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German和Munir提出的烧结动力学,对文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α-FeOOH分解成a-Fe2O3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产生的孔洞通过颗粒内部的晶核表面扩散的烧结机制逐渐消失。对于包敷SiO2的样品,相应的烧结活化能增加。当焙烧温度太高,会出现颗粒之间彼此烧结,并且未包敷的样品更易烧结。  相似文献   

2.
应用穆斯堡尔谱考察了焙烧温度对成型氧化铁脱硫剂相态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焙烧温度有利于α-Fe2O3的形成,但焙烧温度过高则会使α-Fe2O3转变成Fe3O4并引起部分成分烧结而导致脱硫剂活性的下降原脱硫剂中的Fe2O3在焙烧过程中转化成α-Fe2O3和Fe3O4.再生处理后脱硫剂的化学组成基本上可恢复至起始状态.  相似文献   

3.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掺有一定量锑离子的α-Fe2O3,超微粉料.TG-DTA、XRD及SEM等分析表明,掺锑量(Sb/Fe原子比)小于0.2时,材料仍保持α-Fe2O3的晶体结构,但其晶化温度随Sb含量的增加向高温区移动;在低温段纯α-Fe2O3的晶粒生长活化能(Q=10.3kJ/mol)远小于Sb/Fe=0.1(Q=35.3kJ/mol)粉料的活化能;Sb5+取代α-Fe2O3晶粒中Fe3+格位与在450℃下长期工作粉料颗粒不易长大,是造成掺锑α-Fe2O3元件电阻降低一个多数量级及气敏性能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讨论含K2O的α-Fe2O3材料中,添加丝光沸石对材料湿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丝光沸石,抑制了α-Fe2O3晶粒生长;材料中孔大小和分布得到改善,消除了样品在烧结过程中生成的使材料不稳定的β-K2O和KFe11O17相.因而氧化铁-丝光沸石-氧化钾系陶瓷具有优良的湿敏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指出熔融Fe-Co催化剂对费-托合成反应具有活性高、反应温度低,产物中CO2含量较少的特点。加入的金属Co熔融后与Fe生成固溶体,经H、N还原活化后,Co原子均匀地分布在α-Fe晶格中,并使α-Fe晶胞参数变大。Fe-Co催化剂还原后反应过程中α-Fe相较多。Fe相较少,促使-托反应活性提高,抑制了变换反应,减少产物中的C0含量。  相似文献   

6.
纺锤型γ-FeOOH的合成及其热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气氧化FeSO4与Na2CO3作用生成的Fe(CO3)x(OH)2(1-x)悬浮液体系,通过稀土离子Y3+的掺杂合成出均匀纺锤型铁黄γ-FeOOH微晶.由DTA-TG和XRD分析得出γ-FeOOH随温度升高,发生如下相变过程:γ-FeOOH→γ-Fe2O3→α-Fe2O3.本文还对γ-FeOOH的脱水过程机制和以γ-FeOOH为中间体经热处理制备的纺锤形γ-Fe2O3磁性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纺锤形铁黄α—FeOOH微晶合成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纺锤形α-FeOOH微晶合成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复相反应经验动力学方程,考察了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空气流量对Fe(OH)2-FeCO3悬浮液氧化速率的影响,确定了α-FeOOH成核-生长速率方程,证实了晶粒生长阶段存在溶解-氧化的动态平衡,根据活化能大小,推断相界面氧化反应为该相反应的控制步骤,还对α-FeOOH成核生长微观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采用DTA、TG、TEM、XRD、HREM等研究了酸法铁黄脱水过程中相变及孔洞产生的变化机理。发现α-FeOOH在275~310℃完成向α-Fe_2O_3的转变,沿颗粒针形方向形成片状α-Fe_2O_3相与狭长脱水通边交替排列的组织,且随温度升高,狭长通道缩短变粗,至500℃左右时,则转变成零星分布的圆孔。通过分析α-FeOOH与α-Fe_2O_3的拓扑转变过程,认为交替组织是α-FeOOH沿[100]方向收缩至25%的结果。颗粒内部空位浓度梯度的存在是导致空洞形态衍变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α-Fe_2O_3(SO_4~(2-))气敏材料的红外吸收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α-Fe2O3(SO)气敏材料和Fe2O3试剂和在不同烧成温度和工作温度下的红外吸收性质,结果表明SO改变了α-Fe2O3的结构状态,使a-Fe2O3产生氧吸附功能,从而获得气敏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纺锤形α-FeOOH微晶合成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复相反应经验动力学方程,考察了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空气流量对Fe(OH)2-PeCO3悬浮液氧化速率的影响,确定了α-FeOOH成核-生长速率方程,证实了晶粒生长阶段存在溶解-氧化的动态平衡,根据活化能大小,推断相界面氧化反应为该复相反应的控制步骤,还对α-FeOOH成核生长微观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形α—Fe磁粉表面氧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针形铁黄(α-FeOOH)还原制备得到针形α-Fe金属磁粉,然后将其浸入甲苯中,慢速空气氧化制得样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表面形貌,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其组成与结构.提出α-Fe粒子表面双层缺陷氧化膜(内层Fe3O4,外层γ-Fe2O3)的模型,用热处理的方法证实了它的存在,并得出有序氧化物结构可改善α-Fe磁粉稳定性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α-Fe_2O_3纳米材料,平均粒径在10nm左右。并研究了α-Fe_2O_3的电学性能和气敏效应,发现掺杂降低了表面氧吸附-解吸活化能,提高了对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据此推断α-Fe_2O_3气敏效应为表面控制型,并对其气敏机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α-Fe2O3纳米材料,平均粒径在10nm左右,并研究了α-Fe2O3的电学性能和气敏效应,发现掺杂降低了表面氧吸附-解吸活化能,提高了对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据此推断α-Fe2O3气敏效应为表面控制型,并对其气敏机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Fe基-Al_2O_3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工业还原铁粉、Al2O3颗粒、炭粉及某种适量粘结剂,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在高温下进行烧结,制备了Al2O3颗粒增强Fe基复合材料。用STEM,TEM及SEM对界面结合机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在Al2O3颗粒与Fe基界面生成了中间相,使Al2O3与铁基有良好的结合强度,所制备的Fe基-Al2O3复合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已超过相同含碳量的碳钢材料  相似文献   

15.
以聚合物核孔膜为模板,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成功制备出α-Fe纳米线阵列组装膜,通过室温穆斯堡尔谱测量研究α-Fe纳米线阵列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样品中存在明显的超顺磁颗粒,显示了孔径对α-Fe生长形态有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均匀纺锤形α—FeOOH微晶制备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Na2CO3作为沉淀剂,在FeSO4溶液中形成Fe(OH)2-FeCO3沉淀,通入空气氧化制备了均匀纺锤形α-FeOOH微晶。研究了碱比、通气量、温度、浓度、搅拌转速以及加料方式等对制备过程以及纺缍形铁黄形态的影响规律,并制备出粒度为0.2μm,轴比为3~4,均匀、无枝杈的纺锤形α-FeOOH粒子。实验验证了该过程为传质控制。  相似文献   

17.
掺杂金属离子对α—FeOOH的形态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EM、HREM、DTA和XRD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掺杂Ni^2+、Cr^3+、La^3+和Ce^3+四种金属阳离子对α-FeOOH粒子形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掺杂Ni^2+和Cr^3+可明显提高α-FeOOH粒子的轴比,而掺杂La^3+和Ce^3+则不能;Ni^2+、La^3+和Ce^3+亦可抑制α-FeOOH枝叉的形成。研制发现,杂质离子改变了铁黄表面和本体结构,且提高铁黄粒子轴比  相似文献   

18.
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热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了富Nd的NdxFe93-xB7(x=16~28)烧结磁体的热处理。磁体经低于650℃的热处理后,矫顽力显著提高,同时主相晶间出现NdFe2Ox相,热处理后矫顽力的增加由反向畴形核场的提高和NdFe2Ox相对反向畴壁钉扎场的增大共同贡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烧结温度和时间对Fe-3.1Mn-1.2Si-0.4C烧结刚性能与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烧结温度和延长烧结时间都能改善Fe-3.1Mn-1.2Si-0.4C烧结钢的机械性能;并使烧结试样由膨胀逐渐向收缩过渡,Fe-3.1Mn-1.2Si-0.4C烧结网在1100℃以上烧结时,由于有液相的出现,合金化过程可以被大大地提高,在烧结过程中,只有那些较小的硅锰母合金颗粒才能全部熔化,而那些尺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粒状γFe2O3微粉。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颗粒的形貌;X射线衍射确定了样品的相组成和颗粒的平均粒度;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利用趋近饱和定律求出粒状γFe2O3微粉在不同温度下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KE。样品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大于γFe2O3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通过测量磁粘滞系数和不可逆磁化率,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涨落场Hf和激活体积Vf,推导了Hf和Vf的理论表达式,理论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粒状γFe2O3微粉的反磁化机制为均匀反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