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1889年春天,段祺瑞来到德国柏林陆军学院,学习军事理论和各种操练课程。一年后,他们又奉命到鲁尔区埃森克虏伯兵工厂,进行火炮实习。克虏伯家族各种威力巨大的先进火炮,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师夷长技"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丁丁 《科学大观园》2010,(14):50-51
1866年6月27日,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访问德国。其间,代表团参观了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火及钢铁制造商-克虏伯集团。回国后,代表团成员张泰向李鸿章报告了他对阿尔费雷德·克虏伯的深刻印象——“他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19):68-69
1896年8月28日,大清帝国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离开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后,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当地时间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6,(23):68-70
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大清国皇太后慈禧在黄河岸边的辉县收到了那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哀的消息:李鸿章死了。李鸿章,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  相似文献   

5.
德国克虏伯公司与晚清之间存在大规模的军火贸易与技术交流。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晚清的多批驻外官员担当了双方重要的沟通渠道。基于历史档案和相关文献,梳理了驻外官员考察洋务、经办军购、武弁留洋、延聘外籍军事技术人员与工程师等史实。在德国兵工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晚清驻外官员是不可替代的行动者,其采办军火的功劳甚大,而在技术引进、技术贸易等方面则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广水 《科学大观园》2013,(13):69-69
中国历史上的清末年间曾经出现过两个权倾朝野、人皆望而生畏的人物,一个是地位低卑,却深得慈禧太后宠爱的总管太监李莲英,此公素以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睚眦必报著称于世;一个是官居要职,执掌清廷外交事务大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其人则因飞扬跋扈、趾高气扬、刚愎自用、不可一世闻名中外。长期深受四书五经熏陶、秉承读书人传统的李鸿章一向看不起身为"废人"、成天干着伺候人勾当的太监,尤其在他官场得意时言谈举止中这种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他不但创立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外交,而且开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不但通过大力办洋务,初步对中国工业、经济实施了近代化,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最早的基础,而且通过创办新式学校、开新科取士、倡导留洋等,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始作俑者之一。因此,称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之父,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偶然造访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报告,说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在觊觎元山口外的永兴湾。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琅威理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铁甲舰由于海上长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于是“定远”、“镇远”、“济远”和“威远”等4艘军舰奉李鸿章之命在丁汝昌的率领下前往日本长崎进行大修。1886年8月1日北洋舰队…  相似文献   

9.
此时期的中英双方火炮使用的主导炮弹都为球形实心铅铁弹。在以封建生产方式主导下的清王朝,火炮炮弹种类趋向单一,同时,由于受一些军事积弊的影响,存在着严重问题。从材质看,分石弹、生铁弹、铅弹、铜包铅弹、熟铁弹五种。从外形来看,分圆球形和长体形两种;从性能看,分实心和空心爆炸弹两种。工业革命已发生了60多年的英国,炮弹技术的关键之处已进行了一些改良,已大量地使用链弹、杠弹、霰弹、葡萄弹、榴霰弹、新式爆炸弹、燃烧弹和康格里夫火箭炮弹等。  相似文献   

10.
马妍 《科学大观园》2010,(19):39-39
<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其四分之一的军火均来自于中国沦陷区,主要提供者就是位于东北的奉天兵工厂。事实上,所谓的"奉天兵工厂"只是泛称,中国人一般称为"东三省兵工厂"。早在1897年11月29日,中国清政府就批准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在奉天(今沈阳)设局自造军火,同年12月5日正式创办奉天机器局。但当1899年6月奉天机器局正式开工时,却因种种原因只从事银元铸造,并未开展军火生产。  相似文献   

11.
对李冶《测圆海镜》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现在通行的看法相反,《测圆海镜》不是一本讨论天元术的书,与天元术有关的部分只是应用天元术以解勾股形罢了。其核心是其中的《识别杂记》部分,这里有完善的定义,完善合适的公理,丰富多彩的定理,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公理系统,为我国数学开辟了一条公理推演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对几部朝鲜古代历法著作的研究,对古代朝鲜学者对《授时历》的消化吸收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授时历捷法立成》则是高丽天文学家姜保根据《授时历》独立推算的一套立成表,但在使用上比《授时历立成》本身的立成表更为方便。《七政算·内篇》在“应数”等基本常数方面虽然取自《授时历》,但在算法和体例方面则主要是以《大统历通轨》为参照的;该书中的四季半昼夜分和日出时刻表是李朝天文学家根据《授时历》“步九服所在漏刻术”推求的,该算法与球面天文学算式相符,为推算结果提供了精度保障。《交食推步法》中已经正确推出了《授时历》盈缩、迅疾立成表的一般计算公式,表明李朝早期的朝鲜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招差术以及《授时历》立法原理,对这部历法已经真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Appreciating the undeniable value of General Systems Theory (GST), Alfred Locker considers the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GST is able to go beyond a mere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Locker’s own 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 Trans-Classical Systems Theory, proposes not only to include usual observations into a systems view, but likewise their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Locker hereby creates two levels of observation; an ortho- and a meta-level, where otherwise incommensurable viewpoints are united into whole. In this way, Locker is able to articulate a holistic systems theory of seeming opposites, like, for example, creation and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的行星运动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计算任意给定时刻行星的地心真黄经。具体算法由两个步骤组成:首先,按照行星与地球绕日匀速运动的假设,来推算行星视运动的地心平黄经;然后,对平黄经进行修正,由此获得所求时刻行星的地心真黄经。根据构建的行星地心平黄经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传统历法中对行星的平视运动推算的精度;又利用行星之地心真黄经的理论模型,探讨了中国古代行星算法模型的天文意义。由此得到的传统历法的行星理论之沿革,大体如次:在南北朝末期张子信发现行星公转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之前(约公元550年),传统历法仅仅推算行星的平黄经。从隋代刘悼的《皇极历》以迄唐代一行的《大衍历》,逐步完善并确立了行星中心差的修正模型。在边冈的《崇玄历》之后,进一步加入了太阳视运动之中心差的修正,从而在理论上考虑到了行星视运动的全部主要因素,为高精度的行星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是明代传统数学中一部承前启后的算书,与“九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该书的问世是《九章算术》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文章详细比较了《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与《详解九章算法》,深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尽管后者包括了《九章算术》本文、刘徽和李淳风的关注、贾宪的“细草”和杨辉的“详解”等内容,但对《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影响最大的是“详解”;吴敬读到了《详解九章算法》,但没有看到单行本的刘徽和李淳风注的《九章算术》。文末指出了前人研究中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6.
癸卯元历与牛顿的月球运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乾隆七年(1742年)颁行的时宪历以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为元,史称癸卯元历(1742-1911年)。其中引用了牛顿的月球运动理论。18世纪上半叶,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687年,拉丁文第一版;传入中国的是1726年拉丁文第三版)、以及与牛顿早期的“月球运动理论”相关的解释性论著的相继传入,并经耶稣会士的译解工作,对时宪历的变革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对《元史.历志》中“授时历经”的“步气朔”、“步日躔”、“步月离”、“步交会”部分的术文进行进一步解读的基础上,该文对《授时历“进行了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1)没日、灭日时刻计算公式的构造方法;(2)每日太阳位置计算过程中日差意义;(3)迟疾差公式构造过程中的缺陷;(4)月亮每日去极度的求法;(5)日食的食限问题和食分的计算步骤;(6)日食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8.
在查阅西方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中国定理”的来源,指出它是李善兰发明,由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首次披露的。分析了李善兰得出“中国定理”的思路,并详细记述了由“中国定理”引发的讨论。最后指出中国数学史论著中有关论述之错误。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古代"夏造冰"是否成功之商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于中国古代"夏造冰"的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洪震寰先生的工作对有关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论证并不充分.李志超先生与赵虹君先生的相关研究与实验曾一度令人感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再次深入分析,却得到了与李、赵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李善兰《考数根法(》1872)与方士《数根丛草》(1897)是晚清讨论素数判别法的两部主要著作。解读两书内容,考察《数根丛草》对因数分解判别素数法的运用以及对《考数根法》求"定次"方法的完善等两项工作,可以看出晚清数学家对于费尔马小定理与费尔马因数分解判别素数法的深刻认识与灵活运用。此外,改正了以往关于《数根丛草》内容解释的一些错误和遗漏,并认为《考数根法》与《数根丛草》的内容与数学方法的来源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