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现移民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从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国文化及传统使作品的肌理和构架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辛洁 《当代地方科技》2010,(8):152-152,154
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对母女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及母女间的冲突。从四对母女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价值观以及她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透露出东西方文化在华裔移民家庭中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小说中的母亲因为在旧中国生长的经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拥有东方女性孝顺、温柔、甚至逆来顺受的鲜明特点;而女儿们因为出生在美国,受到美国文化思想的教育,形成西方女性独立、自我的个人主义精神。在历经母女间冲突的痛楚与迷茫、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之后,女儿才渐渐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之中寻找东方文化的根源,从而对东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女儿的灵魂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有着比母亲一代更为复杂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危机,她们排斥祖先文化却又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处于文化夹缝状态的女儿们与代表中国文化的母亲从冲突、对抗到最后理解、调和的漫长过程就是她们在文化和种族身份定位中,从迷茫到成熟的过程。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移民女性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华裔身份的危机是可以通过异质文化间相互沟通、兼容共存来消除的。  相似文献   

5.
张潇匀 《科技信息》2013,(8):508-508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出身、性格各不相同的中国女性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的女儿在美国出生、成长的故事。本文结合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来探讨《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作为华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于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创伤,试图探讨她们创伤的根源以及她们是如何努力摆脱创伤的。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中存在多种冲突,其中母女冲突是最主要的冲突。无论她们之间的冲突有多大,通过互相的沟通,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最终达到了互相理解,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黄媛 《科技信息》2010,(23):7-7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描写了以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本文分析了母女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在教育和婚姻方面的不同理念来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描写了解放前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艰难经历,关注他们与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由冲突最终走向相互理解的过程。母亲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女儿们从无知到成熟一步步成长,这给我们从"成长理论"视角解读该作品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写的是有关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由于深受不同的文化影响,母女之间的冲突频繁发生。本文主要探讨了琳达与韦弗利这一对母女之间的冲突,指出他们母女之战是源于她们不同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10.
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谭恩美的小说所关注的。母女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她们的文化冲突。从冲突到融合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谭恩美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的魅力。在谭的小说里,母亲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载体,是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通过谭的小说,中国文化和传统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1.
杨淑丽 《科技信息》2010,(20):I0158-I0158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华裔作家,1989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后即享誉美国文坛,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它的突出特色,小说通过描写几个女性的经历批判了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颂扬了女性的积极抗争精神,本文以三位母亲的不幸命运和两位女儿的美式婚姻为切入点,揭示她们的反抗精神和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和《灵感女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二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并指出冲突的原因,提出理解是缓和母女感情交流的关键所在。小说虽叙说的是一个特殊家庭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和信仰的几代人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道理与寄予的希望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孝爱观和教育观在美国华裔及其后代身上的传承与延续,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婚姻下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儒家敬老爱幼的传统以及中国母亲的批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本文从中国文化入手分析“喜福”的含义,小说中的“喜福”是希望,是中国人直面现实、刚健有为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从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及种种爱爱怨怨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母女主题是女作家们抗争两种压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坚挺。以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为视觉来阐述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多元文化下艰难创作和寻求认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接受的文化不同,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谭恩美的《喜福会》反映了这种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本文通过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发展,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指出这种冲突是必然存在的,而其融合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本文从中国文化入手分析“喜福“的含义,小说中的“喜福“是希望,是中国人直面现实、刚健有为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爱德华.霍尔关于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大量存在于《喜福会》中的文化隔阂和冲突现象进行解析。事实说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是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