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公园绿地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对公园绿地的服务分析主要用的是基于行政单元的人口统计数据,难以反映行政单元内的指标差异.本研究利用精确到门牌号的上海市实有人口数据,基于GIS的栅格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外环以内的公园绿地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按不同等级公园的服务半径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分析了每个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单位面积的服务人口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计算整个研究区域内公园绿地的服务盲区,分析了服务盲区的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探讨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评价贵阳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1)步行与常规公交可达性均由城区核心位置呈不规则环状向外围逐渐变差;2)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较好,87.43%的居住小区与82.63%的城市居民覆盖在30 min范围内;3)常规公交平均可达性较好且差异较大;4)步行与常规公交均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中心位置,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多样化,综合可达性好;步行与常规公交均难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边缘区域,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单一,综合可达性差。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讨贵阳市公共交通与公园绿地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老年友好视角下旧城区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旧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老年友好的视角,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斑块、街道人口分布、道路网等基础数据和网络开放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数学模型,采用GIS网络分析方法,通过选取与老年人实际出行方式更接近的慢行系统步行可达时间和基于老年人群服务人口的步行可达性2个指标,对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现阶段公园绿地的可达时间约为11 min,略长于建设导则要求,且可达性属一般水平;规划后步行可达时间缩短至6.8 min,可达性也有所改善;但仍有9个管理单元存在步行可达性较低,或存在现状控规方案未能有效提升其可达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绿地是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接近自然的元素,其景观结构及可达性程度可以体现出为居民提供绿色服务的能力大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结合两步移动搜寻法及可达性理论,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斑块特征、空间结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以行政单元为单位对北京城区绿地景观可达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斑块个数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面积大于100 000 m~2的大型斑块虽然个数较少,却是构成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主体。空间分布上,城区北部大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构成具有绝对优势;2)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总体表现为类型较丰富、信息量高、面积和分布不均匀的特征。景观形状相对规则,体现出人类活动极强的干预性;3)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集中,由西二环周边不断扩张到四环内,"空心化"区域逐步缩小至东北三环周边3个街道;4)可达性水平空间上呈现出N字圈层形态;5)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对周边绿地可达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衡量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凯里市主城区2018年9月的遥感影像图为基本数据源,在ArcGIS10.2及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及缓冲区分析法,对现有的凯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与方案。结果表明:凯里市主城区现有公园绿地建设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存在大量公园服务盲区,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实际需求;因城施策,充分发挥山地城市特点,以遗存自然山水资源营造公园绿地,精明提升公园绿地斑块数量、面积,有效减少服务盲区,增强城市公园绿地综合效益,实现"量、位、效"的全面提升;优化后的城市公园绿地聚集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分维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显著有所提高,且景观破碎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显著下降,景观格局更为稳定、合理。本文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中小型山地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内容,为凯里市绿地景观后续规划及优化方向提供决策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渝北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的社会公平性,研究基于路径规划数据与引力模型,从时间可达性、机会可得性、质量差异性以及综合可达性4个层面对渝北区不同级别居住区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居住区到城市公园的时间可达性普遍较低;低级别居住区能更快获得城市公园服务,在一定出行时间内可选择访问的公园数量更多.(2)对于所有居住区,公园的易访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游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综合公园;对于不同级别居住区,低级别居住区容易访问的是服务能力较弱的公园,高级别居住容易访问的是服务能力较好的公园.(3)在综合可达性上,普通住宅区呈现居住区级别越高,城市公园的综合可达性越高的趋势,别墅居住区不符合此趋势.  相似文献   

7.
公园绿地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应以居民需求为原则,最大化公园服务价值.可达性指标能从人的角度出发衡量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被用于量化表达公园绿地与居民之间的供需关系.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开展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结合南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2021年为优化时间节点,对可达性较低的公园绿地服务盲区进行新增公园绿地选址.结果表明:(1)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引入距离缩减函数,可达性评价结果能有效指导公园绿地选址规划.(2)南昌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偏低,空间分布表现为自内环向外环递减,行政区内部公园绿地可达性分布不平衡且存在明显差异.第一层级公园绿地可达性低于1 m2/人,第二层级公园绿地可达性高于8 m2/人,但低于南昌市人均公园绿地水平.(3)以均衡分布和高效利用公园绿地为原则,新增公园选址共计18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公园各9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社区生活圈是居民日常生活接触最密切的空间单元。评估生活圈内公园绿地的暴露水平,能够精准刻画居民与公共绿色资源日常交互场景,识别公园绿地服务盲点。【方法】选取南京市中心城区为实证案例,首先通过Isochron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计算居住小区15 min步行等时圈,以此作为社区生活圈的划定依据;其次构建了一个涵盖数量、面积、距离和质量的系统性暴露水平测度体系来评估圈内公园绿地暴露度;最后,采用区位熵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公园绿地暴露度和人口之间的供需空间匹配度,以及公园绿地暴露冷点-热点居住小区的空间聚类分布。【结果】(1)南京城区居住小区的公园绿地暴露度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城区内近一半的居住小区分布在公园绿地暴露的盲点(20.12%)和冷点(25.63%)区域;(2)区位熵指数表明研究区域内公园绿地暴露度与人口之间的空间匹配度失衡;(3)公园绿地暴露度呈现了显著的“圈层”结构聚类状态。【结论】研究成果可为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促进公园绿地科学合理的配置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数据,采用高斯型两步移动搜寻法(Ga2SFCA),以居住区为评价单元,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搜索半径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了测算及敏感性分析,探讨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街道尺度绿地公园可达性和人口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水平较低,14.5%的居民无法在15 min内抵达公园绿地;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不均衡,西南部西青区和南开区绿地公园面积和人均面积远高于其他区域,不同居住小区间可达性差别较大;随着搜索半径的增大,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有改善的趋势,将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由15 min增大到30 min后,可达性为一般及以上的居民人口比例由30.69%提升至65.34%;搜索半径越大,可达性值域的变化幅度会变小,公园绿地服务的可达性差异降低;高人口密度-高可达性聚类和低人口密度-高可达性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南部的12个街道,高人口密度-低可达性和低人口密度-低可达性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中部北部的21个街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明确公园不同类型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城市公园绿地避震减灾的空间布局方法,以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灾时避难有效性。【方法】以单个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绿地布局形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园路道路交通系统、园林景观要素等4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公园绿地单体及各构成要素在灾时的功能特点,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结果】城市公园绿地在设计和布局中,要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内部空间、设施等要素的平时特征,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入手,得出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几种类型公园绿地在灾害发生时的空间规模、功能特征及景观形态等方面的防灾可行性。【结论】分析并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可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城区公园绿地系统景观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公园绿地是最能体现城市绿地各项功能的绿地类型.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三环路内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三环路内公园绿地景观总量少;景观多样性偏低;公园绿地以大面积的自然景观类型为主;公园绿地总体分布不均匀,呈“内高外低”、“北高南低”之势.在徐州市三环路内各区的公园绿地布局中,泉山区的综合评价结果最好,云龙区和鼓楼区次之,九里区最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其公平享用应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空间区位和空间关系的视角提出了包含可达性、服务覆盖率、服务重叠率、和人均享有实际可达公园面积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并基于GIS-RS技术建立和实施了公平性评价模型的算法流程.对上海外环线以内公园区位分配公平性的实证研究表明:模型估计的公园实际服务范围可以为解决空间分布的供需矛盾提供决策信息;公园服务覆盖率及服务重叠率指标可以为新建城市公园的合理布局提供有科学依据的政策性思考;模型从居民享有公平性角度计算了人均享有可达公园面积,能较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模型实现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斑块大小对北京城八区的公园绿地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出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面积、数量等景观单元特征指数,计算出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景观异质性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维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城市公园绿地类型组成不协调,大型公园比例偏大,小型、中小型公园比例偏小;2)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不尽合理,城市中心缺乏“绿心”,局部过于分散。3)城市公园绿地多样性不高,景观破碎度大,特别是小型斑块,人为影响严重。在城八区中,海淀区的绿地景观相对比较好。4)公园绿地边界简单,分维数普遍较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对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为北京公园绿地规划及绿色奥运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可达性,以有效衡量城市居民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法】以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2SFCA)为基础,引入Huff模型,提出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improv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i2SFCA),以河南新乡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城市公园绿地步行条件下的空间可达性,并用GIS进行分析。【结果】i2SFCA比2SFCA方法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边界区域的绿地可达性计算中表现更为明显;新乡市主城区中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衡,各片区之间空间可达性分布差距较大,呈西低东高的格局;主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亟须改善高人口密度而低可达性片区。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应进一步平衡绿地的分布格局,增加小型街头绿地,完善带状绿地,提高绿地的服务质量。【结论】通过两种计算空间可达性方法的实验对比得出,i2SFCA方法更有优势,可明确城市中公园绿地资源缺乏区域,为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的服务范围是有关城市公园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往主要从可达性方面进行研究。文中以新浪微博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探讨了不同距离游客到达公园游览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0~10]km范围内,绝大部分公园到访游客随居住地与公园的距离增加,人数呈指数递减规律,总体上公园周边[0~4)km范围内居民到达公园的比例最高,为65.84%,但个别公园因知名度、交通便利性等方面的影响并不完全符合以上规律。同时不同距离的游客在不同时段到达公园游览的比例也有所差异。另外,文中利用新浪微博对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公共设施对居民服务范围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等多种社会服务功能.然而,公园服务功能的发挥与其空间格局紧密相关,不合理的"公园—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会导致居民在享有公园服务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本文为探讨居民享有的城市公园服务与空间格局的关系,引入"空间公平性"的概念,以优化的可达性模型为基础,基于GIS建立了一套公平性评价的定量化方法,提出公园服务效力和居民享有公园的公平性两个指数,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在居住区和行政区两个尺度上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两个指数能较好地表征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和居民享受社会服务的公平性程度;②两个指数计算结果的离散程度比自身的绝对值更有价值,可以横向比较区域内部的公平性差异程度;③本方法突破传统指标只能在区域尺度上统计平均水平的局限,能够体现出小尺度上的空间差异,为规划设计提供明确的空间导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城市公园绿地的总面积和人均面积作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合理性的指标,但这类统计数据没有明确表明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情况。本研究以徐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将其内部的交通网络和城市公园绿地矢量化处理后为数据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网络分析技术,在对城市公园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空间分布和对城市居民服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主城区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上较好,但仍然存在问题: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在中部地区,而其他区域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有待提高,尤其是西部和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19.
利用GIS软件的Network Analyst模块计算基于道路网络的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值,然后基于Huff模型分析城市居民分布与公园绿地吸引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各类公园绿地的服务力和基于居民需求的服务范围,研究了各公园绿地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GIS建立以道路网络为基础的道路矢量数据库和包含公园名称、入口和面积等要素的公园数据库,采取网络分析法分析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园绿地的假日游览服务范围和日常游憩服务范围,得出了4种服务盲点类型:真空盲点、车行服务盲点、步行服务盲点和隐形盲点.不同类型的盲点为选址分析提供依据,并结合盲点区的用地性质、人口分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优化绿地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