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与宗教之间向来紧张的关系最近似乎变得更加对立了。以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和史蒂芬·平科尔(Steven Pinker)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宗教只是迷信的一种残留形式,应该被人们所摒弃;而宗教信徒们则认为:科学是虚无的,不足以使人们理解存在的奇迹。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则站在这两派中间,他试图以自己为例证明科学和宗教是可以调和的。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头人,柯林斯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领导的是一个耗资几十亿美元、旨在理解人类本质并且攻克遗传疾病的重大科研项目。然而在他的畅销书《上帝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God)中,柯林斯则着重描写了自己如何在1978年接受了基督教,并从此以后成为虔诚教徒的故事。“圣经中的上帝也就是基因组的上帝,”他写道。“他能在教堂里同时也能在实验室接受人们的膜拜。”以下是柯林斯与科学作家约翰·霍根(John Horgan,其代表作为《科学的终结》)关于信仰的一番对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友谊     
无论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经常发现两种动物之间有“共生”、“共楼”现象,也就是它们彼此依赖生存.按人类来讲,也就是存在着“友谊”。这种“友谊”观象也带给我们人类以感悟.动物都如此,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建立和谐社会,彼此多关心和爱护呢?  相似文献   

3.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3):44-45
<正>推荐书目:《看不见的水》推荐理由:这本书以“水滴精灵”的视角,介绍了“虚拟水”“水足迹”“虚拟水战略”等前沿科学知识,带我们进入“看不见的水”的世界,引导我们深入了解“看不见的水”,让我们形成科学的节水理念,采取科学的节水行动,让地球上的水资源得到应有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专家荐书     
《“可怕的科学”丛书》在以往的荐书中,我们通常只是推荐某本优秀的科普著作。但这次,我们推荐的却是一整套丛书。这就是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近来出版的“可怕的科学”丛书。其实,说是一整套丛书,也不完全确切,因为到目前为止,这套丛书也只出版了其中“经典科学”系列的20种, 丛书的“另类新知”系列、“自然探秘”系列、“经典数学”系列和“体验课堂”系列中的另外40种,正在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5.
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宪章》面对城市泛滥成灾的“混凝土森林”,当代建筑师们试图另辟蹊径,重新赋予冷冰冰的建筑以生机。生态建筑是新世纪最有前途、最具殊力的建筑形式之一、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等科学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于生气的环境,而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来实现向自然索…  相似文献   

6.
近一段时间.国际科学共同体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纪念“人类抗癌之战40年”,全球最知名的两本科学刊物——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在3月底4月初先后刊登与癌症有关的专题报道,《自然》的专题重在讲癌症的预防,《科学》则比较全面,除了刊发社论,  相似文献   

7.
据悉,美国将制造一种可以直接将声音发射进人类大脑的微波束枪。它利用的是一种微波声效,这种效果足够“响”,能使人群产生不舒服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因为声音不能通过耳膜进入大脑,所以标准声音安全限制不再适用。研究人员称:“这种令人厌恶的效果将音量与令人反感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你无法阻止它对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感悟大自然”征文第一辑如期而至。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两种极致:面对动物,人类的尴尬和面对自然,人类激情的挥洒。在此,我们用期待着你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让你对大自然的感悟流淌在你的笔端,铺展在我们的纸页上。  相似文献   

9.
永生的美     
于是一位诗人说:“请给我们谈美。”冤抑的、受伤的人说:“美是仁爱的、柔和的,如同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幸福中半含着羞涩,在我们中间行走。”热情的人说:“不,美是一种全能的可畏的东西。暴风般,撼摇了上天下地。”疲乏的、忧苦的人说:“美是温柔的微语,在我们心灵中说话。她的声音传达到我们的寂静中,如同微晕的光,在阴影的恐惧中颤动。”烦躁的人却说:“我们听见她在万山中呼号,与她的呼声俱来的,有兽蹄之声、振翼之音,与狮子之吼。”夜里守城的人说:“美要与晨光从东方一同升起。”在日中的时候,工人和旅客说:“我们曾…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色彩     
色彩所具有令人惊讶的特性之一是有“重量”。不妨做一下这样的试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个盒子中,再将其中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个用红纸包封,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用红纸包封的盒子要重一些。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观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试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的“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色彩学还告坼我们,颜色不仅具有“重量”,而且还有“味道”。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颜色,而且还能用其他感官分辨它们…  相似文献   

11.
科学探索的动力来自人们对自然界难以抑制的好奇心。头顶上的浩瀚星空,使托勒密和哥白尼想到了宇宙体系;对教堂里吊钟摆动的关注,使伽利略发现了单摆;对苹果落地的好奇,让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凭着对孵小鸡都感到新奇的好奇心,爱迪生给人类带来了电灯、留声机等数以千计的发明。利用自然的力量造福人类的理想,为我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电话、电视、汽车、计算机,无一不是科技的力量与人类的目标相结合的产物;微软、雅虎、联想、方正的成功,无一不是创新与人们的需要相互激荡的结果。科学并不神秘,更没有什么决定科学力量的“魔法石”,科学的本质在于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理想驱使下的探索和创新。自然喜欢保守她的奥秘,往往不直接回应我们的追问,但只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每个人都能像科学大师和执著的企业家一样——用永无止境的探索创新来开创人类的文明。少年们,快快打开这套丛书,用你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纯真理想踏上自己的探索创新之路吧!  相似文献   

12.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6):46-47
<正>推荐书目:《生活中的化学》推荐理由:意大利化学家、科普作家西尔瓦诺·富索以一个普通人的24小时为时间轴,揭示了化学如何构筑我们的生活。从家庭烹饪到工业造纸,从胶片到数码设备,再到人体内部……我们的生活就在化学的发展中得以完善,并绵延向前。  相似文献   

13.
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一方面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变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浅见与短视,诱发了多种环境问题。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认识地理环境,保护地理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类种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表中所列有关环境的“年”、“节”、…  相似文献   

14.
关于思维科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维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一点是劳动,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语).要制造工具就得思维,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从人类一诞生起,就开始思维活动了.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思维活动越来越频繁,思维形式也就越趋复杂,以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现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就是这两类不同思维型的代表.当然这两类不同的思维,都可导致灵感思维的发.灵感思维也可以看成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升华.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根据这些人们习见的现象,提出了研究思维科学的必要性、意义、方法和步骤.文章居高临下,把人类当前的一切(!)社会实践,分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军事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大类,然后从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四个层次予以分类,汇千头万绪、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各种学科于一表,阐明其地位及联系,使人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再从其中找出思维科学的地位,娓娓谈来,确是大手笔!值得细读.本文又是钱学森同志为纪念《自然杂志》创刊五周年举行的科学报告会的书面发言,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始终是我们办好刊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四川雅安要在7月举办“中国雅安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中法两国共同在雅安举行这别看生面的电影周真是再贴切  相似文献   

16.
在你刮胡子的时候,用的可能是金格·吉列发明的安全剃刀的后代;在你复印文件的时候很可能用到了查斯特·卡尔逊的“静电影印术”的改良办法;而说到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拉链,我们就更应该感谢威特卡姆·扎德森在1892年的贡献了。可以想象,如果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这些力求创新的  相似文献   

17.
好书推荐     
《科学24小时》2023,(4):48-49
<正>推荐书目:《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推荐理由:这本书是乔治·伽莫夫的科普代表作品之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开篇由基础数学知识漫谈入手,阐明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讲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四维世界结构,并全面讨论了人类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这是一本现象级的科普著作,被译成10多种语言,畅销70余年,广受大众喜爱。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震惊全球的几例自然灾害金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整整50年了,半个世纪岁月的流逝却无法洗去人类记忆中的血和火,面对数千万在战争中逝去的生灵的残酷“人灾”,我们也不该忘记此阶段发生的自然巨灾对人类生存的威协.天灾人祸加剧着人类的悲歌:@地震...  相似文献   

19.
《知识就是力量》2014,(4):84-87
第34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3月27日至3月30日在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举行。大赛以“感悟与分享——我的科学梦”为主题,通过封闭答辩与评审、公开展示与交流、科普报告会、中外师生论坛、专项奖颁奖典礼、“科学·梦的N次方”优秀科技成果展示及开闭幕式等环节,使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在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通过创新大赛这个舞台,与更多的同龄人分享追逐科学梦的成功与快乐!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点染的,它们不仅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带给我们很多科学意义上的启迪和帮助。色彩有“味道”和“重量”色彩所具有的令人惊讶的特性之一是:它有“重量”。如果你不信,不妨做一下这样的试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只盒子,再将一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只用红纸包封,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用红纸包封的盒子要重一些。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试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的“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