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罗森-拉姆勒分布函数的粉尘分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罗森-拉姆勒分布函数推导粉尘分布规律的原理,对王庄煤矿4339工作面四个点的粉尘粒度分布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后,得出该工作面的粉尘粒度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进风巷距工作面5m处粒径为5μm以下的粉尘占14.8%,5~10μm的占32.5%,10μm以上的为52.7%,粉尘粒度集中分布在5~20μm;转载点粉尘粒度集中分布在5~10μm;工作面50#支架处的粉尘粒度集中分布在5~10μm;回风巷离工作面20m处的粉尘分散度集中分布在5~20μm. 依据各点粉尘粒度集中分布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防尘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粉尘采样器检测井下综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全尘、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同时采集井下累积粉尘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其粒径大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规律与粉尘粒径分布规律有密切联系,其中综采工作面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规律与粉尘粒径分布规律一致,粉尘质量浓度高的地点其粉尘粒径大;掘进工作面由于粉尘流动范围小,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规律和粉尘粒径分布规律差异很大。建议将粉尘粒径检测加入到粉尘监测管理中,将粉尘质量浓度分布与粉尘粒度分布结合来制定相应的粉尘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沿空留巷充填体及沿空掘巷煤柱直接支撑顶板是导致区段巷道底臌的原因之一,且维护困难,成本高昂。加之留巷充填时工艺复杂,影响了煤矿科学开采。以西山镇城底矿错层位开采为例,对其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进行分析。工作支架阻力及两巷超前压力等实测结果表明,工作面矿压显现由完全沿空进风巷至沿顶板回风巷呈单调递减,错层位开采进风巷超前支承压力小于回风巷,完全沿空进风巷的变形量略大于沿顶板回风巷。其回采率显著高于传统的留保护煤柱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4.
窑街煤电集团天祝煤业公司回采的3226工作面由于煤层沿走向呈宽泛的背斜构造,为保证工作面两道坡度平缓,工作面回风巷、进风巷设计在背斜轴部位同时进行了21°变向,故而回采过程中面临大角度摆采技术难题。我公司通过采用进风巷运输设备合理更换搭接,化解缩小进风变向角度,调整桥转机运行角度,确定合理摆采比例,拉架时调整支架侧护等综合措施,确保了该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转向回采期间原煤生产量未下降,安全上未发生人身事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西铭矿运输巷和辅运巷粉尘浓度较高、爆炸危险性较大的问题,从粉尘产生的原因出发,研究了新型气水联动混合雾化除尘技术的除尘效果。在介绍该新技术原理及装置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测试和曲线拟合,检测了除尘效果。结果表明:在喷雾点后100 m的范围内,全尘和呼吸性粉尘除尘效果显著,且呼吸性粉尘的除尘效率高于全尘。  相似文献   

6.
粉尘是煤矿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回采工作面粉尘危害的严重性也日益加剧。对粉尘进行日常检测时常会因为采样点的不同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同,从而影响工作面的粉尘防治。因此明确回采工作面粉尘检测点对于粉尘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同一作业点不同位置呼尘/个体的比率分析找到稳定点,再结合回风巷粉尘浓度趋势图,从而得到了回采工作面粉尘检测点。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矿井采煤工作面粉尘运移扩散规律、对井下综采工作面空间防尘系统设计提供依据,以新街台格庙矿区规划的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背景,运用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建立采煤工作面几何物理模型,结合气固两相流理论对采煤机割煤作业粉尘运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入口风速、采煤机工作方式和粉尘粒径时工作面粉尘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工作面风速在沿程方向上整体呈现低-高-低的波动趋势,在采空区至煤壁方向上逐渐增高;在采煤机下风侧滚筒截煤粉尘叠加形成长度达60 m的高浓度粉尘区,浓度超2 000 mg/m3;采面入口风速是影响粉尘浓度的主要因素,采面粉尘峰值浓度与沿程浓度随风速增加而降低;采煤机工作方式改变使得粉尘浓度在水平高度上分布出现显著差异,造成粉尘重点防治区域变化;粉尘粒径越小,工作面呼吸带高度粉尘峰值浓度越高,粉尘颗粒漂浮现象越明显。研究结果有效掌握了大采高工作面粉尘运移扩散规律,为工作面防尘布置提供参考,对实现综采工作面的安全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山脚树矿22189工作面回采对22155运巷支承压力影响为工程背景,根据工作面的工程地质情况及煤层群上下工作面开采关系,分别采用压力测量仪测量的方法和利用FLAC3D软件对采后运输大巷所处位置应力分布情况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山脚树矿22189工作面回采对22155运巷的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受22189回采工作面的采动影响,上部22155运输巷前方支承压力大致呈抛物线分布,在距煤壁大约15 m位置处,支承压力达到峰值,并且22155运输巷支承压力峰值稍微滞后22189回风巷压力峰值.  相似文献   

9.
孤岛工作面两巷动压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孤岛工作面进、回风两巷在掘进期间的巷道支护工艺和回采期间的动压区超前支护工艺及综合治理措施,孤岛工作面的进、回风两巷由于受上下采空区和工作面回采双重压力的影响,巷道破坏和收敛变形十分严重,对工作面安全回采影响极大。应树立综合治理、联合支护、长期监控的支护思想体系,以长期的实践和监控为基础,应用“锚杆、锚索”支护等新兴支护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针对硫磺沟煤矿(4-5)04工作面实际情况,应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工作面采动覆岩"三带"分布特征及覆岩裂隙分布特征规律开展研究,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设计高位钻孔抽采上隅角瓦斯的方法,并对抽采效果开展实时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得到(4-5)04工作面覆岩"三带"高度,上覆岩石裂隙分布范围,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裂隙区在切眼、工作面及进回风巷出的宽度等参数来指导和确定现场高位钻孔的布置;通过现场实时观测,得到高位钻孔抽采浓度为19.85%~23%,有效抽采段距离平均为54.5 m,可以保证上隅角瓦斯瓦斯浓度维持在0.08%~0.45%,回风巷瓦斯浓度维持在0.15%~0.48%,(4-5)04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表明高位钻孔抽采方法和设计参数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热重分析对淮北矿区煤矸石、煤泥、中煤及其复配煤在高纯氮气条件下的热解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配比对热解过程的影响,并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热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单种煤热解过程的活化能越小,其反应活性越高;复配煤热解反应的活化能均小于单种煤活化能线性叠加的计算结果,证实其热解特性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论述分析了宁夏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和不同煤种煤质特征,结合近年来煤化工生产技术的新进展,提出了宁夏煤炭化学工业开发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云南恩洪盆地煤层气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省恩洪盆地是我省煤层气的主要集聚地之一。鉴于煤层气采样数据的空间性特点,文章利用趋势面方法和剩余分析对煤层气进行异常分析,识别煤层气富集区域,为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露天煤矿下多机器人协同煤矿搬运问题,建立了由控制中心、无线网关和无线传感器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控制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为了实现高效的合作,以任务完成时间衡量机器人的合作效率,提出了基于效率最优的任务分配机制,采用蚁群算法,由控制中心进行集中式任务分配,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告知机器人,实现了多机器人合作。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定位信息,采用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方法实现了机器人定位,使得机器人可在露天煤矿自主搬运煤矿。搭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并用Pioneer III机器人和能力风暴机器人模拟煤矿搬运,模拟结果证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露天煤矿下多机器人的协同控制,使机器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5.
针对露天煤矿下多机器人协同煤矿搬运问题,建立了由控制中心、无线网关和无线传感器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控制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为了实现高效的合作,以任务完成时间衡量机器人的合作效率,提出了基于效率最优的任务分配机制,采用蚁群算法,由控制中心进行集中式任务分配,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告知机器人,实现了多机器人合作.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定位信息,采用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方法实现了机器人定位,使得机器人可在露天煤矿自主搬运煤矿.搭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并用Pioneer III机器人和能力风暴机器人模拟煤矿搬运,模拟结果证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露天煤矿下多机器人的协同控制,使机器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6.
Damage statistical mechanics model of horizontal section height in the top caving was constructed in the paper.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cluding supporting pressure, dip angl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al on horizontal section height were analyzed as well. By terms of the practice project analysis, the horizontal section heigh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p angle β and thickness of coal seam M. Dip angle of coal seam β has tremendous impact on horizontal section height, whil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M has slight impact. When thickness of coal seam is below 10m, horizontal section height increases sharply. While thickness exceeds 15m, it is not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on horizontal section height any long.  相似文献   

17.
煤矿企业作为事故多发地带,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难以控制性导致一旦发生事故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行之有效的《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以及《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为矿工生命健康提供了保护,但对于前期立法过程中矿工意志的表达和体现程度均未做过多规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对于矿工的保障也较为欠缺。文章以矿工参与煤矿立法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文献分析、案例引入、国外借鉴等方法进行论述,就如何加强矿工在煤矿立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做出分析,分别从制度完善、矿工自身和煤矿工会等多个层次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矿工在煤矿立法中的参与度与有效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利用钻孔资料,统计芦岭煤矿10#煤层顶板30m以内砂岩和直接顶的厚度。依据硬质岩石质量分数、直接顶厚度与采高的比值(Km)分析顶板的岩性类型和顶板的结构类型。结果表明:1”煤层顸板岩体岩性分为硬质岩体、中硬岩体和软质岩体三类,分别约占矿区的50%、35%、15%;顶板结构类型为老顶直接覆盖型、伪顸+老顶型、直接顶+老顶型和伪顶+直接顶+老顶型四种;顶板工程地质类型分为无周期来压、有周期来压和周期来压强烈三种,依次占矿区的49%、50%、1%。该矿地质条件较好,研究结果为矿区工作面布置方法、顶板支护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目前有限元软件难以计算的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煤体破坏问题。采用Python语言对ABAQUS前处理模块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Python脚本程序将煤体网格重新划分,并且插入零厚度黏结单元。利用有效应力原理,与ABAQUS基于摩尔库伦准则的摩擦接触结合,实现了瓦斯压力对煤体影响的仿真。利用黏结单元模拟了煤体裂缝的产生与扩展,以及煤体的突出过程。实际仿真计算结果符合实验规律,证明了有限元二次开发技术可以很好地计算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煤体破坏问题,也为Python的二次开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厚煤层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理论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GB50218-94工程岩体质量级别及相应质量定性特征描述,综合考虑顶板完整程度和软硬程度,以及巷道位置、巷道与煤层尺寸等因素,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将巷道围岩划分成6种组合类型,依据Mohr-Coulomb准则和Kastner方程,确定出了中厚煤层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应用于东保卫煤矿三采区36#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技术与经济效果,该研究对确定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