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师培《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一文提出:旨在编纂"全国文学史课本,兼为通史文学传之资"。刘师培意识到"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集材料"是编写文学史的主要工作。他所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成书于文章前两年,但其方法在讲义中已有所实施。将两者合观,透视到刘师培对材料剖判条流的精审和疏凿之力。渗透出刘师培"史"的意识和关注妇女成果等先进思想。通过分条缕析,得出其方法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训诂学(1900—1982)体现了对传统训诂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实行超越的研究范式,显示了处于近代现代交替时期中国语言研究的民族特点。它实行的,是对中国语言各个门类作系统的有条理的研究,是贯串着中国文学、史学、哲学的语言研究,是联系着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是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学术的研究。中国现代训诂学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是刘师培和章太炎。  相似文献   

4.
文学价值论旨在突破和超越文学认识论局限,从而对文学观及其文学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文学价值论强化了文学的价值观的地位和意义;文学价值论对文学观的历史建构和逻辑建构,奠定了文学价值观的历史传统和系统结构基础,促使文学观更新和转换,推动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梳理胡适的“双线文学”学术命题出发,阐述了中国古代俗文学创作的诸多成功经验对他在五四时期的构建新文学思路的积极、深刻的启迪,论证了他的白话文学观崛起于当时文坛的内在必然,并在文学传统的应有继承性背景下揭示了他的这项著名新文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没有影响到赋学.故从近代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的赋学研究,整体上依然沿袭了传统治学的路径.相对来说,刘师培的论赋见解堪称独到,30年代问世的几部赋学著作及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关于赋的论述,则有了些现代的色彩,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二是从1996年始,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内部对话,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的、弱势的族群文化及文学,它对文学的认识蕴含着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意识;三是2005年之后,重审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设想,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从“地方全球化”到“全球地方化”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显示出文化寻根和文化整合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和新文学的建设者,在文学革命的整个过程中,他始终表现了对新文学的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他以西方近代进步的文学观为参照,从批判中国传统文学观入手,结合自己的创作实验,从文学的形式、性质、体裁,到新文学的创作方法诸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较为系统的论述,不仅为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做了导引和奠基工作,面且他的很多理论建树,对今日文学的发展仍有较多神益.本文试图对胡适文学观的内容做些粗浅深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周而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使他从"历史真实"的文学本质论出发,形成了以"主题发展论"为标准的作品内容观,以"典型规律论"为特点的作品创作观,以"语言唯一论"为追求的作品本体论,从而在文学的本质与创作规律、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形成了以"真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0.
尽管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之影响.但他比较自觉地使用"文艺复兴"理念来阐释现代中国的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及50年代.在具体内容上.其"文艺复兴"理念一方面是以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现代文艺复兴",另一方面是从ll世纪开始直至现代中国、持续近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胡适对五四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阐释语境.从20年代到50年代,发生了一些位移,就是从绝对的五四新文学中心观,向世界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文化(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扩展,并最终落脚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本土意义与价值的调适之上,并以新文学与新文化的本土化适应与生成结果作为新的文化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11.
刘徽是中国乃至世界教学史上伟大的教学家.刘徽的《九章算术注》蕴涵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创见,建立了中国传统教学的理论体系.此文着重探析在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所体现的显著教学思想:体系化思想、逻辑思想和极限思想等.  相似文献   

12.
"雪"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当代作家刘醒龙在其长篇小说《天行者》中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在他笔下,"雪"被赋予多重的象征内涵:或是高尚人格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错位现实的反讽。透过刘醒龙笔下的"雪"意象,既可以窥探出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困境和苦难命运,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现代文明在乡村传播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刘徽关于无理数的论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中算史论著,总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没有涉及无理数的讨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文阐明从公元263年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发现:早在刘徽之前,中算家不仅有了无尽方根的概念,而且掌握和运用了根式的一些基本运算性质。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惊异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刘增杰的现代文学研究起步于报刊研究,他从史料的发掘与整理逐渐开辟学术研究的“自己的园地”,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出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创建与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柳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启蒙者、先驱者。在北宋立国之初,他以振兴古文、古道为己任,首倡复兴古文、古道,其古文理论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对他的古文理论进行探析,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北宋古文运动特别是其前期的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师培的国粹研究服务于反帝救亡、反清共和的革命大业.西学,特别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是其研究活动的灵魂.他通过对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伦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面地阐明社会进化论原理,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国粹研究虽然存在着贬低西学、美化传统文化的效应,但总的说来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7.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坛人物、国学大师.他在伦理学领域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伦理学显现出新旧伦理学过渡转型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使用了"江山之助"一词,第一次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地理环境论.刘勰认为,山林皋壤是影响诗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这一理论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时代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前提和条件.刘勰的论述非常简略,但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刘光第从满怀一腔报国情怀到意欲退隐的心思,笔者认为这其中必有复杂多变的矛盾因素存在。因此试图从其性格的内向孤傲、思想的儒道两家纠缠、政治理想的彷徨这三者矛盾缠绕中,从内在与外在的互动中,找寻出因由。  相似文献   

20.
苏培成先生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提出“省声说”,这既与现代汉字新六书的立论基础和确定形声字的两条标准相矛盾,也会造成学员在现代汉字结构认识上混乱。因此现代汉字学中的“省声说”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