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杨雨达 《科技信息》2009,(10):268-268
本文主要论述了公路隧道施工准备阶段的原材料及配比、测量控制、人员设备、施工方案的审查和确认,施工过程中洞口开挖、洞身钻爆、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技术要点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地质断层、软弱围岩、小塌方、涌淋水等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大箐隧道位于滇西红层区域,隧道的最大埋深为687m。在施工中克服了滇西红层区域地形、地质、水文特点复杂多变,多涌水(实测最大涌水量高达1800m3/h)、多塌方(大小塌方共计十余次),并针对原结构设计中未考虑外水压力的实际情况,经过结构计算、工程类比,先后提出多种处理方案,最终成功地解决了滇西红层区域隧道施工地形、地质、水文特点复杂多变,多涌水、多塌方等不良地质情况。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该隧道施工中处理地下涌水和塌方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山岭隧道塌方风险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塌方是山岭隧道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事故之一,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本文基于属性数学理论建立了隧道塌方风险分级的属性识别模型.在综合分析塌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偏压角度、岩体完整情况、地下水影响和施工因素6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对指标进行定量描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对评价指标进行属性测度分析,通过构造属性测度函数计算样本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和综合属性测度;应用置信度准则对隧道样本的塌方风险进行属性识别.在工程应用中,通过属性识别模型并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数据,对郑家垭隧道进行塌方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一致;并且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可拓综合评估法的结果吻合性较好,说明建立的属性识别模型对有无地质预报数据的样本都能得出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有更好的适用性,为山岭隧道塌方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铂 《甘肃科技》2014,(3):97-99,83
软弱围岩大变形是隧道塌方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及塌方机理的分析,总结研究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防坍塌技术措施及隧道塌方处理技术措施,为以后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防坍塌以及坍塌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周瑾  李清芾 《科技资讯》2010,(14):34-34,36
对高坡冲隧道塌方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现场塌方的实际情况,塌方处理分2步进行:首先对受塌方影响的初期衬砌裂缝地段进行加固,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其次是对塌方体进行抢险处理。在现场把握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处理塌方对策,认真制定处理坍方的步骤、方法及预防坍方的施工措施。公路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必须早封闭成环及紧跟二次衬砌,使其与初期衬砌共同参与受力。  相似文献   

6.
刘治 《科技资讯》2008,(4):90-91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蛟岭隧道已建成通车,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多种不良地质情况,如断层、地下水、采空区、岩溶、瓦斯、软弱层等。本文主要介绍隧道采空区塌方处理技术方案,希望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隧道塌方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隧道工程为地下工程,因而有地质情况变化大、场地狭窄、工作面集中、工序复杂、施工及现场工作环境差等特点。目前我国公路隧道建设仍以山岭隧道为主,施工大多采用钻爆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塌方等险情。  相似文献   

8.
黄土梁隧道是北京地区近年来修建的难度较大的一座山岭公路隧道,通过对该隧道建造过程中设计和施工技术的总结和思考,重点对隧道围岩分类分级、开挖方法、爆破技术、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孙瑞义  黄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1):4627-4633
鉴于山岭隧道的隐蔽性、模糊性等不确定性特征,针对山岭隧道的施工风险管理展开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与模糊综合评判法中的隶属度评价矩阵结合,建立复杂山岭隧道的风险评估模型.依托怀邵衡铁路苍稼岭隧道工程,应用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综合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苍稼岭隧道的风险等级为较高风险,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吻合,验证了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山岭隧道常见施工风险(塌方、涌水、瓦斯)灾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武建 《科技资讯》2011,(8):117-117
结合金竹山隧道隧道软弱围岩涌水段的塌方处理,详细阐述了塌方发生过程、塌方原因和塌方处治措施,采用本文措施,最终成功的渡过了坍方段,为该类隧道施工积累了新的技术资料,同时该隧道发生了多次坍方,为软弱围岩涌水段塌方处治提供了可以借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山岭公路隧道穿越富水黄土地层时出现的各种施工问题,依托吉河高速乔原隧道,采用二重管注浆加固技术对富水黄土地层进行处治,并利用现场观察、数值模拟手段对加固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注浆加固后,掌子面土体含有大量浆脉,其分布层理清晰,且掌子面围岩无"泌水"现象,土体稳定性较好,未发生掉块、塌方等病害;注浆后断面初期支护受力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隧道围岩塑性应变值得到有效控制.可见,二重管注浆加固技术在山岭公路隧道富水黄土地层处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浅埋双连拱隧道的塌方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的常见事故,如何采取有效的塌方预防和处理措施对于安全施工来说尤其重要,文章结合铜黄高速上坡双连拱隧道工程塌方处理实例,介绍了浅埋连拱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塌方的预防、处理方法,实践表明该塌方处理方法合理可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基于突变理论建立隧道塌方风险评价的突变理论模型。基于我国近300例隧道塌方资料的分析,结合隧道的地质因素、勘察设计因素以及施工因素,选取围岩级别、地下水、偏压、埋深、地质勘查、开挖跨度、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这8个主要因素作为山岭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指标,并对这8个评价指标分别进行定量描述;在对红岩寺隧道孕险环境及风险诱因分析基础之上,运用突变理论模型对红岩寺隧道进行塌方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一致;但由于施工单位未采取积极的风险规避及控制措施,且连续强降雨,导致发生"关门"式塌方灾害;针对发生的"关门"式塌方采用超前小导管与管棚相结合的注浆法处治方案,施工中遵循了"先加固、防扩展、后处理、稳通过"的处理原则,成功完成塌方段治理,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软弱破碎地层中修建山岭隧道,或采用浅埋暗挖法修筑城市地铁隧道时,为了防止隧道发生塌方、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并全面保证围岩处于稳定状态,常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对围岩进行预支护。管棚预支护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隧道顶部预支护措施。该技术是在拟开挖的隧道外周边钻设水平孔,然后安装钢管,再进行灌浆固结,使拱顶形成加固的伞形保护环,在该保护环的支撑下,进行循环掘进和支护施工。该技术能同时提高隧道周边围岩的强度及抗渗性能,从而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5.
黄土隧道施工难度大,围岩几乎无自稳能力,施工中极易造成塌方,文章根据青兰高速直罗隧道黄土段的塌方处理施工经验,总结出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何世荣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6):92-93,96
公路隧道工程为典型的地下工程,因而有地质情况变化大、场地狭窄、工作面集中、工序复杂、施工及现场工作环境差等特点。目前我国公路隧道建设仍以山岭隧道为主,掘进施工大多采用钻爆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超前注浆小导管、环向注浆小导管、预支超前大管径钢管管棚、锚喷网初期支护的施工方案,可预防塌方险情。  相似文献   

17.
浅埋土质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锋 《甘肃科技》2009,25(5):107-108
河南济邵高速公路柳庄隧道由于地质条件差,覆盖层薄,围岩松软、节理发育,施工中发生塌方,塌方规模大,塌方量大,通过对该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以后类似地质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大哗山隧道塌方为例,探讨具体施工技术在隧道塌方段中的应用处理。  相似文献   

19.
隧道施工过程中,经遇自稳性差的软弱破碎地层,严重偏压、岩溶流泥地段,砂土层、砂卵砾石层、断层破碎带以及大面积淋水或涌水地段时常会遇到小塌方,塌方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会费工费时,造成安全事故、经济损失,进度延误。笔者通过亲身参加石方隧道浅埋偏压段小塌方处理,简要谈一下石方隧道浅埋偏压段小塌方处理过程、方案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邢东泉 《甘肃科技》2007,23(7):147-149
隧道施工中的塌方能否避免是隧道设计及施工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国的隧道施工中频繁发生塌方,给国家和施工人员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病害规模一般较大,具突发性,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的正常进行。结合施工经验,分析了大跨度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及防治技术,希望本文能对该类隧道的设计及施工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