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芫菁是一类重要药用昆虫,本文对新疆41种芫菁的形态,生物学和分布进行了简要记录,并编制了属、种检索表,供新疆芫菁分类鉴定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 是我国的特有种,其触角雌雄差异很大,表现在感器类型和数量分布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差异,揭示其规律对于了解该昆虫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中华豆芫菁触角感器由6类11种组成,其中毛形4种、锥形2种、耳形2种、腔锥形1种、Bhm氏鬃毛形1种、芽孢形1种,此外还有大量表皮孔存在.这些感器在触角各节的类型分布不同,数量也有差异,常常表现为雄性多于雌性;根据触角感器组成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初步推断了它们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记述采自广西九万大山地区佛蝗属一新种,即九万山佛蝗Phlaeoba jiuwanshanensissp.nov.该新种近似于暗色佛蝗Phlaeoba tenebrosaWalker,主要区别为:(1)雄性触角超过前胸背板后缘;(2)前胸背板侧隆线明显;(3)背板背面具明显的不规则的纵纹和大刻点;(4)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近方形;(5)前翅超过后足股节顶端.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蓝绿齿角芫菁Cerocoma schreberi Fabricius成虫两性触角形状差异极大,性二型特征十分显著,即♀性触角典型棒状,♂性触角为不规则状.应用电子扫描电镜对♀、♂性触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该虫触角表面共分布4类11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5种、锥形感器3种、指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TS2)、锥形感器(BS3)和指形感器(DS1)为♀、♂性共有的感器类型,其感器的数量分布以毛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最多.♀、性触角的感器类型、感器数量和感器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整理隐翅虫标本时,发现波缘隐翅虫亚属(Subgenus Coprophilus Ga-nglb.1895)一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南充师院生物系。中华波隐翅虫 Coprophilus(Coprophilus)(hinensis 新种体长3.9—5毫米。体前部黑色,鞘翅近后缘和外缘黄色带红,腹部暗褐色,触角、足、下颚须、下唇须黄褐色。头部比前胸窄,稍长,基部不狭缩成颈,颅顶有明显而稀疏的刻点。触角瘤内侧  相似文献   

6.
【目的】尖长蝽科(Oxycarenidae)昆虫隶属于异翅亚目长蝽总科(Lygaeoidea),多取食植物的种子,是重点关注的农林业害虫。本研究记载一采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中国新记录种——古北暗翅长蝽,藉此进一步修订国内的尖长蝽科类群,补充尖长蝽科分类学研究资料。【方法】用蔡司(Zeiss Discovery V20)体视解剖镜对已采集的尖长蝽科类群昆虫标本的整体和局部结构进行观察比较,之后对雄虫生殖器进行解剖,并使用体视解剖镜连接拍照系统,分别聚焦拍摄虫体不同平面的照片并进行叠加,以获得虫体各部分均较为清晰的图片。同时使用徕卡M205FA体视解剖镜和相机,以及配套软件(版本4.5.0)进行雄虫生殖器官的叠加拍照和测量信息获取。【结果】研究发现采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种类与国内已记录种类不符。该种长翅型,整体呈三角形,从头顶至腹末端逐渐加宽,体背面有光泽。体长3.85~4.15 mm,体宽1.70~1.80 mm。头较尖,长略等于宽。小颊短小。触角第Ⅰ节不伸过中叶端部,触角瘤由背面可见。喙伸达中足基节前缘。触角和喙黑褐色。复眼远离前胸背板前缘。头部、前胸背板前叶黑褐色,前胸背板后叶深褐色,后缘土黄色。头部、前胸背板和小盾片具浓密刻点。前翅整体色暗,宽大,革片端缘内凹。革片上翅脉与底色同色、稍隆凸。爪片具3列清晰的刻点。膜片长度超过腹部末端,黑褐色,基部与革片相接处具一淡褐色条带,膜片外侧两条纵脉二分叉。臭腺黄白色、发达、伸出。前足股节端部无刺或具一小刺。各足股节、第Ⅲ跗节黑褐色;转节、胫节和第Ⅰ、Ⅱ跗节黄褐色;爪黑色。腹部周缘黑褐色,中部红褐色。生殖节开口后缘和杯状骨片愈合;杯状骨片端缘具深缺刻。抱握器外突大且圆,内突极小且尖,抱握器基部叶片弯曲成直角。【结论】经鉴定证实,该虫为尖长蝽科的中国新记录属——暗翅长蝽属(Philomyrmex Sahlberg, 1848)以及新记录种古北暗翅长蝽(Philomyrmex insignis Sahlberg, 1848)。  相似文献   

7.
猎蝽科(Reduviidae)是半翅目异翅亚目的一个大科,体中型至大型,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科昆虫头顶常具横沟,大多具两单眼,触角4节,有时第3、4两节再分节,喙粗壮,3节,很少4节;前胸腹板常有多数横纹的腹沟,喙与其摩擦可发声;前胸背板分前  相似文献   

8.
记述西藏齿琵甲属Itagonia Reitter1新种:长角齿琵甲Itagonia longicornis sp.nov..模式标本采于西藏江达(31.53°N,98.19°E,3650m),保存于河北大 学博物馆.新种与双毛齿琵甲Itagonia bisetosa Medvedev,1998相似,区别于后者的主要特征为:体大型,长12.1 mm;触角向后明显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前缘近直;前足胫节内端距稍大于外端距.  相似文献   

9.
报道中国大蕈甲科Erotylidae 1新纪录属及1新种:五斑大蕈甲Eurtriplax quinquepustulatussp.nov..新种与其近缘种突角大蕈甲E.tuberculifronsLewis,1887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触角第2节桔红色;前胸背板后缘的斑双峰状;前胸背板刻点比头部的稀.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中国蜉蝣目四节蜉科(Baetidae)-新记录属,扁四节蜉属(Platybaetis).该属主要分布于尼泊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扁四节蜉属稚虫的主要特征为身体扁平.头近四边形,头长稍短于头宽.触角粗短.上唇很小,上唇宽约为长的两倍;下唇的中唇舌端部具有2根棒状的粗鬃.前胸背板后侧角圆形,背板宽度与头宽相当.后翅芽退化或缺如.中尾丝短,只有1-7节.本文还详细描述了毕氏扁四节蜉(Platybaetis bishopi Muller-Liebenau)稚虫的形态特征.该种原分布于马来西亚,现于我国香港和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采获.  相似文献   

11.
系统报道湖南省蚱总科名录并3新种,即壶瓶山玛蚱Mazarredia hupingshanensis sp.nov.、湖南玛蚱Mazarredia hunanensis sp.nov.及壶瓶山无翅蚱Aalatettix hupingshanensis sp.nov.壶瓶山玛蚱近似于凸背玛蚱M.convexa Deng,zhengWei,2007,主要区別为:1)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部分的宽度与触角基节等宽;2)侧面观背板上缘微波状;3)后突到达后足股节顶端;4)中足股节下缘平直;5)后足股节下侧外面非黑色;6)后足胫节褐色.湖南玛蚱近似于平背玛蚱M.platynota Zheng et Ou,2010,主要区別为:1)侧面观头顶与颜面隆起形成钝圆形;2)侧面观颜面隆起在侧单眼前略凹陷;3)侧单眼位于复眼前缘的中部;4)侧面观背板上缘在肩部前略波状,在肩部后平直;5)中足股节宽小于前翅宽;6)后足股节下侧外面非黑色;7)后足胫节褐色.壶瓶山无翅蚱蚱近似于乐山无翅蚱Aalatettix leshanensis Zheng,Caochen,2011及苍山无翅蚱A.cangshanensis Zheng,LinZhang,2013,其区别于两者为:1)侧面观头顶与颜面隆起形成圆形;2)侧面观前胸背板上缘近平直;3)后突到达后足股节膝部.该新种又区别于苍山无翅蚱为:1)头顶突出于复眼之前;2)中足股节下缘波状.该新种又区别于乐山无翅蚱为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部分的宽度略大于触角基节宽.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在中国分布的蟾蚱属Hyboella7种,其中有二个新种,即缺翅蟾蚱Hyboella aelytra sp.nov。及贵州蟾蚱Hyboella guizhouensis sp.nov.,并具有分种检索表及各个种的分布。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缺翅蟾蚱Hyboella aelytrasp.nov.近似于亨氏蟾蚱Hyboella heihrichi,其区别于后者为:(1)头顶宽为一眼宽的1.5倍;(2)前胸背板后突顶尖;(3)肩部之间具有一对短纵隆线;(4)缺前翅,具退化的后翅。贵州蟾蚱Hyboella guizhouensis sp.nov.近似于广西蟾蚱Hyboella guangxiensis,其区别于后者为:(1)头顶与一眼等宽;(2)前胸背板较光滑;(3)前胸背板中隆线全长宽整;(4)侧面观背板上缘平直,仅在肩部前略隆起;(5)沟前区侧隆线平行;(6)前、中足股节下缘平直;(7)后足跗节第1节为第3节长的2倍,第1跗节下之第3垫大于第1、2垫。  相似文献   

13.
新疆蝗虫——新属新种(蝗总科:槌角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自新疆的拟槌角蝗 Gomphoceroides 新属及新疆拟槌角蝗Gomphoceroides xingangensis 新种.该新属近似于 Gomphocerippus Rob.和Gomphocerus Thunberg.其区别于两者为前胸背板后横沟雄性在背板中部穿过,雌性在中后部穿过;前翅前缘基部在雌性明显扩大,雄性不明显;缘前脉域端部明显超过前翅中部.其区别于前者为前翅前、后肘脉接近、合并;中脉域宽为肘脉域5~6倍.而区别于后者为雄性前足胫节不膨大.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梅花山散白蚁属二新种(等翅目:鼻白蚁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山林区位于福建省西部,白蚁种类丰富。现整理出散白蚁属二新种,描述于下。模式标本存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大型散白蚁Reticulitermes(Planifrontotermes) largus,新种兵蚁(图1,A—F):体大型。头部淡黄色,上颚棕褐色,颚基黄褐色,触角堤脊赤褐色,触角、前胸背板周缘赤黄色,胸、腹背板和足淡白色。头部有稀疏的直立刚毛,前胸背板周缘、中胸、后胸和腹部背板后缘有较多直立刚毛。  相似文献   

15.
昆虫学报 1987;30(1):97—99 本文据1983年我们在四川卧龙、峨眉山等地采到的标本,经鉴定记述一新种:细点毛角隐翅虫Trichophya tenuis. 体长2.5mm,头部、前胸、及腹部黑色;鞘翅黑褐色;触角、下颚、下唇、足黄褐色;眼红褐色,整个体表略有光泽。本种甚似T.rudis Camerom,但头部与前胸上的刻点很细,较稀,不粗糙,与后者明显不同,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还记述一新纪录:粗点毛角隐翅虫Trichophya rudis Camerom 1926,标本1♀,四川卧龙,6♀♀四川峨眉山,模式标本也保存在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追寄蝇族种类新纪录(双翅目,寄蝇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告了双翅目追寄蝇族一中国新纪录属:梳寄蝇属Ctenophorinia Mesnil(成虫的复眼被密而长的黄毛,下2/3颜脊具钝长、直立,有一定间隔的鬃;触角芒第二节长是宽的2到5倍;雌体中足基节具一列强大的刺;翅R4+5脉基部仅背面具小鬃毛;腹部第一、二合背板中央凹陷达后缘;第三、四背板无中心鬃),二中国新记录种,克氏梳蚤寄蝇C.christianae Ziegler et Shima,黄额梳蚤寄蝇C.frontalis Ziegler et Shima。首次描述高氏毒蛾寄蝇Parasetigena takaoi(Mesnil)的雌性(分布:辽宁本溪)和强壮追寄蝇Exorista fortis Chao的雄性(分布:浙江天目山和广东大东山),并绘制了其外生殖器图;研究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7.
半翅目(HemiPtera)基革端膜半翅目,前胸发达盾片霉,刺吸口器分节味, 水法取食动植物。同翅目(HomoPtera)前翅同质同翅目,味出头下近前足; 叶蝉飞虱呀和阶,常害农林与果蔬。曰恩︾赢哪廿蔷蟀搀 缺翅目、(Z心raPtera) 触角九节缺翅目, 一节尾须二节附; 无翅有翅常脱落, 隐居高温高湿处。 啮虫目 (PSocoPtera) 书虱树虱啮虫目, 前胸如颈唇基突, 前翅具痣脉波状, ,附节三两尾须无。 食毛目(加玩场叩加部) 下口吸.舟食毛目, 触角孩小节三五, 前两单独全无翅, .与虱寄生禽兽肤。 虱目 (A.nc秘ura) 前口刺吸为虱目, 附爪各一攀缘足; 胸部愈合亦…  相似文献   

18.
米蛛姬蜂属~(##)Millironia Baltazar,1964,隶长尾姬蜂亚科 Ephialtinae,嗜蛛姬蜂族 Polysphinctini。属的特征是:复眼裸;唇基与颜面之间有沟分开;单眼很大,几乎触及复眼;后头脊强;上颊平。前胸背板无前沟缘脊;中胸盾片光滑,中叶前方无垂直的脊;胸腹侧脊远离中胸侧板前缘。无小翅室;无后盘脉。腹部第1节背板中央有浅纵凹;第2节背板有斜沟围成的隆起中区;第3、4节背板中央有一对近圆形的大瘤;产卵管鞘长为腹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宽翅缨小蜂属Pseudanapnhes一新种,这是本属种类在我国分布的首次纪录。它与模式种P. hirtus的区别在于:触角第五索节最短,基棒节没有条形感觉器;产卵管较长以及第二腹节背板较小等等。为庆贺业师赵修复教授八旬华诞暨从事植保和昆虫学教学科研60周年,特以赵氏宽翅缨小蜂命名。模式标本保存在福建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昆虫学报1988;31(3):306~308 弧胸隐翅虫属Cyrtothorax Kraatz 1858已知21种,仅分布新热带区及东洋区。本文作者记述东洋区与旧北区分界(四川卧龙)一新种:蓝鞠弧隐翅虫Cyrto thorax cyanipennis体窄长,头黑色,前胸红褐色,鞘翅蓝黑色,口器、足黄褐色,体表具光泽。头宽圆,较前胸窄,眼很大,突出,后颊极短,触角棒状,各环节生长毛,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近半圆,鞘翅比前胸宽,略呈方形,侧缘较直,后角圆,腹部延长,两侧几平行,向腹末渐尖。雄性外外生殖器中等骨化,本种与我国台湾种C.rufomaculaus Shibata 1979十分相似,但鞘翅无“H”形斑,仅具长毛1根;雄性外生殖器中叶及腹突端部明显有别。正模 ,副模4 ,模式标本保存在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