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2.
邵蓓蓓 《科技信息》2009,(13):192-192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由于其传达意境和文化差异等不同,常常导致异语诗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等不同程度的流失。翻译补偿手法便是应对翻译损失常采用的方法。本文旨在从翻译补偿理论出发,分析诗歌翻译中在词汇、声音和形式等角度的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3.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4.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6.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形式美,但形美的要求并不等于就要对原诗的形式作亦步亦趋的直译。在传达原诗内容和神韵的基础上,同时达到与原诗形式最佳的近似度,才是上乘之作。由于民族文化和审美观的差异,诗歌翻译时经常需要对形式进行灵活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诗歌的特殊形式,意味着两者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翻译古诗词时,在很多情况下,应发挥创造性——应根据诗歌意境、作者意图,或解释大意,或表达寓意,或转换辞格,或改变搭配词语等等。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当直译原诗意象不能再现原诗意境时,就要进行意象重构。但意象重构不能脱离原文语境,用以重构意象的词语必须与语篇中其它相关意象词语形成语意连贯。  相似文献   

9.
诗歌形式美是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汉诗歌各自具有的独特织体形式为诗歌翻译带来挑战.但诗歌翻译中如果置诗歌形式不顾,忽略"形美"的传递,单纯追求"神似",必将影响读者获得等同于原诗的审美体验,因而本文通过译例分析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尽量追求"形""神"兼备,不可忽略"形美"传递.  相似文献   

10.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体裁,它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内涵和意境,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的对等翻译理论。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翻译角度,认为诗人-译者-译文读者三方不能独立存在,应在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多重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和谐性翻译。  相似文献   

12.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相似联想效应是翻译的精髓.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翻译小说对白、成语典故、还是诗歌,都要考虑形美、意美、音韵美,这样才能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联想效应.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中式菜名英译中翻译存在词不达意、乱译及文化缺失等现象.结合中式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烹饪方法,在英译中运用创造性翻译,既不破坏原文信息和形式,又可以修正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及语序,避免中式菜名的误译乱译.  相似文献   

15.
翻译技巧中,添词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有的译者同意添词,有的不甚赞同.本文从中英文的语法与添词的区别、添词的目的及运用范畴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技巧,目的是让人们对这种技巧更加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6.
张蹊  许嘉琦 《科技信息》2010,(29):216-216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中反映的源语中特定的文化意义,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本文以文化语境角度对《两个比尔》的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7.
杨帆  杨斌  陈于全 《科技信息》2009,(29):I0233-I0234,I0240
《长干行》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颇负盛名的一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首诗歌翻译的分析,来展现庞德对原诗美的再现上的独具匠心.并由此了解作为意象派代表的庞德利用翻译来创作出现代主义意象派新诗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词属于诗歌形式,却与诗歌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文类。正是如此,在中西学界翻译术语中的词与词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文,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推广。基于此,极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即在进行术语词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来体现词的独立性;而在翻译术语词牌时,由于词牌名已不再反映其相配的音乐,译者应根据实际内容自译题目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