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事”、“物”之理,将儒家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事理”之上。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邓一个新高度,作出了更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运用历史的具体方法,从一切历史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出发考察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体现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是“历史合力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合理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合力论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即“促正”、“纠反”,构建和谐社会,并构建由四大合力机制组成的合力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7.
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关于心的论述都很丰富。孟子荀子有关心论的论述有心的内涵、心是否为标准、养心的途径与目的、心论产生的背景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表现。这种比较既可以帮助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也可以观照数千年来儒家心论的分派源头和肇始状况。  相似文献   

8.
儒家对传播功能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儒家认为向民众的教化传播对赢得民心、稳定政权有重要作用,同时认为传播的作用具有双面效应,统治阶级应慎重对待传播的影响,并要做好传播的“守门人”。面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新闻媒介有必要自觉发挥“古为今用”的传统,重新审视儒家传播功能论的当代价值定位,取精华、弃糟粕,在不断扬弃中塑造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功能论。  相似文献   

9.
《论十大关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概括总结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想,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从《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哲学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思想、科技文化建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贡献,探讨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了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创新动力论深刻揭示了“结合”的动力机制,实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先进生产力论科学概括了“结合”的核心内容,实现了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人的全面发展论充分体现了“结合”的价值目标,实现了唯物史观历史价值论的重大创新。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相似文献   

12.
从思想渊源上来看,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理论源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它们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中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民本”思想,认为被统治的庶人是立国兴邦的关键所在。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有了崭新的内涵,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具有崭新内涵的民本思想的具体化,借鉴老庄“民本”思想,要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做到重视民意,体察民心向背,必须做到立党为公,执党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做到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走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人的全面认识基础之上。他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将人的社会性中的道德特征规定为人的本质,道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是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主要阐述中民之性的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成就理想人格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与民生理念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民生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发展民生的根本途径、制度保障和民生目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找到了发展民生的动力源泉;党的建设理论指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力量;"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蕴含了为中华民族谋永福的博大民生情怀.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必须从邓小平理论中汲取思想养料,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孔颜之乐”与“曾点之乐”所呈显的儒家“乐”的境界,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两者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儒家理想境界追求心灵的安顿过程中,它们代表的是先秦儒家“乐”的境界的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自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就形成的阶级斗争史观,其科学性和价值是不能简单否定的,但其适用性只能严格地局限于革命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这样理解的片面性就暴露出来了,它遮蔽了马克思主义中揭示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更为重要的内容,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失去了应有的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概念体系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概念体系:“三个代表”整合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科学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三个代表”概念形式的展开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的规定性所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化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半个原子”的矛盾,它的形成与解决构成了近代化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透过近代化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道尔顿原子论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成就,但是它存在着一个自身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即道尔顿把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道尔顿原子论之理论自身这一矛盾的外化,导致产生了“半个原子”的矛盾。为了解决“半个原子”的矛盾,阿佛加德罗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推论,引入了分子概念,提出了分子假说,初步解决了“半个原子”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坎尼扎罗完成了科学的“原子-分子”理论体系,最终完善地解决了“半个原子”的矛盾。这个过程再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内因论”和“外因论”的思想,依次具体体现为科学理论的曲折发展律、内在矛盾动力律和内在矛盾外化律。客观地考证分析“半个原子”矛盾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并全面地总结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对于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原子-分子”理论,对于全面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于在中学化学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柏子》作为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充分地体现了他笔下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本文试图对其下层人民进行关照,来探讨一种没有道德枷锁的人性哲学。这种人性哲学以“人性”统摄一切,“人性”被视为最高的准则。《柏子》中具有特异“生命形式”的个体在卸下传统道德枷锁后,活得本真而有人性,成为一群自由自在的精灵。在当今社会,它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构理想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