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学者将排他性论证中的因果关系解释为特定内涵,并以此消除排他性论证,我们将这种研究称作"因果释义"进路。本文分析了两种因果释义进路:反事实条件句的释义进路和INUS理论的释义进路。经分析,这两种方案都无法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因果释义进路的本质,讨论了它不能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排他性论证的排斥性并不来源于因果关系本身,所以对因果关系赋予特定解释不能消解排他性论证,因果释义并不是消除排他性论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非还原物理主义下,金在权用排他性论证说明了目前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或不令人满意,或不稳固,他推断了其可能的坍塌方向,即副现象论或还原物理主义,但该论证本身又有缺陷,如做修正,则得到四种可能的立场,即还原物理主义,分别预设物理因果封闭律和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两种副现象论,和过决定论。文中的论证指出只有预设强物理因果封闭律的副现象论为可取,且这一立场也能和当今的心理-生理学的经验科学研究相吻合,即心理-行为因果只是大脑为行为提供的解释,而不是真实的,物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因果实现原则是心身因果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钟磊借助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表明因果实现原则并不成立。根据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向上因果关系不符合缺席条件,而向下因果关系不符合出现条件,所以因果实现原则是错误的,进而因果排他性论证失效。本文所提出的殊型功能主义可以坚持在干预主义理论、心理多重可实现性成立的前提下,反驳钟磊的论证。此外,殊型功能主义可以衍推殊型同一论,并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心灵哲学关于心物关系的讨论中,物理因果闭合性(任何具有原因的物理事件皆有其充足的物理原因)往往被视为一个教条性的原则。该原则之所以享有如此地位,是因为不少哲学家认为能量守恒定律为该原则提供了足够的支持,然而,通过严格检验按照这一思路提出的一些论证,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要从能量守恒定律导出物理因果闭合性,要么需要引入其他重要原则,要么需要调整此定律的适用范围,二者皆导致能量守恒定律失去确证作用。这一结论为物理因果闭合性的可接受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还原式物理主义逐渐成为了当今关于心身问题的主流观点。在这一本体论框架内,虽然笛卡尔式的心理因果难题不复存在,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仍让人困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都接受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从而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遭到了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变得可疑,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排斥问题"。通过考察可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将"原因"等同为了"充足条件"。如果采纳另一种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将不会遭到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从而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因,"因果排斥问题"也有望被消解。  相似文献   

6.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要求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同时符合这两大趋势,根据这一因果理论,心理因果性是能够成立的。本文以干预主义因果论为基础,分析了因果排他性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多个不合理之处,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做辩护。  相似文献   

7.
近期,很多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想要通过干涉主义因果论这种具体的因果理论为心灵因果的不可还原性进行辩护,从而摆脱形而上学层面的长期争论。这一处理看似成功,实则隐含了许多问题。在经过对诸多学者的论证进行考察后,笔者发现,即便使用同样的因果理论,学者们仍然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因果结论。而这些分歧多来自对于具体模型的选择有所不同,经分析,选择不同的模型源于学者们秉持了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因此,为了辩护心灵因果性,我们不能仅仅求助于合理的因果理论,还需澄清形而上学层面的争论,阐明我们选择某一特定模型的预设,进而用所得的因果结论进行有效辩护。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物理主义背景之下,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因果性问题——因果排斥性问题成为当前流行的各类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约翰.塞尔提出的生物自然主义为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提供了出路:他反对传统的观念二元论,避免二元论同物理主义对心-物概念的绝对区分,在坚持对心理状态的自然化解释的前提下,对非还原物理主义所容纳的五个基本原则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消解了二元论同物理主义矛盾下蕴含的因果排斥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框架下,心智事物是否有独立的因果效力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最近钟磊发表论文指出,基于一种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可以论证心智事物是具有独立的因果效力的;随后叶峰发文商榷,对钟磊的论证提出了几方面的质疑;本文重构了钟磊的双重条件的干预主义理论,并回应了叶峰的相应疑问,同时提出,钟磊的心智事物具有独立因果效力的这一论断应该被替换为一个限定性的版本。  相似文献   

10.
"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11.
实际因果指的是实际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美国哲学家路易斯开创了对实际因果的基于反事实框架的形式化研究。路易斯的定义被认为存在着不足,特别的,这一定义面临着传递性问题。当前对实际因果的形式化讨论主要基于两类形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与神经元图,但是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可能与实际因果并不融洽;在梳理了三个基于神经元图的反事实定义后,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是合理的,那么传递性问题将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2.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否认主体的信念、期望等心理内容对行为的解释作用,但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就是意向解释是不是因果解释。本文尝试从因果观念入手,厘清目前西方心灵哲学对此问题研究的各种思路及问题所在,其研究趋势可归结为: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具备法则学特征的规律的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地位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通过分析,最终表明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描述因果关系、属性、定律等概念的本体论图景及其关联。  相似文献   

13.
钟磊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伍德瓦德的干预主义(interventionism)因果理论预言没有向上、向下因果关系,因此可以拒绝金在权关于心物因果关系的排斥论证,保留心智属性的独立因果效力。本文就钟磊对伍德瓦德的干预主义的理解以及钟磊的论证策略提出几点疑问,与钟磊商榷。本文还提出,用因果理论来反驳金在权的排斥论证这种一般性策略很难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因果关系通常被视为一种传递关系。近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两类典型的反例来挑战因果传递性原则。当前有代表性的三种解决方案,即相称性方案、面向性方案、对比主义方案,均能够恰当应对第一类反例,但却难以应对第二类反例。通过区分事件系统演化的缺省状态与偏离状态,可以构造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下,因果陈述中所隐含的对系统演化状态的索引化指称得以明晰化,从而可以看到,在两类反例中要么事实上存在因果传递性,要么表面的传递性失败其实源于对案例的不恰当表征。继而因果传递性原则得以捍卫。  相似文献   

15.
共因原则是赖欣巴哈在概率论形而上学基础上提出的一条因果关系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是因果推理中一条新的经验规则。由于易错性,它发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然而,这并不能抹杀它对因果推理的重要意义。佩尔和SGS等人在经济学中将其发展为因果马可夫条件;范弗拉森等人将其应用到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上;瑞斯、苏亚雷斯和马佐拉等人将其作为一般性科学实践和科学证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7.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心智因果与随附因果的讨论成为因果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助机制的概念,本文分离并说明这些讨论中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性质因果,进而分析了这一讨论中两位主要学者伍德瓦德与钟磊的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指出其优劣;最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更为简洁的干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可能更适于分析实际的性质因果.  相似文献   

19.
在排他性论证的所有前提中,随附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是少有被人们反驳的。本文并不是要否定心-身随附性,只是希望对它的含义做出一些修改:保留心理属性依赖于物理属性的基本内涵,但取消物理基础能够充分的使心理属性例示的内涵。我们为此提供了三条理由:首先,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过类似思想;其次,这种修改能够消除排他性论证带来的困难;最后,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思想实验可以支持这种修改。这三条理由足以让这种修改成为一个可供考虑的选项。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在非决定论框架下分析行动者和命题间的因果依赖关系,并给出形式的因果依赖模型;然后,再基于因果依赖模型定义因果依赖算子,并分析该算子的基本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