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笔者曾与其他四位同志一起,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上发表了“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一文,指出了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的十六条科学性错误。此文的目的即在于严肃学风,使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立足于更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当然,它并未穷尽查文中的所有自然科学错误。此后,查汝强同志随即在同年的《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上发表了“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槿》的答辩”,就这十六个问题一一为自己辩护。随着争论的展开,查汝强同志后来甚至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有关文章中说,“我自己丝毫没有缺乏自然科学根据的感觉。”针对查汝强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3期上有两篇批评我的文章,一篇是仲维光同志的《是自然辩证法,还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的质疑》,一篇是许良英同志的《历史理性论的科学史观刍议》。许良英同志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不提名地批评了我。我已经写了《是发展还是取消自然辩证法?——答仲维光同志》一文,作为对仲维光同志文章主要内容的答辩。在我的那一篇文章中,对仲维光同志文章全盘否定黑格尔自然哲学、反对对范畴体系问题的探索、取消自然辩证法、把宇宙无限论和物质结构无限可分论当作经院  相似文献   

3.
一年前,查汝强同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专文,要同我公开论战。当时我不打算答辩,因为我觉得,问题很清楚,凡是稍有科学知识和能独立思考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用不着我多费笔墨。但是,由于在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之外出现了一种更为强大的外来力量。结果是,争论出现了一边例的局面,五、六个报刊上只见查汝强同志一人的文章,而别人反驳的文章一概不让刊登。甚至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发表了查汝强同志题为“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榷》的答辩”的文章(以下简称查文)。文章就十六个方面的自然科学问题进行了“答辩”,据说是纠正了刘兵等五同志“在知识方面的某些缺陷和观点方面的某些错误”,并“显示出”了作者“对科学史的辩证分析能力”。为了能够从这一讨论中真正受到教益,笔者愿在这里就其中的第十二个问题(即所谓“关于十九世纪细胞的发展”问题)的“答辩”,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作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于1963年第3期上,发表了Г.В.普拉托诺夫和М.Н.鲁特凯维奇合写的文章:《论作为哲学科学的自然辩证法》(见《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63年第1期摘译)。今年苏联《哲学问题》又陆续发表了五篇文章(到第5期为止),对上文提出的有关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自然辩证法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科学而存在。讨论中主要涉及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与体  相似文献   

6.
今年5—7月间,《红旗》编辑部哲学组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组,全国科协、北京市自然辩证法学会筹委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曾先后联合召开了几次自然辩证法座谈会,一部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应邀参加了座谈,讨论了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如何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有的已先后在《红旗》、《光明日报》和本刊上发表了。本刊这一期又挑选一批发言予以发表,以供大家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译者说明)本刊1964年第三期曾经刊载过《苏联哲学界关于自然辩证法能否成为独立的哲学科学的讨论》的综合报道,本文是关于同一问题的继续报道,摘译自苏联《哲学问题》1964年第9期上《关于自然辩证法问题的讨论》一文。本文所提供的材料,反映了苏联自然辩证法研究工作的一些动向,仅供我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付费出版学术专著与交版面费发表论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成为流行的做法,甚至成为学术界默认的游戏规则,并号称是与国际接轨。本刊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辑”的“编者按”(本刊2008年第1期)中曾就这个问题表达了某些看法,从而引起批评(本刊2008年第3期)和反批评(本刊2008年第4期)。这些举动引起学术界、  相似文献   

9.
科学精神为何物——再答许良英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良英同志批评我的文章约有八千字,我写了大体相当字数的答辩文章,编辑部却要我压缩到两千字。对待争论双方如此宽严不一,是欠公正的。许良英指责我“不知科学精神为何物”。表现在争鸣中的科学精神起码应该要求讲事实讲道理。许良英批评我的文章却违反这种起码要求。许良英说我向人宣称我是全面胜利了。这根本不符合事实,我没有说过这话。1985年11月他在一个会上公开批评我的一篇文章“错误百出”,同月我在写给他的信中根本没有如他所说责备他对我不“费厄泼赖”,不该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背后批评我。他的话又完全不符合事实。我在那封信中只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付费出版学术专著与交版面费发表论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成为流行的做法,甚至成为学术界默认的游戏规则,并号称是与国际接轨。本刊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辑”的“编者按”(本刊2008年第1期)中曾就这个问题表达了某些看法,从而引起批评(本刊2008年第3期)和反批评(本刊2008年第4期)。这些举动引起学术界、出版界以及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术语》在2007年第4期和2008年第1期展开的关于prion定名的讨论,体现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目的是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很好。在讨论中,笔者写了一篇题为《“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的短文。文末也指出:其他译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阅读了贵刊登载的一系列讨论文章后,笔者归纳得到下列看法,并建议不要再争论了。  相似文献   

12.
本刊这一期刊载了过去一年中我国报刊发表的有关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论文和参考资料的目录索引,其中录有我国作者写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哲学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的各种类型的文章近一百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从一个方面(虽然不完全地)反映了我们自然辩证法工作的成果。从这些文章来看,一年来我们的工作,有哪些进展和哪些成绩呢?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呢,在这篇评述里,我们仅从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自然辩证法学会筹委会和北京市天文学会于1964年11月26日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了戴文赛同志的文章《对立统一规律在天体演化中的体现》(见本刊1964年第4期)。有天文学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17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都表示,戴文赛同志运用天体演化方面的科学事实来宣传一分为二的世界观、反对“合二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术语》在2007年第4期和2008年第1期展开的关于prion定名的讨论,体现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目的是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很好。在讨论中,笔者写了一篇题为《“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的短文。文末也指出:其他译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阅读了贵刊登载的一系列讨论文章后,笔者归纳得到下列看法,并建议不要再争论了。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通讯》组织“共建学术规范 ,整饬学术道德”的笔谈 ,我认为十分必要。拙著《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 997年初版 ,1 998年第 2次印刷 )和拙文《切盼 2 1世纪我国语言学界学风良好》(《外语与外语教学》1 999年第 3期和台湾《古今艺文》第 2 6卷第 4期 [2 0 0 0年 8月 1日 ]同刊 )对我国语言学界的伪科学和剽窃、克隆等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中国教育报》、《山西大学学报》、《学术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华读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福建外语》等报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批评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16.
关洪同志在本刊1990年第5期上发表《只能用宏观概念来描述微观客体吗》一文,对我发表在同刊同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微观测量与量子力学的人类学特征》提出了商榷。我认为,这是就量子力学中使用经典概念的必要性和局限性这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开展了一轮新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益的,也是预料之中的。本文仅限于对关洪同志文章中提到的若干问题,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一系列不应有的误解作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7.
看了查汝强同志的两篇文章《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和《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丰富了辩证自然观》之后,感到非常困惑不解。从表面上看,这些堆砌了大量自然科学最新名词、构造了庞大体系的文章,是在以新的科学成就来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正1956年,在于光远、许良英、龚育之组织领导制定《自然辩证法12年远景规划》时,提出把"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列为副标题,从而为"自然辩证法"的内涵作了相应的诠释,即其初衷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武装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头脑,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丰富自然辩证法,同时也强调了对各门科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但其一大缺点是对当时西方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没有涉及。为了落实这一规划,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为"<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辑"撰写的"编者按"(见本刊2008年第1期)中这样写道:"我们本来考虑编辑几卷文集,把30年来本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汇集起来,一是方便读者检索和研读,二是给学术界留下一点印痕.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篇小文章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了(见该刊2006年第4期《还学术以神圣性——从导师署名说起》)。发表的缘由是看到该刊关于“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的征文,便把自己心中积郁了许久的一点想法写出并邮寄给该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