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选择之一。将团体实践活动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应采取三个步骤进行实施,效果显示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要想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思想道德教育并从中受益 ,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我认为 ,克服教学中情感上的“干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是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新视点。因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人类充满感情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与人类的情感生活密不可分。这些理论只有借助各种内含的“情” ,才会使学生对它产生亲近感、认同感 ,使它更富于穿透力 ,从而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产生自觉的修养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就应“浓缩”多种情感与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以情感人”是使“…  相似文献   

3.
高校“两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两课”教师应从思想认识、教育信仰、人格修养等方面提高人文素质,高校也应为教师人文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诗文修养和绘画技艺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和重大的影响。明末出现的绘画“南北宗”之说,实际上是以文人画作为区分南北的主要标准,所以地域上的北方人王维被推举为“南宗之祖”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诠释武术"抱拳礼"的精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归纳法,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全面分析了武术“抱拳礼”的丰富精神内涵。指出,作为武林重要礼节的“抱拳礼”在协调人际关系、体现练功宗旨和反映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习武之人充分理解“抱拳礼”的精神内涵,并在它的约束和激励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武术修养服务。  相似文献   

6.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孔子首倡“行己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长期以来这些知荣晓耻的道德格言,成为激励人们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座右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大观园中的"士大夫"典型--论薛宝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钗这个外表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的身上,蕴藏着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的“美德”,是中国封建道德、封建化的最高结晶,也是最理想的性格。她既有“处则为真儒”的涵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能。薛宝钗形象是儒家理念与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对绘画语言在表现内容与形式上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提高。文章阐述了绘画中的“随意性语言”的“放”与经营的“收”之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 ;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是具备“随意性语言”的重要条件 ;对“随意性语言”经营到位 ,才能使画面传递出有意味的形式。提出在绘画实践中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是经营好绘画的“随意性语言”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论专业、性别差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指出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天命观;同时更强化了人的主体性和道德伦理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了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与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本文就是以此为主旨,去探研《道德经》与禅宗之各次第境界,以及在这些境界里其所展现的不同慧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认老子之"无边"亦即并无局限之真正圣者气质。  相似文献   

13.
《诗经》的悲态美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诗经》具有高度的悲态审美价值。其悲态的主体往往是普通人,悲态的表现往往是深层心灵的隐蓄吟唱,悲态的根.源来自相应的社会道德审美判断方式,这与西方悲剧理论有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论《三国演义》的基本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和价值,存在于后人对它永无止境的解释之中,《三国演义》亦如此。就其本质而言,该作品乃一“政治”小说,通过作所刻画的正面主人公的毁灭来确立一种永恒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且在“尊刘抑曹”这一政治主题的背后,透露的是一个时期内汉民族的历史意识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红色精神资源"的实质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两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红色精神资源",促进"两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指南;团结协作精神是"两课"教育教学富有生命力的基石;树立"敬业"、"爱岗"、"奉献"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搞好"两课"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促进"两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创新精神是"两课"教育教学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道德标准。本文提出在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内核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三德”,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八荣八耻”的道德标准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人们幸福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古老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行为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手中的金钱也多了,可是人们却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了。现代人幸福感悟能力的弱化源于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的缺失,忽视了道德对幸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梅葛”是楚雄彝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性史诗,与民族同生共长,并与原始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礼仪民俗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如充满浓厚、神秘的原始宗教观念,展示了楚雄彝族家庭婚姻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演变过程,同时还揭示了彝族社会生产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阐述了彝族从游牧到旱稻兼作或稻作的农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整合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整合唱团指社会对不同道德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道德的过程。它既是对道德的整合,又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追求。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整合成为多元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它的实现来看,道德整合应以社会化环境系统为“母体”,以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社会基本制度系统为支撑,以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为依托。  相似文献   

20.
"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文言传>.这一论述,被后代学者不断地阐释和发挥,从而使古代文论中,延续着优秀的思想传统--重视创作主体人格品质的修养,强调作者应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道德,诚信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