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为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10月8日,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适逢这一喜事,为进一步挖掘科学历史、总结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宣传中国科学家的成就,《科技导报》2015年第20期出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特刊。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我国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中国科协主办"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将科学类诺贝尔奖收入囊中,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20世纪60-70年代,在非常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研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途径。屠呦呦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医籍入手,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其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最终,屠呦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及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ōmura)分享该奖项。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截至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06次,共计210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屠呦呦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科学家。屠呦呦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多年来从事中药  相似文献   

5.
<正>10月5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  相似文献   

6.
<正>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20世纪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7.
 2011年拉斯克奖近日揭晓,并不为人熟知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至今超过300人次的获奖者中有80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8.
<正>屠呦呦领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月10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来自瑞典王室、政府内阁、诺贝尔评奖机构、各国驻瑞使团和社会各界人士1500多人出席颁奖典礼。图为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2015年诺贝尔生理  相似文献   

9.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等3位科学家。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10月8日,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中国科技界的领导与著名科学家20余人与会祝贺。《科技导报》力求真实、全面地记录此次座谈会,将各位领导和科学家的发言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宛菊 《创新科技》2011,(10):34-37
<正>9月12日,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犹如一股清新的风,给渴望实现创新突破的中国带来一阵喜悦,也因此荡起无数的涟漪。综而观之,屠呦呦获奖让国人补上了一堂科技创新的大课,不仅认识了青蒿素、拉斯克奖及原创性研究等陌生内容,也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了新的期待和遐想。  相似文献   

11.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颁奖词强调,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在翻阅大量医书的基础上,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屠呦呦,实际上也是对参与“523 任务”的全体科研人员在寻找抗疟新药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的肯定。从4年前的拉斯克奖到2015年的诺贝尔奖,诸多有关青蒿素发现的历史秘辛不乏广泛深入的报道,使我们可以从细节中一窥科学发现之艰难;同时,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协作关系特别是优先权之争,更使这一重大集体创新的真实过程得以充分展现。毋庸置疑,青蒿素的发现已成为中国科学发现与创新的经典案例,但如果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具有恒久价值的内涵,对其历史的回顾,既要追溯细节,又必须超越回忆中模糊的具体。鉴于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方法,从方法论层面反思这一过程将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制工作中的杰出成就,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基础上,从千百个复方、单方、古方、验方中,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手段发现、研制的现代中药。青蒿素是具有化学药特点的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将比翼双飞。青蒿素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是成功的示范。  相似文献   

13.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庆贺的喜事。10月11日,笔者以“屠呦呦”为检索词在网上搜寻时,发现相关信息接近10万条。在这个举国同庆、万众同欢的时刻,作为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30年的笔者,在喜庆之余的反思中,试图探寻屠呦呦获奖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23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引发了学界的热议、传媒的关注,也使青蒿素研究及其成果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2015 年10 月5 日,屠呦呦荣获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机构及社会各界纷纷表达祝贺,但在新闻媒体尤其是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中争议不断,坊间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5.
 2015 年国庆节期间,令中国科技界最为激动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她在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在世界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获奖可谓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也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意味着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和纪念屠呦呦进行青蒿素药物研发的丰功伟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娜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0):113-114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即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个性别研究领域的工作者,笔者关注更多的是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7.
 12 月9 日,世界3 大顶级科学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杂志--它们在科学界被简称为CNS,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细胞生物学家Randy Schekman 公开撰文抨击选材“浮华”、用“不恰当的激励损害”科学研究,误导年轻研究人员只确信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篇文章立即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科学家发表言论称上述刊物确实妨害科学发展;另有科学家指出,抨击影响到科学进程的刊物是一种示警,人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减少影响科学家研究的各种利益诱惑。  相似文献   

18.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此,中国科研院所、机构的负责人先后表示祝贺,新闻界也纷纷采访报道,这股不大不小的热潮也许会令人以为此乃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平心而论,这件事对屠呦呦女士本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喜事,就其对科学的贡献确实配得上诺贝尔奖,所以此事只算是实至名归,并不是喜从天降。国内行政机构和新闻界人士的热情,其实也是一种职业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则大谬不然。因为诺贝尔科学奖充其量只是承认了这项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9.
微博     
<正>1@锐科技屠呦呦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书写了若干个"中国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屠呦呦认为,这个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和骄傲,但研发一个真正可用的药物,挽救无数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荣誉只是一个荣誉。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为,诺奖的大门已经为中国打开,未来会有更多人不断地获得这个奖项。他希  相似文献   

20.
寻找青蒿素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卡罗琳医学院盛大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其在研发抗疟疾新药青蒿素中的贡献,与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一同,分享了这一大奖。85岁高龄的屠呦呦,由此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得主。非洲"科泰新"得知屠呦呦获奖,李怀强感叹:"我终于知道了应该感谢的名字。"李怀强供职于山东外经集团,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