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屠呦呦领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月10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来自瑞典王室、政府内阁、诺贝尔评奖机构、各国驻瑞使团和社会各界人士1500多人出席颁奖典礼。图为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2015年诺贝尔生理  相似文献   

2.
<正>10月5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  相似文献   

3.
<正>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20世纪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及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ōmura)分享该奖项。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截至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06次,共计210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屠呦呦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科学家。屠呦呦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多年来从事中药  相似文献   

5.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为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10月8日,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适逢这一喜事,为进一步挖掘科学历史、总结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宣传中国科学家的成就,《科技导报》2015年第20期出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特刊。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我国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中国科协主办"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研制抗疟药物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自然指数中,中国科学院蝉联世界第一。这些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中国科学家正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01155-12-01至2001155-12-15)1屠呦呦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核心媒体报道频次:30/30]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中国科学家屠屠呦呦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当天,包括屠呦呦在内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得主共10人获颁各自奖项。  相似文献   

9.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等3位科学家。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10月8日,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中国科技界的领导与著名科学家20余人与会祝贺。《科技导报》力求真实、全面地记录此次座谈会,将各位领导和科学家的发言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揭晓。该奖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辛努力并从《肘后备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奖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直到2015年10月5日,中国本土科学家才第一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诺贝尔奖获奖得主名单自2019年10月7日起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公布,6大重磅奖项轮番揭晓。这些高大上的成果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帮助或改变?生理学或医学奖:破解氧气调节机制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美国医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医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利用以及基因对氧气含量变化的反应。他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1年9月23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引发了学界的热议、传媒的关注,也使青蒿素研究及其成果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2015 年10 月5 日,屠呦呦荣获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机构及社会各界纷纷表达祝贺,但在新闻媒体尤其是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中争议不断,坊间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4.
 10月5日,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喜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屠呦呦先生学习。10月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委托我专程前往屠先生家,对屠先生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并代为致以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研究出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而这种中国"神草"却难以在非洲推广,与此同时法国24小时电视台却欲将成果归功于比利时。不久前,法国24小时电视台"观察家"栏目,播放了有关纯绿色植物青蒿在非洲治疗疟疾的节目,称赞这一神奇的植物为有效治疗疟疾的"灵药""新发明",具有"广阔前景"。众所周知,青蒿产自中国,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研究出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类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且数十年来成功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主要是在疟疾肆虐的非洲"。  相似文献   

16.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庆贺的喜事。10月11日,笔者以“屠呦呦”为检索词在网上搜寻时,发现相关信息接近10万条。在这个举国同庆、万众同欢的时刻,作为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30年的笔者,在喜庆之余的反思中,试图探寻屠呦呦获奖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此,中国科研院所、机构的负责人先后表示祝贺,新闻界也纷纷采访报道,这股不大不小的热潮也许会令人以为此乃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平心而论,这件事对屠呦呦女士本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喜事,就其对科学的贡献确实配得上诺贝尔奖,所以此事只算是实至名归,并不是喜从天降。国内行政机构和新闻界人士的热情,其实也是一种职业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则大谬不然。因为诺贝尔科学奖充其量只是承认了这项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2015 年国庆节期间,令中国科技界最为激动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她在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在世界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获奖可谓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也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意味着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和纪念屠呦呦进行青蒿素药物研发的丰功伟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寻找青蒿素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卡罗琳医学院盛大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其在研发抗疟疾新药青蒿素中的贡献,与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一同,分享了这一大奖。85岁高龄的屠呦呦,由此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得主。非洲"科泰新"得知屠呦呦获奖,李怀强感叹:"我终于知道了应该感谢的名字。"李怀强供职于山东外经集团,十  相似文献   

20.
 2015 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次获奖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民众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