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元明清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以后,江湖关系已发生转变,荆江洪水位持续抬升,洞庭湖区的水灾渐渐严重。元明清时期湖区的围垦几度起落,人为地造成湖泊水面积周期性的扩大和缩小。十九世纪中叶后,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汛期分流入湖的水量陡增,导致洞庭湖的暂时扩大。张修桂同志认为明清洞庭湖继续“沉降扩大”,成为“历史时期洞庭湖扩展的全盛时代”,并据道光《洞庭湖志》附图计算,称“全盛时期洞庭湖的面积可达6,000平方公里,约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地跨湘、鄂两省,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之一。现有湖泊面积2,74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洞庭湖曾几经沧桑,尤其晚近一百多年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以往浩翰汪洋的洞庭湖淤积极为严重,湖底迅速淤高,湖面日渐翦削,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正在降低,湖区本身在防洪、航运和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不断增加。洞庭湖的改造和治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台山修武县云台山风景管理局局长王安平云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面积约50平方公里,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有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云台山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从汉魏时起,汉献帝刘协曾在此避暑;晋时“竹林...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堤防逐步完善,江面束狭,河底垫高,洪水位开始抬升,使魏晋以来的那种“湖高江低、江不入湖”的局面有所改变,汛期长江顶托、倒灌的机率增大。这种情况导致洞庭湖的洪枯水位变幅加大,汛期汪洋一片,枯季洲滩毕露。湖区人口的自然增殖及北方人口的南迁,对耕地的需求增加,洞庭湖区的围垦有了进一步发展。张修桂同志认为唐宋时期由于湖区的沉陷扩大,“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巳连成一片汪  相似文献   

5.
连环湖小尚泡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松嫩平原西部连环湖的子湖泊小尚泡湖底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小尚泡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小尚泡的粒度指标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在2.365—2.529之间变动.小尚泡沉积物粒度分维值与中值粒径、峰态指标为负相关关系,而与分选系数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玉米螟Ostrinia sp.寄主种类繁多,以往为害棉花不严重,且多在蕾铃期。近年来由于棉区种植制度改革,春播玉米、高粱、谷子面积缩小,麦棉套种面积逐年扩大,出现了第一代玉米螟在棉花苗期普遍严重为害的现象。为了控制其危害,近年来我们对玉米螟为害棉花的情况作了初步调查分析,对玉米螟在棉田的发生危害习性进行了观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运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泰尔指数T等指标,从陕西省不同空间尺度,对2001—2014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不同空间程度上看:空间尺度越小,差异程度越大,即县域市域区域。(2)经济发展快的地域,其内部经济发展差异越大;发展相对滞后的,其内部差异较小。(3)不同空间尺度的绝对差异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变化,相对发展率呈现出"北高南低夹关中"的倾斜趋势;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大成为总体差异的来源,整体呈现出"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史文雷 《河南科技》2013,(5):164-165
以"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视角,提升衡水湖生态基地建设,分析衡水湖生态基地发展的现状:衡水湖生态基地的旅游主要以观光型为主、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还处于转型中、环境系统处于退化状态、旅游市场经营管理规范程度不够、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矛盾、文化建设薄弱不强,提出衡水湖生态基地发展的对策,为决策者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9.
1:20万道县图区,地跨湘南和广西东部,面积7448.32平方公里,岩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52.6%,其中裸露型占67.42%,覆盖型占30.77%,埋藏型占1.81%。本文着重从区域性条件,探讨其地貌分类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 河南全省面积有16582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1%,其中平原区面积有8932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有764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7.2%。我省地处中原,气候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境内降水、地表下、地下水均比较丰富,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总的情况是南部水多,北部水少,山区降水大于平原地区,夏秋水多,冬春水少。在历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 ,确定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三次大发展时期 ,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 ,它们均对应近 2ka以来的气候干冷阶段 .认为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且水资源利用率超过 4 0 %是晚近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  相似文献   

12.
今日本冲绳县所辖的琉球群岛,古为独立的琉球王国,历史上与中国有密切的关系.明、清二代尤其是清顺治至光绪间,琉球国官员、学者、文士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创作了为数不少、颇具特色的汉诗作品.从历史渊源、创作概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对琉球汉诗论述评术,有助于海交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市旧城改造建筑工地新出土了一批瓷器 (残件 ) ,品种大致有青瓷、青白瓷和青花瓷三类 ,以青瓷为主。这些瓷器的年代 ,约从晚唐五代至明清 ,时间跨度较大。从其特征具体分析 ,这些瓷器当分属厦门杏林窑、漳州平和窑、漳浦窑和华安窑的产品  相似文献   

14.
15.
清代苏州惠氏家族四世传<易>,远绍汉学.其在尊汉传统中所表现出的通达的学术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学风,足可斥倒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吴派经学只拘局于门户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出国留学人员日渐增多,这其中尤以留日和留芙为最甚,形成了留日和留美的热潮.留日始于维新运动,盛于清末"新政";留美始于洋务运动,盛于"庚款兴学".对这一时期留美和留日热潮的成因、留学渠道及生源质量、所学内容与学习效果以及留学人员归国后的影响加以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者虽然各有特色,但对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民勤邓马营湖滩地是腾格里沙漠西部湖积盆地的一部分,区域上受河西系构造所控制,第四系厚度150 m,是地下水赋存的天然场所,主要由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湖积平原构成,第四纪地质环境脆弱,人类现已开始开垦和加大湖滩区的农牧业开发力度.如何维持沙漠区人工绿洲生态平衡,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防止土壤盐渍化和风沙覆没,控制和改善局部地段已出现的恶化环境,分析地质环境特征,是论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蜃楼志》,清代小说,属于近代汉语的语言范围。将《蜃楼志》作为处置式研究的语料,把它看作明清时期的语言,对其进行狭义处置式结构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分析,可归纳为:文本中的狭义处置式有"P O V"、"P O A V"、"P O (A) V C"三类。  相似文献   

19.
设计制度研究是设计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是认识设计、认识物质社会结构的一种视角。明清设计制度研究是在这一命题之下进行的历史学研究,主要对明清涉及设计制度研究的学术成果、原典、图谱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整理,寻找对明清设计产生影响的政治动因和文化动因,以便深入分析器以藏礼包含的多重信息及其在古代社会的真实表现,梳理古代中国设计制度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受化和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晚清词人分布呈明显的区域“出产”和区域“群居”格局。晚清词人的区域分布已从清初、清中叶江浙两省的一枝独秀变为江浙、岭南、湖湘、闽中、皖上五区的众花争放。岭南、湖湘、闽中、皖上词人奋力急追,和江浙词人一道,为晚清词学的繁荣共倾情思和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