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受力特点及抗震性能,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计算公式,对底部一层框架的四层商店式住宅,计算出在规范规定的最小材料强度下,底层的层间刚度比、等效刚度、墙及框架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分析了约束抗震墙体类型、材料强度、墙体数量对底层有效刚度、层间刚度比、墙体及框架柱所受到的地震作用的影响,确定了关键影响因子.该结果可为工程加固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欢  王小超 《科技信息》2009,(19):254-254
结合地震调查结果,介绍并分析了建筑物震害现象。以典型的结构破坏为例,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就场地选择、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确定、多道抗震防线布置、结构刚度和承载力控制等方面的抗震概念设计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震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灵活运用概念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保证施工质量,房屋建筑才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3.
对两种不同控制律下变刚度半主动控制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律不同对受控结构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比的均值和标准差影响较小.此外,随着振型附加刚度比的增加,地震影响系数比的均值和标准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建立了该类有控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比的定量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变刚度半主动控制结构的实用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美国等国规范有关剪重比的规定,以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最小剪重比提出的背景,对高层结构满足现行规范剪重比要求的结构自振周期进行了分析.根据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分为两种情况,又将每种情况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分为5段,分析了每段的结构自振周期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之间的关系,最后对结果进行合并,得到了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的结构基本周期,根据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便可以判断该结构的剪重比是否能够满足规范剪重比的要求.通过工程实例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首先考察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设置背景,然后考察不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时,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设防烈度7度(0.10g,g为重力加速度)区不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规定的一超高层结构为例,按不同处理方式(不做调整、调整承载力、调整刚度)形成3种不同的结构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测试,并对比分析3种不同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处理方法引起的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受非抗震组合和最小配筋率的影响,不做调整的模型与调整承载力的模型相同,其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良好,抗倒塌能力也较强;与不做调整的模型和调整承载力的模型相比,调整刚度模型的抗震性能更好,抗倒塌能力也更强,但调整付出的较大经济代价和对建筑使用功能的干扰与获得的抗震性能改善幅度并不对等。考虑到非抗震组合和最小配筋率的影响,建议合理对待关于7度(0.10g)区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即对于7度(0.10g)区不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规定的建筑结构,允许不调整承载力或刚度,但须通过性能设计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地震震害中的破坏特征,论述了合理确定抗震墙间距、数量及分布和控制层间刚度比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实例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贯彻实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提高建筑抗震设计水平,减轻震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为了切实做好建筑抗震设计工作,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学习《规范》的认识,以求与同行共勉。3郾4郾3条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计算模型有特别要求,计算工作量大,难度提高,而且很难保证其计算结果“准确”,结构安全度难以控制。因此,在设计中(特别是建筑设计)应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尤其是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3郾4郾5条设置防震缝是避免体型复杂、平面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由于变形复杂…  相似文献   

8.
针对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主要特征,在总结异形柱框架结构主要抗震性能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概念设计.结合工程应用实际,通过对结构布置、柱肢长宽比、填充墙竖向刚度控制、柱梁刚度比和配筋形式及间距等方面的的分析,明确初步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原则和要求.通过算例,对影响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参数进行分析,并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别考察在设防和罕遇地震水准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在7度(0.15 g)下的异形柱结构的概念设计,符合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颁布和实施,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与关注.本文主要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在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场地分类、土壤液化公式、地震影响系数等方面作了对比分析,表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提高了我国建筑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有利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国际的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心支撑布置方案对竖向不规则"高鸡腿式"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YJK设计软件建立了三种计算模型:不设支撑(Ⅰ型)、底部设置中心支撑(Ⅱ型)、竖向连续设置中心支撑(Ⅲ型),并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反应谱分析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研究三种结构的动力特性、位移及承载力等参数。结果表明:设置支撑可以明显提高结构抗侧刚度;Ⅰ型和Ⅱ型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下结构均会形成薄弱层,其中Ⅰ型由于底部刚度太弱而形成薄弱层,Ⅱ型则是由于增层部分位移被放大而在其中间部位形成明显的薄弱层,且在罕遇地震时的破坏比Ⅰ型严重;而Ⅲ型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下均不会出现薄弱层,表明Ⅲ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柔性底层结构的主动变刚度/阻尼抗震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柔性底层结构抗震控制的主动变刚度/阻尼装置,建立了安装此装置的柔性底层结构的地震反应方程。算例表明,该装置对柔性底层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此外,还讨论了该装置的刚度和阻尼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报批稿中对避难建筑的抗震要求,对某中学体育馆进行了抗震性能试设计,分析了原建筑按照避难设计要求在侧向刚度及承载力方面的不足,在不断试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加固方案,一种直接在外围增设柱间钢支撑,另一种是采用减震粘滞阻尼器,并对两种方案分别采用SATWE、ETABS和EPDA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承栽力及侧移计算,以及罕遇地震下静力push—over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验证了采用钢支撑或者减震阻尼器均能有效起到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适用于对抗震要求较高的避难建筑。  相似文献   

13.
梅黎 《科技信息》2009,(28):332-333,335
本文阐述并总结了作者新近构思的一种抗震自控结构——双功能带缝填充墙的设计概念,使得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在正常使用和小震作用下能提供足够的刚度,减小结构位移;而在大震作用下连接键首先破坏,填充墙自动转变为通缝墙.结构刚度可显著降低,使地震作用减小,同时能减少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引起的的刚度突变、短柱效应、扭转效应等对框架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双功能带缝填充墙填补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空白,具有极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磊 《甘肃科技》2016,(17):113-115
结合《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综述了国内学者对隔震结构设计中的水平向减震系数、高宽比、隔震层以下结构满足嵌固刚度比的新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表明: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应考虑结构非线性影响;高宽比对结构的隔震效果影响很小;隔震层以下结构嵌固刚度比决定了隔震计算模型;并总结了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新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底层柱顶隔震结构的底层通常为带拉梁框架柱和独立柱两种形式,为了验证这类结构的安全以及提出底层结构选型建议,开展了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底层为带拉梁框架柱和独立柱这两种结构在不同幅值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重点分析其底层结构的地震响应.试验原型为某实际结构中典型的一榀横向框架,制作安装了缩尺的两种柱顶隔震模型和对比的抗震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隔震模型的上部楼层加速度和位移反应减震效果显著;底层加速度反应减震效果较差,而位移的减震效果尤为显著,表明按照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强震下这类底层柱顶隔震结构是安全的.数值分析表明,当底层柱刚度减小至同抗震模型时,强震下独立柱出现较大的弹塑性变形,带拉梁框架柱比独立柱更有效地提高底层层间位移减震效果,建议工程应用中底层结构选取独立柱形式时,应加大其刚度.  相似文献   

16.
李智建  石延明 《科技资讯》2009,(12):103-10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去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7.
康洪涛  王兴洋 《科技信息》2013,(14):383-383
<正>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展开了抗震性能研究,提出一种高适应性的Pushover分析方法.在传统Pushover方法基础上,充分考虑高阶振型和结构刚度蜕变的影响,通过补充设计提升抗震性能分析的适应性.为了有效应对地震中的不确定性,配置了3种载荷.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倒三角载荷、抛物线载荷及分层分布载荷下,可以从位移、角位移方面给出稳定的抗震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何世茂  陈明明 《工程与建设》2023,(3):1030-1032+1040
对基于地震时正常使用的减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从抗震设防目标、设计控制指标、抗震承载力计算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其与现行减震设计规范存在的差异。通过以混凝土框架减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多遇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附加阻尼比、层间位移角、楼面加速度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基于地震时正常使用的减震设计的控制指标是设防地震作用时的层间位移角;减震结构难以满足《导则》对楼面加速度的要求;按《导则》计算的钢筋量比按《抗规》计算的增加1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喜来登环球旅馆于1994年北岭地震中获得的强地震反应观测记录,初步识别了该旅馆结构恢复力的时变特性,分析了结构刚度在地震过程中的时变规律,并对该结构的表现做出初步解释.喜来登旅馆结构体系在立面上并不是均匀布置,于四层处发生较大改变,导致结构刚度发生变化.从初步识别结果上看,一至三层的刚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层,三至九层刚度退化得最快,应该是结构刚度突变所致.该工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喜来登旅馆这类建筑结构实际抗震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