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遗民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因其作为历史背景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同而遗民面貌各有所异。遗民诗人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心理追求。元遗民诗人不同于宋、明遗民诗人,其人生选择具有独立自主性,生活方式具有个体自适应性,人生追求呈现丰富多元性,以其深广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构成了元遗民诗人的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遗民,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明遗民,而相比之下,清遗民显得过于平淡.清遗民在民初上海租界中的聚集空间可以视为一种福柯所谓的异质空间.遗民圈是存在于租界和民国两个主流社会中的反空间,遗民们在上海租界中建构的地理空间和心理认知空间,如镜像般反映出作为生产对抗话语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吴嘉纪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泰州东淘遗民诗群,是泰州遗民诗群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团体,在清初诗坛和泰州地城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自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正式命名后,至今学术界未见对该遗民诗群的任何具体论述。该诗群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清初特定时代语境中,遗民曲家们为了传达其复杂而幽微的文化心态,往往在戏曲创作中采用虚拟"故国"意象、寓言和女性关照等书写策略。"故国"意象是政治伦理在清初遗民曲家心中的自觉内化,寓言旨在张扬他们作为遗民的个性价值,而女性关照则凸显他们"赏才"和"伤才"相交织的复杂、矛盾心态。这是清初特定时代思潮在遗民戏曲中的多层面折射,从而使其戏曲创作展现出不同于元明戏曲的独特文学风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学者,甲申之变后漫长的遗民生涯使他对《庄子》有了独特的体悟。以庄继易独特视角、游以待时的处事方式、以儒解庄的阐释角度,使钱澄之对庄子的解读显露出明显的遗民意识。虽然钱澄之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庄子》,但其独具特色的庄学观在庄学研究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坛人物、国学大师.他在伦理学领域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伦理学显现出新旧伦理学过渡转型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南宋遗民词人蒋捷历来以“品谊高”著称,因其心念故国拒不出仕而沦为社会最底层的流浪者。品读他的词作可以发现在众多凄苦的遗民作品中,蒋捷词在郁结中能转向透达,显示出精神上的独特亮彩。  相似文献   

9.
在宋末诗坛上,萧立之的诗歌被誉为"南渡以后之高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造诣.他以血泪凝成悲歌,昭示出遗民诗人在朝代更替与现实窘境下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同时,又以独特的审美观照,深刻的情感内蕴,简劲峭拔的艺术风格,力矫卑弱琐屑的诗风,为宋代诗歌留下了一抹璀璨的余晖.  相似文献   

10.
无锡惠山“竹炉题咏”自明初发轫,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这些题咏充分反映了江南文教兴盛、文人热衷结社雅集的特征。若将其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同时充分考虑士人心态、地方文化等要素,“竹炉题咏”亦具有反映参与者内心世界的作用,具有丰富的意蕴。秦夔访求竹炉一事具有梁溪秦氏家族介入地方艺文风雅的滥觞意义,顾贞观仿制竹炉凸显了明清易代之际遗民家族的挣扎和努力,乾隆帝南巡有关题咏则主要体现了维护清廷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私人藏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张钧衡是清末民初重要徽州籍藏书家。他不惜重金收购善本、古本和孤本。其藏书楼名为“适园”藏书楼。珍贵的适园藏书版本,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浅绛彩是流行于清末民初的新型釉上彩绘类型,山水是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题材之一。浅绛彩山水瓷画产生于清末同光时期,至民国初期为繁荣时期,其后迅速步入衰退期。浅绛彩山水瓷画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鲜明的个性精神、引入西方油画技法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清代八旗制度经济基础的旗地制度进入清代中叶以后开始走向崩溃。首先是一般旗地通过旗民交产等形式向私有土地转化;其次是皇庄和贵族王庄等被丁佃盗卖,直至清末民初被全部丈放。旗地制度的瓦解直接催生东北新兴地主经济的崛起,并为东北地区近代农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清代至民国时期,文山境内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农民为求生存,在农业之外仍需从事某种手工副业。手工业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单位,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发展缓慢。文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虽在明代就有开采,但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是人力开采,开采手段落后、原始,产量小,未能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晚清全面废书院、兴学堂后,新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民国初期渐露端倪,引起国人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当时动荡的学术教育环境中应时而生,断断续续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并在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清末民国初邵阳蒙学教材《君莫笑》进行初步探讨,主要讨论了其书名由来、体例、内容及特色。《君莫笑》既借鉴前人写作体例,又有自身的特点,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清初礼学的复兴运动中,张尔岐所著《仪礼郑注句读》在对《仪礼》的整体把握乃至局部礼仪的研究、治礼方法的探索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到认知和特色,创见良多。将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置身于清初礼经诠释史的背景下进行观照,发掘万氏礼经研习的学术取向、注释体例和诠释特色,以及礼经诠释的校勘、辨伪情况,不仅有助于认知张尔岐礼经学的实际价值和贡献,更有助于重构与还原清代礼学研究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