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葹教授拿她的书稿<美哉物理>前来,让我替这书作序.这确使我有点犯难,因为对于理论物理,我的认识颇为肤浅,可以说才刚刚踏上门槛,还没有进门,更谈不上登堂入室;对于美学,亦复如此.之所以还是勉为其难,一则因为本书稿的一些篇章曾在<世界科学>杂志上连载,我忝为该刊主编,似责无旁贷;二则因为我与沈葹教授已相识30多年,素有交往,这次她郑重地邀我为她的书稿作序,更是盛情难却.  相似文献   

2.
“深奥真理”探索中的思想分野──关于爱因斯坦-玻尔论战的管见之一沈葹不少科学界人士都同意一位学者的如下说法:“有一种科学家,每隔100年才出一个两个,如爱因斯坦和玻尔”;我们说这100年的估计可能还嫌短了些。但至少公众都认定:这两位大师是20世纪最卓...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知识就是力量》(以下 简称《知力》)的现任主编曹 嘉晶同志来看我,谈及1996年是《知力》创刊40周年,问我可否写一点自己的感受。虽然我当时未敢应允下来,但这件事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桓着。因为,对于《知力》,确有许多值得我回忆的事情,也有一段至今令我难忘的深情。 我初识《知为》,是从认识王天一同志开始的。记得是在1979年国  相似文献   

4.
正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他对自己2018年年初出版的《人为薪死》(Dying for a Paycheck,哈珀商务出版社)一书抱有雄心壮志。他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关乎工作场所健康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我们正在损害公司绩效和员工福祉,这本书需要成为叫停的号令,因为造成的伤害太大了!"《人为薪死》一书描绘了从健康保险的消失到长时间工作  相似文献   

5.
1998年5月某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以新闻形式向人们提出一项环保研究新难题: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及贵重金属的再利用。 看到这条新闻,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间陋室中的年轻博士导师沈志刚发出了自信的微笑,他深信自己解决这一难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仅仅过了1个多月,国内有关新闻单位就报道了北航沈志刚教授等人开发成功“废旧印刷电路板粉碎回收设备、填补了这一国内领域空白”的新闻,他们研制开发建成的国内外第一条废旧印刷电路板的气流粉碎与回收生产线,引起了众多环保人士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因为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钱冬,这位2010年的启明星、上海交大天文与物理系教授开始为学术圈外人知道,《今日启明星》专栏也因此有幸相约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个称得上牛人的学者,找他找对了!尽管启明星群体中牛人不少,但因为每月只能采访一位的限制,使得很多牛人都错过了。因此找对人,  相似文献   

7.
2011年最大的败笔.就是贸然接下了一部大书。着手编辑,才发现落入了“圈套”,退稿已来不及。我一面骂自己弱智。一面硬着头皮上网查找资料,翻书核对原文.真是苦不堪言。社里有四大糊涂蛋,前三位好汉过五关斩六将.众望所归,座次早已排定。第四位竞争激烈。若自己的这件糗事曝光,无疑自己投了自己一票。“十一黄金周”.我带着厚厚的书稿回家.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四天之内稿件碰都没碰——都是刘杰惹的祸,不,是他的书《纸醉金迷多忧愁》惹的祸。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没有进过理科专科学校的普遍读者,却不乏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曾天真地想,要是能将数、理、化、生、天文、地理等等一切科学都贯通该多好啊。但由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是不可能的。在许多学问面前,在懂得一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而知道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主流趋势,这是可能的。我发觉,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杂志中,《世界科学》满足了我的这一要求,我读《世界科学》连续有10年了。读了《世界科学》以后,觉得它把我引进了一个不平凡的科学世界。因为它是在认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日,我读了何院士的新出《我不信邪》,得益匪浅。对于何院士,我一向是推崇备至的,这不仅因为他是我国反对伪科学的旗帜,而且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作为一位科学家,何院士的贡献主要有层子模型、复合粒子场论,并因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的复合粒子场论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近年来又转入宇宙论的研究,成为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不多的科学家之一。所以,他涉及的领域从粒子之小到宇宙之大,在最大和最小之间寻找和谐与统一。对于何祚庥院士来说,人们崇拜他对科学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在…  相似文献   

10.
陈敬全  朱新轩 《科学》2007,59(2):43-47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西学东渐对于上海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当时的上海还没有特别显眼之处。一方面,它不如澳门、广州等地作为西方传教士由南洋进入中国的门户;另一方面,它又不及北京作为当时的皇都那么显赫。在西方传教士眼里上海是没有位置的。然而,上海徐家汇人徐光启在这次西学东渐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京都任职期间,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泽和编著了《几何原本》、《勾股仪》、《泰西水法》、《测量法议》、《测量异同》、《崇祯历书》等,内容涉及天文、历算、数学、地理和物理学等多种领域,他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晚期中国“引进西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创办已近20周年。20年来,世界科学》终于成熟了。为了不忘广大读者、译者、著者的厚爱,我们决定在1997年举行“我与《世界科学》”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写出“我与《世界科学》”交往中一件不平常的事;受《世界科学》上某篇文章的点拨而在科研中的收获;阅读《世界科学》的感受、心得;《世界科学》是怎样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光彩,写出你的收获。所写内容务求真实,不要虚构。征文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注明“我与《世界科学》”栏目。征文作者请注明你的年龄、职称、职业、职…  相似文献   

12.
编制21世纪的“四库全书”──访中科院院士匡定波教授五月上旬的一天,笔者前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采访匡定波教授。对匡先生的工作我略有所闻,我知道他是信息获取方面的专家,1992年1月他曾为文汇报《今日科学》撰文,提出光电子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上半年,我在上海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读到华师大数学系张奠宙教授撰写的“杨振宁教授谈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一文。这篇以访谈形式发表的文章生动、深入地介绍了杨振宁教授对中国现代物理史上几位重要人物的评述,令人大增识见。张、杨两位教授一问一答,问  相似文献   

14.
爱心与厚望     
我是在80年代中的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世界科学》杂志的,从此,我对它可谓“爱不释手”,订阅《世界科学》已12年,这期间,读《世界科学》已成为我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到月初,我如果看不到新一期的《世界科学》,好像失去什么重要之物那样不自在。记得去年4月份的《胜界科学》被邮递员遗失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试着《世界科学》编辑部去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希望能卖我一本。我很快地就收到了我所要的刊物,并附有编辑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表示,感谢我对《世界科学》的厚爱和支持,免费赠送我这本《世界科学》。通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15.
从1996年6月到1999年9月,《知识就是力量》以大量篇幅和彩页发表了我的40篇《访美见闻》。加上我在别的报刊上发表的10多篇,合计约有十几万字和200多幅图照。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鞭策和考验,因为我从未写过这么长的旅行随笔。这首先要感谢曹嘉晶主编对  相似文献   

16.
1979年8月末,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在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对撞机实验里,已经找到了构成所有物质的一个重要成份——胶子的存在证据。这一重要发现,对于加深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这条消息,并冠以副标题:“我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唐孝威等二十多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项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白金书架     
《科学之友》2007,(7):91-91
《不要用爱控制我》;《你的水桶有多满?》;《所以》;《男人底线》;《寻找大池塘的青蛙》;  相似文献   

18.
郝丽云  东耳 《科学之友》2007,(9A):32-32
杨家将的故事在山西怀仁有一个天造地设的舞台,这个舞台叫“金沙滩”。这或许是传说,但因为它从人民的意志走来,所以丰茂。这应该也是历史,因为它从忠贞的报国情怀出发,所以真实。从来没有人,哪怕是一个人,能够明确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传说!而我却仿佛听到所有人在集体回答:传说,就是传说的全部理由;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知识就是力量》的编辑们:你们好!我已经是一名老读者了,而且希望继续成为《知力》的忠实朋友。我是一个很喜欢设想的人,常常因为有了新点子而感到欣喜若狂,也常常因为没有创造灵感而忧伤。我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投稿给贵社了,第一因为忙于考试,第二因为没有灵感。这些天也不怎么的,突然有了突破口,想了一些不成熟的玩意,草草写了出来,寄给贵社。希望莫见笑,权当我和编辑们聊天吧,你们真是在辛苦了!我想提一个建议,就是能否将《知力》改成半月刊,这样既能增加新知识的流动速度,又能使读者在单位时间内获得双倍于平常的知识。当然了,这也意味…  相似文献   

20.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深切怀念恩师卢鹤绂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师卢鹤绂教授突然病逝,悲痛之至,遂撰写如下联以寄托无限哀思:纯真科学大家,心绝纤尘,念兹在兹,功被物理微、宏、宇;义方教育名师,胸涵学海,勤斯敏斯,范存辟雍达、慈、严。恩师卢先生对我颇多栽培,他传我美德,授我学问,教我治学本领,使我切近地感受到如此纯真义方的大师风范。往事历历,齐涌心头。我忘不了,先生酝酿撰著《高能粒子物理学漫谈》一书时侃侃道出他对物理学前沿性研究课题的远见卓识,以及对后辈、同仁那种既虚怀若谷、又积极引导的恢恢度量。我忘不了,跟随先生、师母到山东讲学时先生流露出依恋故土的浓浓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