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易代之际,李自成余部转移到三峡地区,联合当地武装力量,组建了著名的“西山十三家”,又称“夔东十三家”。他们继承了李白成时代大顺军的优良传统,坚守民族气节,与清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族大义;同时,他们保境安民,修养生息,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顺治二年(1645)到康熙三年(1664),“西山十三家”十数年如一日,战斗于三峡,生息于三峡,辉煌于三峡,颠覆于三峡,表现出浓烈的“三峡情结”。  相似文献   

2.
三峡石文化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石写下的历史,也是一部独立的三峡石文化史。三峡石文化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他们都是从各自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局部三峡石文化予以评价或关照,没有把三峡石文化作为整体来考查,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也缺乏统一的界定。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把三峡石文化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予以研究,对三峡石文化的概念予以新的界定,对三峡石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演变历程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3.
在近百年中华文坛上,活跃着百余位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把已有两千年历史的三峡文学推向了新的高潮,而且对各领域与各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皆有突出贡献。全面考察现当代三峡作家与中华文学的关系,对推动三峡文学和三峡文化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峡民间传说具有十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自然观与经济观是其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三峡民间传说中的自然观,既反映了三峡先民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冲突,更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爱护自然,以求天人相和的奋斗、理想和追求.三峡民间传说中的经济观是三峡先民经济活动的形象记录和经济意识的文学表现.在三峡人民肩负三大历史重任的今天,发掘、分析与弘扬三峡先民的自然观与经济观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峡丰富厚重的人文积淀,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域民俗风情,个性张扬而火辣的三峡民众,宏大的三峡工程以及艰巨的三峡移民任务,都为当代三峡文学提供了缤纷多彩的素材和取之不尽的灵感.生长于三峡本土的作家及长居三峡的外省作家,他们是三峡文学比较稳定的创作队伍,可归入到三峡本土文学范畴.新时期以来,三峡本土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三峡地域特色的三峡诗歌群落、三峡小说家群落和三峡散文、纪实文学家群落,三峡戏剧、影视文学家群落等.这些三峡本土文学创作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峡的沧桑变化,以及三峡人丰富的心灵历史.  相似文献   

6.
三峡区域持续两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历史,并且其战争地方特点鲜明。研究三峡军事史,对我国国防战略转型有着典型的战略意义;研究三峡军事史,利用其天然的军事地理条件和高山激流作战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研究三峡军事史,发扬其民众传统的战斗精神,为当今军事防御战略服务;研究三峡军事史,是构架当今三峡人文工程、让三峡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三峡军事史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三峡旅游的开发、三峡区域精神文明的建设、三峡水电工程人文环境的建没和国防研究。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转型期三峡旅游走势、特点及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规划布局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体系,提出实现从“泛三峡”到“品牌三峡”转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峡伦理文化”是受到三峡区域特定经济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的,以三峡人为主体的,以三峡人伦为基础的,反映三峡人道德生活和价值取向的,以三峡人的道德规范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三峡伦理文化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三峡文化研究的体系性,也在于区域伦理研究的紧迫性,更在于区域文明建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三峡旅游市场开拓的文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旅游市场开拓与化传播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峡旅游发展阶段和三峡旅游市场开拓进行了化传播分析,探求开拓三峡旅游市场的良策,促进三峡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刊首语     
当北方已是皑皑白雪的季节,南方却仍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秋意。在这期间出版的本刊第6期,似乎也和许多轻快流行的刊物的色调构成了某种反差,许多先生都奉献出了他们的沉实之作。首先我们要向大家推荐的是关于“三峡”的两篇文章,熊建立先生的《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的若干认识问题》和任桂园先生的《秦汉盐政与三峡盐业综论》。前者着眼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的思考,其开阔的视野和详实的本土分析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切实的支持;后文则通过对秦汉时期的盐政和三峡盐业的细致梳理,发掘出一些珍贵的史料,对于建构三峡盐业史不无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12.
(中心论点:“三峡情结”是李白思想感情和诗文创作的重要情结之一,它对李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影响。论证:首先着眼于事实,叙述李白自志学之年开始直到暮年,在漫长的生活、创作历程中与三峡结下的不解之缘,尤其是李白三经三峡的独特经历,从而证明其“三峡情结”乃事由天成。接着从宏观上剖析李白三峡情结构成的主要因素,从客观与主体的辩证统一方面阐明:三峡的自然美和三峡民情风俗与文化积淀,形成了李白独特感悟的三峡情结和三峡精神。论证的主体是第三部分,以李白的大量诗文(25)篇分七个方面证明三峡情结对…  相似文献   

13.
刊首语     
随着时光的飞轮把我们带向2001年岁末,本刊2001年第6期也按期与读者见面了,并力争为本刊第17卷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期“移民专题”中《开发性移民基本法律原则研究》不仅着眼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法律现实问题,而且力图从法理的角度提升出移民法律体系的一般规律,或许从这里会升华出超越三峡工程本身的“三峡学”的学术成果。“三峡旅游”既是三峡地区独特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我们学校地处三峡移民库区,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在我们学校的班级中,有的高达40%的留守学生,他们大部分居住在距学校很远的农村,少数居住在学校附近,通过调查,出现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地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三峡大学既定的办学特色之一是“三峡文化及旅游”。2003年8月,学校在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少岚教授主持下,隆重推出《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第1辑共10种,由武汉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现刊发部分专家学者有关此丛书的笔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旅游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得益于我国广袤的国土和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得益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三峡石刻在三峡旅游经济开发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增强三峡景观的内在魅力,提高三峡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三峡旅游的审美情趣,保持三峡旅游的持久活力。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地区古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与长江三峡水相亲相融、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为长江三峡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具体表现为三峡地区古石刻与水相依,水因石刻而幽,凸现出三峡水文化的古老、悠远之品格;石刻与水相融,水因石刻而神,诠释着三峡水文化的神奇、深邃之品格;石刻与水相映,水因石刻而壮,浓缩了三峡水文化的宏博、包容之品格;石刻因水而生,水因石刻而傲,演绎着三峡水文化的沧桑、知性之品格。  相似文献   

18.
三峡成库后,有必要对新三峡和新三峡旅游的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即新三峡应该是大三峡,新三峡旅游应该是大旅游。同时应将市场原则和政府主导原则相结合,以新思路进行投融资,用经营产业的方式来经营三峡。  相似文献   

19.
三峡宜昌地区文化独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著名的“长阳人”化石及数十处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至少在一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在七八千年前,宜昌的先民就繁衍生息于此,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其留下众多的,且十分重要的音乐物质文化遗存,为我们以后研究其音乐性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论武汉服务三峡旅游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三峡旅游热线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阐明了武汉在三峡旅游热线上的功能:优区位功能、交通功能、集聚功能、信息功能、载体功能、科技教育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服务三峡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