山镇一个面积不大 ,但突兀而出的塬上 ,北依秦岭 ,南邻汉水 ,是一个土地肥沃、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在发掘出的遗址上 ,房屋基址平面一般为长方形 ,多为木骨泥墙形式 ,结构清楚 ,保存良好。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烧烤遗存。此类坑一般呈圆形 ,直径多为 2 m左右 ,深 50 cm上下 ,坑内皆有较厚的烧骨、灰烬和陶、…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黄河和黄土高原哺育造就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由此发祥。然而,在历经数千年沉重的过度土地利用、战乱和灾变的摧残后,黄土高原所呈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破碎与劣化,生产力低下,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渊薮,且成为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制约的地区。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朱基总理提出“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治理的战略措施,将大大促进黄土高原战略定位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黄土高原得以休养生息,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必将在2…  相似文献   

19.
 黄河和黄土高原哺育造就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由此发祥。然而,在历经数千年沉重的过度土地利用、战乱和灾变的摧残后,黄土高原所呈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破碎与劣化,生产力低下,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渊薮,且成为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制约的地区。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朱基总理提出“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治理的战略措施,将大大促进黄土高原战略定位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黄土高原得以休养生息,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必将在21世纪创造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古人类学界对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过渡阶段古人类成员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他们是由本地的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还是外来人群的成功入侵者?最近在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两件距今10.5—12.5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的头骨化石,为探讨这一阶段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组与美国华盛顿大学Erik Trinkaus等合作的研究显示,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