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植物类菌原体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等在桑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马铃薯丛枝病的病株以及感染翠菊黄化病原的矮牵牛的韧皮部筛管细胞里,发现一类在健康植株中不存在的新粒子。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表现出多种形态,没有细胞壁,仅具有厚度约10毫微米的三层单位  相似文献   

2.
朱本明、洪瑞芬等曾报道关于泡桐丛枝病的病原,自1978年起我们用人工合成培养基对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进行分离培养试验。  相似文献   

3.
张春立 《科学通报》1993,38(22):2112-2112
类菌原体(MLO)是一类引起多种作物严重病害的病原,无壁,仅有单位膜,大小不一,难以纯化和体外培养,长期以来对这类病原一直缺少一种特异、灵敏及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也阻碍了对病原本身的一些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我国泡桐遭受MLO 严重危害.本文以自然染病泡桐病组织为材料,进行了泡桐丛枝病(PWB)MLO  相似文献   

4.
泡桐丛枝病是常见的泡桐严重病害,病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关于其发病原因一直未能肯定。日本土居养二等曾在病株筛管部分发现存在类菌原体,因此自1967年起即认为该病病原为类菌原体,而非病毒致病。在我国泡桐丛枝病病原研究工作中,也已发现了类菌原体病原。  相似文献   

5.
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木兰 《科学通报》1994,39(4):376-376
泡桐是我国黄淮海地区主要的速生、优良用材树种.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Broom,PWB)已成为泡桐生产中的严重障碍,预北农桐间作林重病区发病率可高达94.4%.据1989年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302.15万元.这一病害的病原已经证明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由于其结构特殊性和难以进行体外培养,以前对PWB-MLO多采用电镜观察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的间接检测法.这几种方法在实际诊断和病原特性的研究上各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直缺少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和鉴定手  相似文献   

6.
通过PCR方法从水稻"矮子占"和"南特号"的基因组DNA中分离出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rga5, 其编码区含1119 bp. 其编码蛋白与已报道的水稻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OsGA20ox相比有11个氨基酸不同, 其中9个氨基酸为移码差异. 通过基因枪法将该基因的正、反义表达质粒pSrga5和pArga5转化水稻"中花8号", 获得了生物学性状有明显变异的转基因植株. 正义转化表现出植株增高、叶片和穗变长、穗粒数增加等特征, 但花期未受明显的影响; 而反义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矮化"和"早花", 且出现植株细弱、叶色加深、叶片和穗变短等特征. 转基因水稻的分析结果表明, rga5正、反义外源基因已分别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并有效表达; 正义植株体内的GA1平均增加约50%, 反义则降低至对照组的约10%. 结果表明, rga5是水稻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 该序列中11个氨基酸的变异并不影响其功能. 正义表达可增强体内GA的合成, 促使植株生长, 增加株高; 反义转化则抑制了内源GA的合成及植株生长, 导致植株明显的矮化.  相似文献   

7.
严远鑫 《科学通报》2003,48(4):358-363
通过PCR方法从水稻“矮子占”和“南特号”的基因组DNA中分离出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rga5, 其编码区含1119 bp. 其编码蛋白与已报道的水稻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OsGA20ox相比有11个氨基酸不同, 其中9个氨基酸为移码差异. 通过基因枪法将该基因的正、反义表达质粒pSrga5和pArga5转化水稻“中花8号”, 获得了生物学性状有明显变异的转基因植株. 正义转化表现出植株增高、叶片和穗变长、穗粒数增加等特征, 但花期未受明显的影响; 而反义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矮化”和“早花”, 且出现植株细弱、叶色加深、叶片和穗变短等特征. 转基因水稻的分析结果表明, (rga5正、反义外源基因已分别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并有效表达; 正义植株体内的GA1平均增加约50%, 反义则降低至对照组的约10%. 结果表明, rga5是水稻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赤霉素20-氧化酶基因, 该序列中11个氨基酸的变异并不影响其功能. 正义表达可增强体内GA的合成, 促使植株生长, 增加株高; 反义转化则抑制了内源GA的合成及植株生长, 导致植株明显的矮化.  相似文献   

8.
时下,四五十岁的科技人员普遍的问题感到是脑力衰退、身体疲惫,勉强工作但效率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形成官能症、心脑血病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哮喘等,成为长期病号。笔者在分析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病史之后发现,脑力衰退的原因绝大部分是功能性的,如同机器一样,零件组装完整无缺,但运转性能不好。起因可归纳为十种:①在脑力劳动中缺乏劳逸结合;  相似文献   

9.
未成熟木质部内维管形成层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正理 《科学通报》1981,26(10):625-625
一般认为环剥了木本茎,将整圈树皮除去,只留下里面的木质部以后,不久就可导致整株植物死亡。不过,在我国长期以来就发现环剥梨树、苹果树、杏树等的树皮并不损害植株,有的反可用以增产。近年在其它很多树种也发现大面积环剥以后,仍可正常地再生出新的树皮。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杜仲胶是一种工业用胶。过去都  相似文献   

10.
柑桔黄龙病与类立克次体及线状病毒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柯冲 《科学通报》1979,24(10):463-463
黄龙病是我国南方柑桔生产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半个世纪以来,严重地危害着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区的柑桔事业的发展。1956年,林孔湘根据嫁接传病的试验结果,认为本病是一种病毒病。1965年,陈延熙等根据在指示植物上的测定结果,认为本病就是衰退病(Tristeza disease)。197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采用聚乙二醇沉淀法,从黄龙病病树中分离出一种线状病毒,大小为110—130×25000—30000埃。他们认为这种线状病毒可  相似文献   

11.
戴月明 《科学通报》1981,26(11):697-697
三尖叶猪屎豆(Crotalaria anagroides)是我国南方多年生的高秆绿肥作物,常常栽种于果园和稻田旁边,是一种很好的绿肥。正常株的叶片由三个小叶组成,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色。1979年在广东省博罗县杨村华侨柑桔农场的病果园边发现所栽种的三尖叶猪屎豆出现了丛枝病,其症状与发现的许多植物黄化病害十分相似。病株腋芽大量萌发而成枝叶丛生状,叶片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1959,4(2):60-60
农業大跃进中农民发現了很多有效的土农药,为了把这宝貴的經驗加以进一步的肯定和科学的說明,共有十个單位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组织,微生物研究所担任植物病害方面的生物测定工作。在元旦献礼期間,我们以小麦綉病、棉花黄枯萎、馬鈴薯晚疫病和油菜花叶病等为篩选对象,在近兩个月的时期里作了312种土农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谢联辉 《科学通报》1980,25(13):611-611
锯齿叶矮缩病是在我国水稻上初次发现的病毒病.此病自1978年在福建沙县发生以来,现已扩及顺昌、建阳、浦城、龙海、诏安等县,多属零星发生,但个别病重田区植株发病率亦有10%以上的,有些当家品种,特别是一些杂优组合,极易感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一个新的潜在威胁,下面简报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漳州、上海崇明培养的水仙,普遍发生黄条病毒.其典型病症是沿叶脉产生黄色条斑,病情严重的植株瘦弱、矮化、鳞茎小(图1,A、B).病叶汁液常规接种在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和茄藜(Chenopo-dium quinoa)上,叶片局部产生坏死斑. 我们取上海培育、发生的水仙黄条病病叶,低温冰冻,然后取冰冻叶边捣碎边加入0.1M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甘薯丛枝病是由两种病原体(类菌质体和线状病毒)复合感染而引起,并在电子显微镜下首次观察到该病毒质粒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长在树木上的介壳虫是棉花、桑树、梨树和橘树等植物的大敌,但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蜡克介壳虫就是其中的一种。蜡克介壳虫是高级木器俱涂料的原料;水蜡虫是制造白蜡的原料。在合成染料未诞生以前,生长在墨西哥仙人掌上的胭脂介壳虫体内的红色素是生产染料不可缺少的原料。红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被称为胭脂酸的蒽醌。这种色素在介壳虫中约占虫体总重量的1.5~3%;在其他醌类(苯醌和萘醌)中,甲虫、蜘蛛以及蜈蚣等昆  相似文献   

17.
类菌原体引起的淡竹丛枝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春天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发现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丛核病,俗称扫帚病、鸟巢病.病枝比较细小,植株节间缩短,小枝丛生,叶子变小(封二左下).发病时,往往一枝或数枝先发生丛枝症状,严重时整株表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和最具特色的高原,也因此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区域。青藏高原不仅分布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而且生长着万紫千红、姿态各异的高山植物。 耐寒的“矮人”一族 青藏高原生长着60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高山植物约2000种。这些高山植物要在高寒环境中生存下来;首要的就是要有特别的耐寒能力。因此,高山植物在外部形态方面,普遍地矮化变形,成为植物世界的“矮人”族。这些明显被强烈矮化了的植物,很能适应本区大风、干旱、寒冷的生态环境。比如这里的金露梅灌丛,本是林限以上生长的植物,应有较大的高度,但是在这里却只有5-20厘米高,显得非常地抑郁。而西藏沙棘、匍匐水柏枝等灌木,则索性伏地而生。相对而言,生长在一些山地阴坡和陡峭岩隙间的山生柳、高山乡线菊等较为高大,但也仅30-80厘米高。偶尔在个别较深的山 谷里能见到超过 100厘米高的山生 柳,就算是植物界中 的“巨人”了。这里 的草本植物就更矮 了,大都在 5-10厘 米之间,有相当一部 分双子叶的植物都高 不盈寸。最小的一种 柔小粉报春,即使是已经开花或者已经结果的植株,高度有时还不足1厘米。 还有一些植物,在生境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借助...  相似文献   

19.
据关国哈佛医学院 A·怀特教授报告:成人中的60%~80%在他们生活的不同时期内都有过腰痛的历史。"腰疼背疼"有时是某种疾病的反映,如心脏病,胆囊病、贫血、骨关节病变、青光眼、更年期障碍、月经不调等。尤其是低血压、胃下垂及寒冷症者更为多见。而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由干过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含高赖氨酸含量基因(wblrp)和赖氨酸合成关键酶(dap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PC102,用基因枪导入京花1号、京411、优899和烟农15等受体品种的幼穗和幼胚,获得了100多株转基因小麦植株(T0)及其后代株系(T1~T2).PCR和PCR-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化植株To和T1的基因组中.进一步用RNA分子杂交的方法对高赖氨酸基因的表达及水平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在T2不同株系中获得了表达.植株叶片游离赖氨酸(Lys)含量和种子结合态Lys含量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转基因植株后代株系叶片的游离Lys含量提高了2~3倍,4个株系的Lys含量提高了10%以上,小麦的营养品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