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提出的解释社会行为与推动共识达成的交往有效性理论,并提出了实现有效性诸要素。裁判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交往行为,也具有在交往行为理论指导下实现效力优化的可行性。裁判行为中的交往有效性转化为法律有效性,在发展中逐步形成法律确定性与裁判可接受性两种要素的张力。交往行为理论通过对有效性要素的要求,实现一种渐进式的正当性赋值,弥合法律确定性与裁判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成司法裁判的共识达成与效力优化。  相似文献   

2.
本从教育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审视,道德教育要走出当前的困境,交往行为双方的话语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与道德现实的客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实性的要求;二是与道德规范设计的社会世界的关联要满足正当性的要求;三是与个体表达的主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诚性的要求。作认为道德教育的变革要回归到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其思想对于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在其代表作《交往行动理论》中对“生活世界”进行了探讨,他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其交往行动理论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提出了很有价值的“体系--生活世界”双重社会分析结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内部论题,体现了极强的理论延展能力,是很有价值的现代哲学方案。  相似文献   

7.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交往理性作为工具理性的制衡方式,是遏制系统向生活世界入侵、赋予人们交往意义和重建交往秩序的重要前提,这为从微观组织层面考察交往行为提供了分析工具。出于工具理性目的产生的现代组织,虽然通过内部社会化、权力运行、分工协作等方式得以存在,却往往由于对目标和权威体系的过度强调,造成功利化交往方式、成员交往主体性丧失以及成员关系疏离等问题。唤醒组织成员交往理性,并使其从日常生活世界渗透到职业领域,恢复成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身份,是把组织成员从物化目标中解放出来、提高组织活动力和创造力的现实举措。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的工具理性的批判,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了实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预设了一个反事实性的前提——理想言辞情境,即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论证规则、不受任何约束和强制、平等自由地展开对话,以此来达成共识真理。然而由于社会权力、知识拥有量差异、时间限度、社会多元利益冲突等因素,限制了理想言辞情境的实现,理想言辞情境在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己称作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阐述了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出物质生产及由此决定的交往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现实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就体现在其中,而社会是交往活动的结果。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人际交往理论蕴涵着哲学语境下的和谐意义,并为社会管理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开辟了一条理性之路。在理性光辉照耀下,通过“主体交往资质”和“理想话语环境”的实现以促进人际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走向新和谐。  相似文献   

11.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的观念对当今传播学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交往理论在公共领域上的应用,更奠定了其对现代传播学的整体创新基础。文章重新审视了传播模式并从将媒介打造成公共话语平台角度探讨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现代传媒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凸显了公民(或公民团体)的主体地位及其内部的能动交往活动。该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对我们思考中国公共领域和公民问题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也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公共领域和公民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要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构成性意义,如何保持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如何调动公民积极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并从中实现公民之间的团结与认同,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概述和分析,介绍了哈贝马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局限性,指出了哈贝马斯理论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上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围绕语言展开,对语言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将其与修辞学联系起来,探究其对于修辞学的价值。研究发现:修辞也是一种交往行动;修辞的导向与交往行动的导向一致,即都为理解,达成一致;修辞能力的培养需要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如文化对交往行动的影响一样,文化对修辞的影响也是整体性的、动态的,同时修辞对文化存在反作用;交往行动需要交往理性,修辞活动也需要修辞理性。这些能为修辞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波,蔚然而成一股理论潮流。诠释学将人的理解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凸显所有解释都是翻译,所有翻译都是解释。顺着诠释学开辟的道路,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及读者反应论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长驱直入翻译研究,并形成了跨学科趋势,自然而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但自诠释学以降的这条翻译研究路径过于强调读者的主体认识论,忽视了翻译研究中各因素的合理交往,因此有必要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以期在作者一译者一译本一读者等多元因子之间建立合理交往,实现翻译研究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与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实现这些要求,必须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关系需要重新确立,以使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一学做人,二学文化"的高度统一和回归生活世界的美好理想。交往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交往的缺失和阻隔,普遍存在着"虚假交往现象",比如有:交往的形式性、交往的造作性、交往的垄断性、  相似文献   

17.
批判理论全面批判了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给人带来的"科技-工具理性",主张重建"交往理性",以使人性最终得到解放.融合了批判理论思想的教师"反思"是提升教师责任感的教育理念,是弱化"工具理性"、建立"交往理性"、削减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策略.反思型教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具有"交往理性"和教育批判意识的价值观与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关于幼儿异龄交往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关于幼儿异龄交往的研究主要从幼儿异龄交往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两个角度进行.在幼儿异龄交往的理论探讨方面,有认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及人格理论的观点;在幼儿异龄交往的实践研究方面,主要有幼儿异龄交往的功能、交往的特点及影响幼儿异龄交往的因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分析了法律的双重理论。布迪厄批判了语言的纯粹研究,认为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并不仅仅是沟通的手段。本文梳理了哈贝马斯的法律思想,并以布迪厄的理论对交往理性作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亚洲大陆东西端不同地缘实现交往,有其潜在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条件:伊斯兰教的产生是两种文化产生的基本前提;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的崛起为二者交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历史上陕西省及其行政中心西安所处的独特地缘、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是二者交往的动力。陕西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往方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两种文化的交往载体是两个民族的民众。第二,二者交往的方式以和平为主。第三,战争也是两种文化行为体交往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