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11月14-17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陕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发起,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承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北大学数学史研究中心协办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汇流与整合"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三十周年大会在古都西安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早期以来,自然辩证法与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自然辩证法日益深刻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在社会大系统的良性运作中,自然辩证法业已并将进一步发挥其极大的人文价值,这些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假科学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之根基,弘扬科学精神对于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贯彻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现代化的国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和…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是读者与作者问的桥梁,是学术文化传播的使者,强化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突出问题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是学术期刊应有的社会责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以“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为办刊宗旨,真正起到了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作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关注。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的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认为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两大集团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通讯》从创刊初期定位“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到近年的“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始终是她的重要内容。科技史研究肩负着“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的历史使命,为“—个具有特色的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于光远语)的形成和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结合研究生专业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编写"一纲多本"的自然辩证法创新教材是"结合"的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实现"结合"的重要途径,提高自然辩证法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实现"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哲学是当今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生长点。为推进科学文化哲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将于2012年7月中旬在大连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科学文化哲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诚邀您参加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2012年7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科学文化哲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高校联合举办的第四次小规模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会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8月24—26日于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科技伦理学、科学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8月24—26日于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科技伦理学、科学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整合思潮作了评析和反思。文章认为,当代西方人文主义者把人文文化看作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将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或用人文文化来统一科学,其结果是走到了与科学主义正好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汇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上的汇合,它们应当汇合于既超越狭隘的科学主义,又超越陕隘的人文主义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徐刚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110-111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一门多视角、多层次的高度综合的学科,开展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演讲赛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创新形式.福建省首创的两年一次的研究生自然辩证い法演讲赛,迄今已举办了十届,由福建省各高校轮流承办,近20年来,它对于提高福建省自然辩证法教学理论和研究水平,丰富教学效果,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辩证思维能力,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经验证明,这是一条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为此,福建省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演讲赛活动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有关部门的多次好评,被誉为值得向全国推荐的"自然辩证法教育界的一个品牌",也受到了福建省各高校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真善美圣的探究与自然辩证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群落,涉及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面.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应渗透人文关怀.对真善美圣及其统一的探究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科学文化是近年来出现在大众传媒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自然辩证法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因此成为媒体的焦点.然而究竟什么是科学文化,似乎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前流行的"科学文化"一词,作为一个由媒体炒作起来的未经分析和解释的模糊概念,现实地掩盖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文化纲领.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概念作出一些初步地解析与澄清,借以明确自然辩证法的文化意蕴及其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30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以下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1、多学科视野中的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2、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3、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4、科技文化视野中的新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8月24-26日于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科技伦理学、科学文化哲学问题。请准备参加会议者提交不超过一页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82年7月21日至29日在烟台市联合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经验,重点讨论了理、工、农、医、文各科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教学中的其它问题,明确了“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指导方针。与会代表回顾了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以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生动事例说明,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锻炼辩证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结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8月24—26日于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科技伦理学、科学文化哲学问题。请准备参加会议者提交不超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表达作者主编<科学人文读本>的理念和总结有关教师使用这个读本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模式.作者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知识形态的解释层面、器物形态的技术层面、精神形态的态度和方法层面、组织形态的建制层面、与背景和效果相联系的社会层面.按照这5个层面,并且联系科学生活和相关的社会生活,作者设计了由8个板块组成的阅读框架,以此选择科学人文经典读物.在这个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分析地、扩展地、研究地解读这些读物,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科书.  相似文献   

19.
目前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科学,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课程学科属性不明;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等。为此,应从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精心组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科学与信仰国际学术年会”于2005年8月7-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信仰、知识与环境”。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信仰研究中心、国际人文与科学学会(美国)、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国政教授、国际人文与科学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会长余谋昌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周桂钿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科学与信仰研究中心主任刘孝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刘晓力教授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